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成琴
摘 要:創新是社會不斷進步的重要因素,創新能力是知識經濟時代評價人才的最高標準,而創新教育則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必須重視和加強學生的創新教育。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育;創新
創新是當今社會對人才素質最核心的要求,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動力,要塑造一個民族的創新精神,首先要從教育入手,這就要求我們美術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兒童的創新意識,使之養成創新精神,繼而發展為創新能力。這一創新教育的過程應貫穿、滲透在美術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中,針對這一過程應如何實施,我簡單談一下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嘗試:
一、面向全體學生,營造創新空間
創新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學生。美術是一種創造性活動,在教學中要始終以兒童為主,針對他們的特點,引導學生按自己的個性發展,充分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啟發學生多方思考、自由想象,在課堂教學中,為其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創新欲望。如,《乘上列車去畫畫》一課,我通過組織學生開火車的趣味游戲將學生帶入本課的情境中,將祖國美麗風光欣賞串聯在旅程中,激發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創作欲望。在嘗試選擇印象深刻的山、水、建筑并描繪出來。鼓勵學生自主表現對風景的感受和理解,不必灌輸法則。可通過對中國畫和學生作品的賞析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創作熱情和思路。既可以表現名山大川,也可以畫平凡小景,關鍵是在創作表現過程中體驗發現美的樂趣。學生的作品可以組合到一幅大畫中進行展示,從視覺效果上提升共繪祖國美麗畫卷的豪情。
二、滲透道德教育,增強創新意識
道德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但丁說:“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教學中,要時刻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生活并善于從中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如,在低年級教學中,在畫命題畫《在雨中》時,我要求學生不僅要有好的立意,還要有創造性。給我影響最深刻的是一個男孩的畫:在雨中,一個少先隊員吃力地為一個老奶奶打一把傘,臉上卻是燦爛的笑容。雨點落在地上濺起水花,水花上面跳動著音符,這些音符使整幅畫面活了起來。我當時問他為什么畫這些音符在畫面?他說:水花在為他唱歌,贊美他幫助了老奶奶。我及時地表揚了他大膽的創新精神。這說明學生早就有細致的觀察,很容易在寫生時進入到寫生與創作相結合的狀態之中。同時,通過寫生,學生能夠提高造型能力,改變過去那種畫面的概念化傾向。
三、引導學習興趣,激發創新熱情
兒童主動學10分鐘遠比被迫學1小時要有意義得多,這說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保持長久的興趣,才能激發起他們的創新熱情。如,在畫大樹寫生一課時,我首先把學生帶到一棵大柳樹下,對他們說,“咱們先不畫,大家都閉上眼睛,到這里摸一摸。”學生挺奇怪,一個接一個地過去摸,有的學生一摸很快把手縮了回來,有的學生還張大了嘴巴,“啊……呀”一聲。看大家都很興奮,就對學生說:“把你們剛才摸樹皮的感受用語言形容出來。”有的學生說:“很粗糙。”有的學生說:“很扎手。”我看學生有了親身體會,便抓住時機說:“大家睜開眼睛看一看,為什么樹皮摸起來很粗糙,仔細觀察一下。”學生像發現新大陸似的,“老師你看,這樹皮上有小褲子,小棉襖,小眼睛,還有英文字母呢,真神奇!……一幅幅帶有兒童氣息的大樹在小朋友的筆下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四、提高實踐水平,培養創新能力
我們在教學中除了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還應教給他們應用的實際操作技能,指導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動手,逐步掌握熟練的實踐技能。如:在上吸附畫一課中,我和學生把油畫顏料擠到一大盆水中,利用油水分離的特點,讓顏料在水中自由揮散,水面上就形成了一幅幅自由流淌的畫面,于是我就和學生一起想象盆中的圖案像什么?讓他們起上好聽的名字,“大海中的旋渦”“夢幻世界”……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想象,輕輕撥動水面上的顏色直至達到自己的意愿效果,最后用宣紙把它印下來,這樣一幅優美的畫面就創作出來了。
五、注重評價方法,保護創新思維
精到、生動的作業講評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很大幫助。評價的形式可分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點評等多種形式。學生剛做完作業,心情是激動而高興的,讓孩子自評,可發揮其主體作用。并對自身創造過程作一回顧,可加深印象。學生互評分為學生之間的交流構建橋梁。教師點評時,教師融入學生,和學生共同探討的好時機可聯絡師生感情。
創新教育是當今教育的主流,我想,成功的美術教學就在于除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美術知識與技法外,還要教他們懂得如何在學習上拓展思路,戰勝困難,大膽創新,善于在生活中挖掘美,創造美,使之成為具有優秀的心理素質的學生,真正成為創新教育的受益者。至此,衷心希望我們所倡導的創新教育能在美術教學中邁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朱朋杰.小學美術手工布藝創新教學探微[J].上海教育科研,2013.
[2]徐宏.小學美術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嘗試[J].黑河教育,2013.
(作者單位 甘肅省敦煌市七里鎮青海油田教育管理中心油田二小)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