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薇



摘要:潮汕,一個有著自己獨特語言和習俗的地方,略顯封閉的地域造就了文化的相對完整。在一脈相承的歷史和文化里,潮汕建筑的發展也有自己樣式。無論是富賈府第或是普通民居,都體現著與江南建筑或徽派建筑所不一樣的性格,文章將以潮汕民居為對象,探討其現狀與發展。
關鍵詞:潮汕民居;建筑形式;現狀;發展1潮汕民居之概況
潮汕地處中國東南沿海廣東與福建的交界處,三面背山,一面向水。整個地區被綿延的山脈環抱,猶如被人體的臂膀環抱一般。潮汕地區的概念并非只是指一兩座城市,而主要指的是廣東省東部潮汕文化區域,它更多的是地理和文化上的概念。由于特定的地理環境,在這一方水土上所建造而成的民居建筑則極具個性特點。即使地處“國腳”邊上,潮汕人民的思想觀念仍是秉承于中國五千年以來的思想觀念體系,極其注重宗族倫理觀念,以致生活方式也就以群居為主,按宗族祖先規矩,以姓氏宗祠為中心,各家一同生活,聚族而居,形成圍寨格局。潮汕人民注重風水命理,直接地將“天時、地氣、順風”這些大自然因素融于建筑之中,體現出傳統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潮汕建筑作為嶺南的代表性建筑,因為地域、社會、政治、經濟等原因,其整個地區的發展比較緩慢,所以相對于其他發展迅速的地區來說,傳統建筑的破壞程度就相對輕一些,保留下來許多傳統特色。
談及潮汕民居,其建筑形式必然是不可忽略的研究對象,簡單說來主要有以下幾類:下山虎、四點金、駟馬拖車、百鳥朝凰。這些名稱的措辭生動形象,所表達的形式結構與中國傳統民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均為院落式建筑。按照歷史上的等級制度和自家經濟富裕程度修建府第或住房,無論民居的結構是一進、二進還是三進,都在各個細節之處體現潮汕民居的特點。所謂“京華帝王府,潮汕百姓家”,指的就是潮汕民居華美之特點,大到整體建筑空間,小到細節裝飾之處,都體現了這一特點。以下是三個常見形式:
1.1下山虎
下山虎(如圖1)是潮汕農村最為普通百姓所喜愛的住宅形式,亦是是潮汕府第的最基本構成單位。由圖可看出,這種格局其實是三合院的形式,它有廳、有房、有天井,簡單卻自成體系,同時可滿足喜慶、祭祀、飼養牲禽、貯存作物、曬晾衣服等基本生活功能,實用性佳。因為其狀如老虎下山之勢,兩個前房就是老虎的兩只前腳,故稱“下山虎”。
圖1“下山虎”平面布局(虛線體現三合院的圍合形式)和軸側圖1.2四點金
在“下山虎”的前面再加上前座,就成了四角上各有一房壓角的四合院,可說是“下山虎”的復雜化,便形成“四點金”(如圖2)。它以前廳——天井——后廳的線索貫穿整體建筑格局,前廳后廳兩側各有一房,居于四合院的四個角,四角上各有一間其形如“金”字的房間壓角,故美其名曰“四點金”。其格局與北京四合院相類似。
圖2“四點金”的平面布局(虛線體現四合院的圍合形式)和軸側圖1.3駟馬拖車
簡單說來,“駟馬拖車”就是兩座“四點金”的合并和擴充(如圖3),整個建筑格局宛如一輛由四匹馬拉著的車子,故命此名。
圖3“駟馬拖車”平面布局(虛線表示兩座四點金的合并)和軸側圖它包含一座三進的大廳堂:從正門走進,首先是門廳,廳的兩側各有一間下房,較小,叫庫房。走過門廳便是天井,此為“第一進”。往天井進去又是一個廳,叫前廳,前廳的也兩側各有一間大房,此為“第二進”。通過天井兩邊的廂房將它們聯起來。前廳一側有門通到“第三進”,第三進的廳房結構和第二進的一樣。前廳和后廳都是三開間的,所以寬敞明亮。地平面前低后高,后廳高于前廳,前廳又高于門廳。
在使用功能上,前廳用來接待客人,可理解為如今的客廳,后廳用于供奉祖宗的牌位,是祭祖的場所。內眷一般住在后院,前院的房間則用作客房,而排屋則作為族人、傭工的住所。后包比較幽靜,一般用作書齋。門前的廣場可供客人安頓車馬。整座宅院規模較大,結構講究,反映了潮汕地區嚴格的文化傳統——尊卑上下、男女內外,又注重崇宗睦族。
2舉例為證——陳慈黌故居、文園小筑
潮汕民居之代表作不在少數,如陳慈黌故居、許駙馬府、道韻樓、從熙公祠等等,都是潮汕建筑的典型建筑。上文已對幾個基本形式做了闡述,下面就以一座豪宅之作和一座百姓家宅來進行進一步的闡釋。
2.1陳慈黌故居
陳慈黌故居被譽為“嶺南第一僑宅”。它位于廣東省汕頭市澄海隆都鎮前美村,始建于清朝宣統二年,歷時將近半個世紀,集陳家幾代人的心血而建成。陳慈黌是潮汕歷史上著名的僑商,在泰國饒有成就后回家鄉建造家族豪宅。在建造的過程中從國外引進建筑材料,結合潮汕本土建筑特點,便形成如今兼具東南亞和潮汕特點的經典之作。故居是典型的“駟馬拖車”格局。但其最受人贊嘆的莫過于中西合璧的特點。在大宅第內,處于中間位置的是中國傳統的“硬山頂”平房,外圍的房屋是南洋風味的兩層高的小洋樓,以此形成內低外高的大庭院。屋頂上有架梁蓋瓦的傳統中國式結構,在小洋樓上又有西式的欄桿陽臺和瓷磚色彩。這樣的特色集中體現于此建筑的裝飾上。門窗上不僅有中國式的方形,也有西式的圓形和拱形;門廊和窗框不僅有潮汕獨特的嵌瓷,亦有西式的石膏泥塑;裝飾花紋包含傳統的花鳥圖案和西式的幾何圖形。種種樣式合于一厝宅第中,精彩絕倫。
2.2文園小筑
文園小筑是一座百姓家宅,主人是當年陳慈黌家中的管家——陳偉成。文園小筑位于永寧寨,是陳老伯在監管陳慈黌故居建造的時候同時建造的,所以其建筑風格頗受陳慈黌故居的影響。由于是百姓人家,文園小筑在建造規模遠不及陳家豪宅那般氣勢恢宏,但是它卻勝在精致小巧,別有一番情趣在其中。文園小筑的建筑工藝并不比陳慈黌故居遜色,中西結合的建筑風格在文園也隨處可見,且大膽融入東南亞建筑風格,空間層次豐富,人在其中總能不經意間體會到當年“潮汕”和“華僑”的意味。文園或許就像是鼓浪嶼上的私人別墅,屋前屋后翠竹滿滿、天井花草爛漫,廳房敞亮、閣樓洋氣、祠堂干凈,文園過去的風采至今仍舊一覽無余。
3現狀與發展可能性
歷史的發展推動著民居建筑的發展。隨著現代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出現于潮汕這一片沃土之上,傳統的潮汕民居時至今日已成為一座座“老屋”,它們也隨之陷入一定的窘境之中。年輕一輩涌向都市工作和生活,或許就只剩下老一輩和一些孩童留守在他們的老屋中,以自己的簡單生活來守護老屋。
陳慈黌故居因是富商之宅,建筑較有特色,所以得到了人們和政府的保護。而事實上,有不少的真正的民居在經過時間的洗禮,以及歷史上一些政策的影響后,多數已被損壞嚴重。或許房屋的結構還在,可里頭的裝飾構件,如門梁上的鏤空木雕、墻面上的嵌瓷,它們或被偷竊、或被用于買賣,整體房屋不再完整。這也就是目前潮汕老屋所呈現的現狀。潮汕老屋的特色已被世人所總結,并公諸于眾。總有些智者熱衷于潮汕民居的保護工作,他們希望這些經典的家鄉之作能為后世所傳承,希望把潮汕文化推崇到一個更為廣而深的程度。但這畢竟是少數人的力量,即便傾盡全力也未必能改變現在的局面。
至此,潮汕民居需要為自己尋求更多的發展可能性,以便能得到更好的保護。陳慈黌故居和文園小筑就是兩個很好的例子。陳慈黌故居如今發展成為旅游景點和文化遺產,不僅可讓更多的人了解潮汕民居,其所收取的門票費用亦可用于修繕和保護,由專業的機構進行管理,可使民居免于遭受破壞。而文園小筑則是另一個發展方式,它因別有風味的景致吸引了一批批美術、攝影愛好者前往采風,目前已成為著名的寫生基地。文園里仍有幾戶人家居住,讓文園的生活氣息在來來往往的氣息中更為突顯。當然,這和主人的管理有關。與其說是管理,我想待客之道這個詞語更為貼切。陳老伯每天都在迎接四面八方的客人,他與客人們聊天,給他們講故事,操勞他們的食宿,為他們提供便利,以人情味讓這個傳統的宅第更吸引人,更溫暖人。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民居都能如此發展。普通民居的保護發展或許更多得看政府如何看待這樣的文化載體,并與主人家的后代如何處之有關系。眾所周知,建筑是凝固的藝術。潮汕民居所承載的文化深遠沉重,透露出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所在區域的建筑特點,這為文化的繼承有莫大的幫助。若能把目前尚且完整的潮汕民居都加以保護,而不是如小公園那樣拆掉重建,這無疑將會是潮汕人民的福祉。而我們百姓,也應該對傳統的民居保有愛護之心,若是一味離它而去,毫不理會,民居最終也會躲不過荒廢、倒塌之窘境。總而言之,潮汕民居的發展和保護是必須給予重視的,這樣才有更多的民居能得以傳承,潮汕文化才能代代相傳。參考文獻:
[1] 林凱龍.潮汕老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2] 蔡海松.潮汕民居[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
[3] 謝奕鋒.妙手華章:潮汕建筑與嵌瓷[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3.
[4] 走進古村落(粵東卷)編寫組.嶺南建筑經典叢書:走進古村落·粵東卷·嶺南古村落系列[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
[5] 吳曉靚,郭莽園.潮汕工藝尋蹤[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
[6] 陳曉東.潮汕文化精神[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
[7] 葉春生.潮汕民俗大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