齊佳璐
【摘要】面對高中歷史專題史的教材,教師在教學時對教材的適應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筆者在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教學過程中體現教學課改精神,如何進行教學設計談談自己的看法。專題史教學是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理念的體現之一,它的教學內容和以往的中學歷史教學內容有所不同,給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過程也帶來了一定的困惑。教師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編寫體系的基礎上,根據所教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心理特點,合理調整教材體系,“未雨綢繆”,做好教學設計,充分備課,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
【關鍵詞】高中歷史 教學設計 初探 人教版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064-01
在新課標下,歷史教科書的編寫思路為:模塊與專題相結合,同時也把中國史與外國史相聯系,采取必修和選修相協調的課程結構。其特點為:模塊相對獨立,但教學內容總體整合。所以,面對這一全新的教材,教師在教學時對教材的適應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筆者在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教學過程中體現教學課改精神,如何進行教學設計談談自己的看法。
專題史教學是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理念的體現之一,它的教學內容和以往的中學歷史教學內容有所不同,給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過程也帶來了一定的困惑。所以,專題史教學設計的探討一定會給我們的教學困惑提供幫助。
那么,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注意哪些情況呢?
一、要對學生學習專題史的狀況進行調查
新課改的基本理念是:在教學過程中要以人為本,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狀況。所以,我們要對學生在學習專題史的情況進行調查。通過在學生中間調查的結果,我們發現,學生對高中歷史新教材不適應的原因如下:
1.學生的基礎知識不扎實。在新的教材中,由于過高地估量了學生在初中時所學的歷史知識,所以在編寫教材時,打破了傳統的題材體例,不再采用通史體例,而是把歷史知識分成了政治史、經濟史以及文化史等模塊。由于專題史的跨度大,教學內容跳躍性大,分割性也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一時不能適應這種教材模式,無法把初中歷史知識和高中知識點進行連貫,就好像是運動員在攀崖時沒有工具一樣,運動員無法爬上去。可想而知,高中生在學習專題時對知識體系難以進行儲備。
2.在傳統的教材中,它的編寫是以時間為體系的,新教材沒有系統的思路。教師在授課后,學生對這么復雜的專題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理清頭緒,頭腦中一片混雜。在舊知識還沒理清之際,教師又朝著下一個專題史邁進了,這樣的學習,學生無法在時間上完成復雜的專題知識整理,教學內容的專業化及時間、空間跨度大,使學生的學習難度增大了好幾倍,學生的學習難度也就增大了。
面對這樣的調查情況,筆者根據近幾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特把自己在教學設計上的初探策略提出來,供大家商榷。
二、高中歷史教學設計策略
1.在設計時要注意初高中歷史知識的銜接。學生在初中時期學習歷史一般是以時間為順序的,他們在學習歷史基礎知識時,根本不會把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知識進行專題歸納,事件與事件之間不會進行聯系。可是在學習高中歷史時,已經完全打破了以時間為順序的編寫,只是編寫專題史,這就要求學生要具有深化知識點,要具有觸類旁通的學習能力及歸納能力。所以,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克服初高中歷史教材不能銜接的問題,要考慮到學生適應能力的問題,要考慮到教學內容重復率高的問題,要利用通史體和專題體的特點,讓這兩種教材取長補短,在設計時為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搭建一個合理的歷史知識結構平臺。
高中歷史教材雖然是以專題史為編寫基礎,但是在每個專題編寫時,卻是以時間順序為體系的。所以,我們也可以抓住這個特點把教學設計寫好。例如,在抗日戰爭中,就是以時間為順序的,先探討“九一八事變”,然后再探討“七七事變”等。在講“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時,教材中就需要學生從夏到清朝各朝代的大致演變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因此,在上每一節新課時,為了使學生適應專題史的學習,我都盡可能地把時間順序穿插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對高中歷史專題史的學習興趣不減,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課第一小節《土地制度的演變》中,編者在文中只是簡單原始社會、春秋時期等的土地制度,而對于我國封建制度全盛的唐宋明時期的土地制度并沒有進行詳細的介紹,我在教學中,廣泛引用資源,把唐宋明等朝代的土地制度一一列出來,使學生明確這些朝代中的土地制度都促進當時的經濟發展。而這種適當的穿插教學既是知識的銜接又是歷史興趣的銜接。其次,為了加強學生的歷史空間觀念,教師也應在現有教材基礎之上,關注專題縱向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和橫向知識結構的聯系性,從而引導學生探究表達、記憶和構建歷史空間體系的策略。
2.在教學設計時要活用教材。
高中歷史新課程專題史教學設計必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樹立“教材觀”的新課程理念,教材是“死”的,人的教學活動是“活”的。所以,我們在設計教學時務必確立由“教”教材向“活用”教材此理念出發。
新教材觀認為,教材只是學生學習的資源之一,而并不是唯一資源,所以教師在利用教材時要把教材和其它教學資源整合利用,充分利用并發掘其特點。這正好符合新教材的使用理念:“不是教教材(課本),而是用教材(課本)”。所以,教師在明確教學目標開始設計具體的教學方案時,必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靈活性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為一種動態的生成性的資源。對歷史現象進行探討時要由表象入手,最后落實到對事物屬性及本質的探究,理解事物本質含義。如辛亥革命失敗,直接原因是袁世凱篡奪,主要原因包括革命黨人的妥協等方面,根本原因則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它決定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當然,在高中歷史新課程專題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是具有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去進行教學,可能會導致一部分學生“吃不了”,一部分學生“吃不飽”的現象。因此,教師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編寫體系的基礎上,根據所教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心理特點,合理調整教材體系,“未雨綢繆”,做好教學設計,充分備課,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
參考文獻:
[1]周娜娜.強化高中歷史專題史教學,提高課堂效率[J].科學大眾 科學教育.2009(9).35-36
[2]龔雪.淺談高中歷史與初中歷史之間的聯系[J].桂林市教學學院學報.2010(11).12-13
[3]喻天靈.如何發揮高中歷史專題史教學高效課堂的作用[J].中學歷史教參.2011(10).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