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君民 姜琳霞
【摘要】開放學生、開放課本、開放課堂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動機、培養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
【關鍵詞】開放學生 開放課本 開放課堂 創新意識 創新動機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109-01
創新能力是一個人整體素質的核心。它不僅僅表現為智力方面的對知識的學習,對新思想、新技術的發展,而且是一種追求創新的意識,是一種發現問題、探求問題的方式。能不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本質區別。傳統的教學觀把掌握知識作為教學目的,把教學過程看作是知識的積累過程,培養出來的學生是盛著知識的“容器”,是背誦課文的“機器”。而創新教育則要求學生變被動為主動 ,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學生在一種生動活潑的氣氛中吸取知識,運用知識。在21世紀的小學英語教學中,就必定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開放學生、開放課本、開放課堂,突出創新教育的主體地位。
一、開放學生,促進學生主動和諧發展。
羅伯遜曾經指出:“限制和順從不能養成創造性;權威主義的教育只能造就馴服的,而不是創造性的學生。”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在英語教學中要開放學生,首先就要讓學生張開觜巴,會讀敢說。由于學生初學英語,掌握的語言不夠豐富,在實際運用中難免出現一些錯誤。這時候,教師都有成功的體驗,使學生敢說、愿說、會說。要讓學生敢說、愿說、會說,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座位編排方式。傳統的英語教學一般都采用“你教我學”的秧田式的課堂座法,殊不知這種座位編排方式束縛了學生之間的和諧交流。在教學中,我采用“O”字型的座位編排方式,千方百計為學生營造出一個寬松愉悅、民主和諧的英語氛圍。在讓學生準備對話時,我允許學生離開座位,找自己的好朋友進行表演,在這樣寬松、自由、開放的氛圍中,學生毫無約束感,少數性格內向的學生在性格大膽、外向的學生的帶動下,也敢于用英語交流。學生全身心地融入了所表演對話的情景中,積極的編,大膽地演,使自己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
二、開放課本,引用鮮活的內容。
開放課本,首先是要引導學生學好書本知識,即“教”教材;其次要針對每個單元、每篇課文的特點及要求進行創造性的改編或擴展,以豐富學生的英語知識,即用教材“教”。如教《新標準英語》第四冊MODULE5 UNIT2的體育運動時,書本上出現了4個運動項目“100 metres、 200metres、 long jump、 high jump”,有些運動項目學生根本不了解。為此,我從網上搜索了一些有關運動的資料,特別是一些球類運動的知識,我把這些運動項目的源源等下載下來,供學生閱讀參考,讓他們不僅僅是學習幾個簡單的體育運動名稱,而且了解了有關體育運動的歷史源源。在教學play basketball時,我把basket 和basketball 結合起來,教學了“合成詞”這一造詞法;借此教學了“football、 volleyball、 baseball…”這些詞匯,擴充了學生的詞匯量,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除此之外,我還把有關的運動編成,讓學生邊說邊做,學生興趣盎然,自然對于這些知識記憶深刻。
如教“RESTAURANT”時(事先約好),我把學生帶到附近的飯店,“What do you want to eat? What do you want to drink? How much is it?…”讓學生在一個真實的環境中學習英語,學生語言自然吐露,興趣很高,學的非常用心,學習英語的興趣得到了提高。
三、開放課堂,發揮課內外一訓練的整體效益。
學生僅用課內四十分中學習英語是遠遠不夠的,應該把英語的學習引向課外,開放課堂,以課內為點,課外為面,使課內外銜接。可以讓學生學習書本以外的英語歌曲、童謠、同學間互相訪問,到網上查找資料,辦英語手抄報,在黑板報上布置一個英語角,開辦英語小廣播,在真實的情景中進行語言實踐活動等等,讓英語滲透到學生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
如:教學第七冊module10 uint 1后,我出示了幾張圖片,像Don?蒺t turn right here, please. No smoking,please. No talking, please.讓學生仿照這些句子,用“please don?蒺t!”為“classroom,hospital,playground”這些場所設計“rules”。學生非常樂意參與這一活動,在小組內積極的討論,大膽的設計,設計出的標語警句也很有針對性,很符合實際環境。如“In the classroom”在這一地點,有“Please don?蒺t write on the wall. Please don?蒺t write on the desk. Please don?蒺t make a mess….我把設計的好的標語展示出來,讓學生在課后制成標語牌,放在具體的生活環境中。
又如:在教學完新標準英語第二冊M4UI后小,學生在掌握了“I go to school by bus /bike …”的基礎上,我對其進行拓展延伸(1)Do a survey
.
How do you go/come to school?
I go to school…
調查活動的設計是對課本教學內容的有效鞏固,從參與活動體現了教學面向全體、關注個體的教學理念。同時,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相互間信息的交流使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都獲得了進一步的的鍛煉。更主要的是在調查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情緒處于高峰狀態。馬斯洛認為:一個處于情緒高峰期的人,他的責任心、主動性和創造性將得到無限的發揮。
(2)Homework
Do a survey: How do you go to work?(調查家人、親戚、鄰居等)
伴隨著學生調查的進一步深入,我們的課堂教學得到了延伸,我清晰地看到,這延伸到課后的英語學習,無處不閃耀著創新的靈光。
這些活動都把課內和課外緊密聯系起來,學生把課內所學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運用于課外的活動、生活中,學以致用,從而使得訓練扎實有效。
開放學生、開放課本、開放課堂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特點,有利于激勵學生的創新意識,萌發創新動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