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時代,我們都是信息超負荷的受害者,慣于“完成和發現”的我們已經遺失反省與思考的“藝術”。不停地努力工作并非聰明的工作方式,適時放空自己更有助于激發想象力,提高身心健康。然而,“無所事事”一直為社會鄙棄,人們認為那是在逃避責任與浪費生命。甚至我們自己也會在閑散時感覺自責,這也與企業的要求背道而馳:拿著工資,難道不該努力工作?
身處信息時代的我們由于有太多選擇,接觸太多信息,以至于一直停不下來,“忙碌”給了我們“自己很能干”的錯覺。其實,我們早已經陷入了忙碌的陷阱。長期的“超負荷”工作讓我們失去了“與自己對話”的機會,壓抑了個人的提升與創造力,還會導致心理疾病纏身、最終淪為疲倦的犧牲品,無力擺脫沮喪與消沉的折磨。
事實上,那些做事有效率的人都是很懂得適時放空、進行反思的人。他們了解偷得浮生半日閑的妙處。“無所事事”其實有助于我們進行無意識思考,將我們所掌握的看似無關的知識聯系起來。這種不被束縛的狀態較之專注地解決問題,更能產生奇思妙想。
真正的人才懂得用最少的時間完成盡可能多的工作,一個努力工作、整日面對做不完事情的人,很難“靈光一閃”,做出令人稱贊的創舉,甚至陷入忙碌的病態循環不能自拔。
如何從忙碌中抽身,讓大腦“緩緩”?不妨停下來,思考,將有限的時間投入工作重點,而非冗雜瑣事。一名經理曾表示,她每天會收到500封左右的郵件,于是,她安排了一名助理專門負責查看郵件,并就其中小部分難以確定的問題做討論。于是,她每周只需要花幾個小時,就能處理完所有郵件;而更多的時間可以用來創造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