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潔
摘要:戲劇表演是一門形象藝術,而形體語言是演員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支柱之一,演員通過形體的訓練來加強對自身肢體的掌握與運用,所以形體訓練課程是戲劇表演學生的專業必修課。而舞蹈則是一種人體動作的藝術,它強調肢體的表達必須是經過提煉、組織和美化了的人體動作,也正是由于舞蹈的這種藝術特征,才使得在戲劇表演形體訓練的教學體系中有大部分教學是借鑒于舞蹈的教學方法,而本文就針對戲劇表演中形體訓練教學借鑒于舞蹈教學的內容進行分析與整理研究。
關鍵詞:戲劇;形體訓練;舞蹈;教學
引言
戲劇表演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形式,通過音樂、文學、繪畫、舞蹈等藝術要素來對人物形象進行塑造,從而達到展示社會風貌,傳遞人文精神的目的。其中形體語言十分重要,不同部位的肢體語言表達的情感也不盡相同,那么如何對戲劇表演中形體的表達進行訓練是十分重要的,就目前實際現狀而言,國內許多專業院校或有戲劇表演專業的一些綜合類大學及院校,均開設有形體訓練課程,而在戲劇形體訓練課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借鑒于舞蹈訓練的教學模式,這是因為舞蹈表演是舞者以自己的身體為語言,通過肢體與意識的表達創造美的藝術方式,所以從肢體的表達及肢體語言方面來說,戲劇與舞蹈還是有一定的相同及相通之處的。
一、關于形體與柔韌性訓練的借鑒
這里的形體主要是指演員的身姿,包括站姿、坐姿、跪姿、行走、跑跳等身體自然姿態的訓練,在這一部分中主要借鑒于芭蕾舞中基礎的腳位、手位、小跳以及把上基礎訓練等教學內容,主要是訓練演員身體肌肉的機能及肢體的靈活性,從而使演員的身體形態更挺拔,姿態更具有美感。
而肢體的柔韌性訓練是戲劇形體訓練中最基礎的教學內容,這同時也是舞蹈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學內容,柔韌性是舞者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也是基礎。而對于戲劇表演而言,通過肩部、腰部、腿部、胯部等柔韌性的訓練,使演員身體達到一個基礎的柔韌條件。這是一種身體的機能,是韌帶的彈性、肌肉的張力、關節骨骼與關節骨骼之間的運動基礎。應該說,越有彈性的東西它的可能性、可利用性也就越大,所以好的柔韌度對于舞蹈和戲劇表演而言,都是非常有利及必要的。首先,對于舞蹈而言,好的柔韌性將會使身體出現幅度大、漂亮的舞姿,將優美的舞姿通過身體外形呈現出來,其中多是指超越“人體極限”類的動作。其次,對于戲劇表演而言,在運動中,柔韌度也可以看成是非常內部性的,或許從外形上不會太突顯,但它對人體“協調”性起著重要作用。所以肢體的柔韌性與整個身體的深度協調性很關聯。這也是對柔韌度更深層的理解。
二、關于肢體與表現力方面的借鑒
中國民族民間舞是舞蹈表演中最具直接性及表現力的舞種之一,不同民族的舞蹈是對不同民族人民的生活形態及風土人情的濃縮與提煉,所以在戲劇形體訓練中就借鑒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內容。
對于中國舞蹈教育來說,民間舞始終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進入舞蹈課堂教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而對于戲劇表演專業的學生來說,民間舞蹈作為形體訓練課程重要的教學環節之一,主要目的是以中國各民族獨具風格特點及生活氣息濃郁的舞姿來訓練演員的表現力、肢體協調能力和學會抓住舞姿及肢體形態的個性特點,解決戲劇表演專業學生在臺詞、表演等專業課程中不能解決的肢體技能問題。同時,通過民間舞這部分教學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在了解、熟悉和掌握民族民間舞的基本技能、美學思想和舞蹈歷史文化知識的同時,能夠使肢體的表達更加富有情感及表現能力。
三、關于呼吸及肢體內在表達的教學借鑒
無論是在戲劇表演中還是在舞蹈表演中,肢體與呼吸的協調配合都是一種關于內在的肢體表達與訓練,其主要借鑒于舞蹈教學中的中國古典舞教學及現代舞教學。
中國古典舞是由中國古代舞蹈及中國戲曲中提煉凝結而成,在戲劇表演形體訓練中主要是通過對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中“提、沉、沖、靠、含、仰、移”等韻律的學習和對古典舞典型藝術特征“擰、傾、圓、曲”身體形態的掌握,來有效地訓練肢體與呼吸的配合度與協調度,使戲劇表演專業學生的肢體語匯更具有“內聚性”和“流暢性”,同時降低了演員在表演時容易產生的身體僵硬、緊張的問題。身韻的舞姿不僅是中國古典傳統的精神與樣式,它還滲透著現代人對古代文化的理解及情感表達的指向,可以幫助演員在詮釋古代人物方面的肢體及心理上起到一些借鑒作用。
現代舞是20世紀初在西方興起的一種與古典芭蕾相對立的舞蹈派別。在現代舞教學中,強調的是舞者自身的重量而不是如芭蕾般的輕盈,在動作中強調空間的過程而不是動作的本身,在空間上強調韻味的頓挫而不是流暢,在構圖中強調不平衡而不是平衡,強調過程的揭示而不是過程的遮掩。它能夠通過簡單、直接甚至是加速了的變形肢體語言傳達出深刻的社會內涵,達到震撼心靈的藝術效果,這主要是得益于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的深刻理解,將象征性的肢體語言與時代精神相契合,有效地感悟其藝術語言背后所隱含的深刻的象征性。所以,通過現代舞的教學使戲劇表演專業的學生不僅能夠加強象征性意識觀念的培養,同時可以達到身體動作的砍、壓、沖、扭、滑動、閃爍、點打、飄浮等肢體訓練,達到肢體與呼吸的統一與協調。
結語
戲劇演員的肢體語言若想運用在演員的體現上,必定對演員在肢體表現力上提出更高的要求,這種肢體語言是需要經過形體訓練來培養的。而舞蹈是一種用肢體藝術傳情達意的藝術形式,這就決定了它的教學內容及方法是以訓練肢體表達為主的,所以在戲劇表演形體訓練教學中主要借鑒了舞蹈教學中的芭蕾舞、中國民族民間舞、中國古典舞及現代舞等部分的教學內容,使戲劇表演專業的學生在形體、柔韌性、表現力、呼吸及肢體的內在表達等方面得到更好的訓練與提高,但無論戲劇形體訓練如何借鑒于舞蹈教學,其形體訓練的教學目的都是要更好的為戲劇表演專業服務的,所以戲劇形體訓練在借鑒舞蹈教學內容的同時更應該思考戲劇形體訓練自己的教學模式及方法,使戲劇形體訓練教學逐漸形成固有的教學體系,讓整體教學更好的為培養演員服務,使演員不僅能夠體驗到角色的內心生活,而且還可以通過豐富的體現手段表現出來,使舞臺的呈現更加具有沖擊力和戲劇的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