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迎九 金永輝
摘 要:介紹了涇縣野蕎麥的種類和分布等基本現狀,初步評估其瀕危狀況和保護價值,并提出了保護意見和措施。
關鍵詞:野蕎麥;資源分布;現狀;保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 S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7-93-02
1 涇縣概況
涇縣是山區縣,總人口3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1萬人,現有耕地1.93萬hm2,境內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6℃,積溫4 954.4℃,全年無霜期239d,年降雨量1 800mm,日照時數2 114.8h,適合各種農作物生長。青弋江貫穿全縣,上游建有陳村水電站,并建有東干渠,水利設施較好。205國道和322省道穿境而過,村村通油路,縣鄉村三級公路網已初步形成。涇縣地處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帶,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壤多為沙壤土、麻石黃紅土,有機質含量高,結構疏松,通氣性能好。青弋江水系內無污染企業,水質優良。全縣綠化覆蓋率高,生態環境保護較好。
2 調查內容
組織對野蕎麥的種類、分布、數量、生境狀況等基本情況進行調查。野蕎麥又稱金蕎麥,是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準)。調查內容包括:資源的地理分布、種群數量、生物多樣性豐富程度,生態環境狀況、威脅其生存的經濟、社會、環境等主要因素及成因,初步評估其瀕危狀況和保護價值,提出相應的保護策略。
3 時間安排
2013年3月19~25日制定調查方案,通過查閱資料,初步了解本縣的資源分布情況,制定調查方案;準備有關器材;進行相關咨詢以確定調查路徑。
3月29日至9月初到各個點調查野生植物資源分布情況,并采集標本,攝制圖片,利用GPS定位系統確定分布區域;10月整理采集標本和攝制圖片,并提交調查報告和分布圖。
4 調查實況
考慮到野蕎麥在我縣5、6月是生長期,7、8月正是開花的季節,調查小組決定安排整個年度為調查期限開展金蕎麥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共實地調查11個鄉鎮,確定5個調查點,基本覆蓋了整個涇縣范圍,并且具有代表性,調查內容包括了土壤、生境、氣候、生長勢、開花形態、植株性狀等各個方面的信息。參加調查的人員包括農業環保工作人員及植保、農學、園藝等專業人員。調查人員深入金蕎麥生長地,實地記錄金蕎麥的各種情況。通過現場調查,基本掌握了我縣金蕎麥的分布情況,并對威脅其生存的經濟、社會、環境等因素有了初步了解,大致評估出其瀕危狀況和保護價值,提出相應的保護策略。部分調查記錄如下。
4.1 調查點
4.1.1 時間 2013年4月28日。地點:涇縣黃村鎮平垣村。人員:潘迎九、金永輝等。GPS定位:118°21.3087′E,30°34.5267′N。
4.1.2 生態環境 土壤:沙壤土;pH值:5.1;坡位:低;坡向:東南;海拔高度:65m;伴生植物:木槿、藤本植物、草本;年降雨量:1 280mm;年平均氣溫:15.5℃;最高氣溫:40.3℃;最低氣溫:-10.2℃;濕度:78%。
4.1.3 植株情況 植株莖直立,多分枝,淡綠微帶紅色。單葉互生,具柄,柄上有白色短柔毛;葉片為戟狀三角形,長寬約相等,但頂部葉長大于寬,一般長4~10cm,寬4~9cm,先端長漸尖,基部心狀戟形,頂端葉狹窄,無柄抱莖,全線成微波狀,葉脈呈紅色;托葉鞘抱莖。株叢生,株數不多,長勢較好。
4.1.4 生境狀況 生長在小水塘邊、坎上。位于山坡陽面,調查時為植株的生長期,葉片處于旺盛生產期,葉的覆蓋度很高,聚生情況不好,應是人為進行了割除。沒有以金蕎麥為主的群落。植株叢數較少,但有2叢比較茂盛。伴生植物有木槿、藤本植物、草本。
4.2 調查點
4.2.1 時間 2013年5月10日。地點:涇縣茂林鎮銅山村。人員:潘迎九、金永輝等。GPS定位:118°15.3790′E,30°24.5248′N。
4.2.2 生態環境 土壤:沙壤土;pH值:5.1;坡位:低;坡向:東南;海拔高度:189m;伴生植物:藤本植物、草本;年降雨量:1 280mm;年平均氣溫:15.5℃;最高氣溫:40.3℃;最低氣溫:-10.2℃;濕度:78%。
4.2.3 植株情況 植株莖直立,多分枝,淡綠微帶紅色。單葉互生,具柄,柄上有白色短柔毛;葉片為戟狀三角形,長寬約相等,但頂部葉長大于寬,一般長4~10cm,寬4~9cm,先端長漸尖,基部心狀戟形,頂端葉狹窄,無柄抱莖,全線成微波狀,葉脈呈紅色;托葉鞘抱莖。株叢生,株數不多,長勢較好,株高約0.8~0.9m。
4.2.4 生境狀況 生長在坎上。位于山坡陽面,調查時為植株的生長期,葉片處于旺盛生產期,葉的覆蓋度很高,聚生情況不好,僅有單株生長。沒有以金蕎麥為主的群落。植株叢數較少,但比較茂盛。伴生植物有藤本植物、草本。
4.3 調查點
4.3.1 時間 2013年7月20日。地點:涇縣榔橋鎮浙溪村。人員:潘迎九、金永輝等。GPS定位:118°27.1778′E,30°24.8615′N。
4.3.2 生態環境 土壤:黃壤性扁石土;pH值:4.7;坡位:低;坡向:向西;海拔高度:153m;伴生植物:薏仁草、茅草、野魔芋;年降雨量:1 310mm;年平均氣溫:15.5℃;最高氣溫:40.3℃;最低氣溫:-10.2℃;濕度:80%。
4.3.3 植株情況 植株莖直立,多分枝,淡綠微帶紅色。單葉互生,具柄,柄上有白色短柔毛;葉片為戟狀三角形,長寬約相等,但頂部葉長大于寬,一般長4~10cm,寬4~9cm,先端長漸尖,基部心狀戟形,頂端葉狹窄,無柄抱莖,全線成微波狀,葉脈呈紅色;托葉鞘抱莖。株叢生,株數多,長勢弱,株高約0.2~0.4m。endprint
4.3.4 生境狀況 生長在河床上。位于山坡陽面,調查時為植株的生長期,但因為水流的沖擊,葉片處于受損狀態,葉的覆蓋度不高,聚生情況較好,單株較多。形成了以金蕎麥為主的群落。植株叢數較多,但不茂盛。伴生植物有薏仁草、茅草、野魔芋。
5 調查分析
通過調查、走訪農戶,初步判斷我縣金蕎麥分布、生長環境及瀕危狀況如下:
5.1 分布情況 通過對本縣轄區內的調查,發現野生金蕎麥在我縣的分布面積較廣,大部分坡地都有分布。這些地區的土壤有砂泥土、扁石土、麻石黃紅壤和黃紅壤等,這些土壤的pH值在4.4~5.9。由此基本推斷金蕎麥對土壤的適應性比較強,但從實地觀察的結果看來,比較適宜在肥沃疏松的砂壤土中生長,長勢較好,而黏土及排水差的長勢較差。
分布的地點地形大部分為坡地、荒灘。周邊植被為灌木和草本居多,植物種類主要有野竹、茅草、蒲公英、野莧菜、野魔芋、薏仁草等。
5.2 性狀類別 通過調查,我縣的野生金蕎麥所有性狀類別一致,應是同一種。即植株莖直立,多分枝,淡綠微帶紅色。單葉互生,具柄,柄上有白色短柔毛;葉片為戟狀三角形,長寬約相等,但頂部葉長大于寬,一般長4~10cm,寬4~9cm,先端長漸尖,基部心狀戟形,頂端葉狹窄,無柄抱莖,全線成微波狀,葉脈呈紅色;托葉鞘抱莖。
6 建議保護措施
(1)建議不斷加強對野生金蕎麥自然資源的調查,建設野生金蕎麥自然資源數據庫;完成瀕危野生金蕎麥種質資源的搶救性考察與收集保存;對收集的自然資源進行鑒定評價、現代高技術研究和標準化研究;建立野生植物資源動態監測和預警系統。
(2)嚴禁過度采挖。建立原位保護點對野生金蕎麥資源的遺傳多樣性和特殊的優異性狀(耐寒、耐旱、耐瘠、抗病蟲害、藥用成分含量高等)進行一定程度的保護。
(3)野生近緣植物最好的保存方式是原生境保存[1]。種質資源的遺傳多樣性研究是對種質資源進行評估的重要環節,可以為種質資源保育和合理利用提供重要的遺傳信息[2]。由于環境條件的變化,野生金蕎麥種質資源損失嚴重,亟待選擇野生種屬類型豐富的地方,分期分批建立以保護野生金蕎麥種質資源為目的的自然保護區或保護點。作物種質資源保存是基礎性工作,很難有現實直接效益,因此,政府應對此有固定的投資。
(4)據實地考察和有關資料報道,不同分布地、不同生態環境的野生金蕎麥其藥用成分含量各不相同,所以有選擇性的在優異野生金蕎麥資源地區對原始生態環境進行一定程度的保護,有利于保護具有藥用價值的野生金蕎麥資源。
(5)對我縣農業環境保護提出合理規劃,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好農業生態環境;提出適合我縣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并配套相應的農業科技指導,讓我縣野生金蕎麥資源既得到保護,又得到利用。對農戶進行野生植物資源保護宣傳,指導農戶合理開發,保護好生態環境,從根本上解決保護野生植物資源的出路問題。
參考文獻
[1]陳成斌.廣西野生稻資源原生境保存探討[J].中國農學通報,2003,19(5):105-106.
[2]卜慕華.我國栽培作物來源的探討[J].中國農業科學,1981(04):86-89. (責編:施婷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