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凱華
摘 要:本文通過對當前農村干群關系的現狀,影響農村干群關系不和諧的因素以及如何改善農村干群關系的策略進行分析,解決當前農村干群關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從而更好地促進農村各項事業健康迅速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干群關系;現狀;因素;策略
1 農村干群關系現狀
1.1 農村干群關系總體和諧
在我國,農村干群關系總體上呈現出和諧共存的良好局面。首先是廣大農村干部擁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能較好的執行黨和國家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并依法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利,廣大農民群眾能依法充分地行使自己的各項權利。其次是在經濟方面基層干部能積極落實黨和國家在農村實行的各項經濟政策,同時農民群眾有著較高的農業生產熱情,對干部所下達的農村生產任務能保質保量的完成。最后是文化思想方面,大部分基層干部都有著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良好的工作作風,能夠自覺抵制貪污腐敗的不良現象。群眾也有著較高的思想政治覺悟,能積極運用法律武器進行正當的維權。
1.2 農村干群關系局部緊張
在農村干群關系總體和諧局面下,在我國局部也出現了干群關系緊張的局面。首先從經濟方面來說,由于小農意識的影響以及農業現代化的步伐較慢,使得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高,對干部下達的任務不能很好的完成,影響了干群關系的健康發展。其次從政治方面來說,群眾的民主權利得不到保障,村內民主化程度較低。個別干部的自身能力和素質有限,官僚主義嚴重。最后從群眾自身方面來說,由于受文化教育偏低以及法制意識的淡薄等因素的影響,當群眾的利益訴求受損時,對基層干部采取了不配合甚至過激的行為,從而使得干群關系更加惡化。
2 影響農村干群關系不和諧的因素
2.1 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制度方面存在問題
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其一是村黨支部領導方式存在不足與村委會自治能力較弱的問題。村黨支部通過開展支部和黨員的活動來實現對農村各方面的領導,同時對村民委員會等村民自治組織實行領導和監督。但部分基層黨支部對代表村民自治組織的村委會等機構干涉過多,使村民自治組織的權力受到了很大的約束,損害了村民當家作主,自治的熱情和意愿。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干群之間的關系,影響了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的健康發展。例如實際過程當中,一些村黨支部超越其權限,采取村黨支部副書記兼任村委會主任的、村黨支部書記參加村委會主任競選的方式,沒有使村民真正選出自己希望的干部,使得干群關系出現的緊張和對立的情況。
2.2 農村干部中存在作風問題和貪污腐敗現象
在當前,在部分農村中干部官僚主義作風的現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現在個別村干部獨斷專行、作風粗暴、違法施政。如一些干部不講民主,以“土皇帝”的身份自居,不講工作原則,對待群眾的態度惡劣。個別干部以權謀私,辦事不公。在處理村務上優親厚友,甚至假公濟私,對一些事關家族的丑惡現象,循情枉法,知情不報,喪失公允、公正、公德。沒有深入群眾當中,不愿意深入到困難的地方和矛盾多、問題大的地方,有嚴重的瀆職現象。
另外部分村干部貪污腐敗的現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如部分干群挪用公款,公款私用。如某地村干部利用職務之便,挪用村集體修路資金幾十萬元進行非法放貸,將得息之錢放入自己腰包。其二是暗地收取賄賂,強行索取賄賂。一些基層干部以手中權力為砝碼,對一些單位和個人強行索取賄賂。同時因為經不住金錢的誘惑,暗地收取他人錢財,為他人進行非法牟利。因此正是因為官僚主義作風和貪污腐敗現象的存在,直接影響了干群關系,成為和諧干群關系的一個重要因素。
2.3 農民法制觀念依然淡薄
在我國部分鄉村的群眾仍然存在普遍素質不高,法制觀念不強的情況,主要體現在農民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識不強。在一些農村地方,部分農民文化水平低,對國家法律法規了解不多。認為法律與自己毫無關系,根本不懂得國家法律不僅調整刑事犯罪關系,而且還涵蓋了其他方面如生活、生產、政治等方面。因此一旦涉及相關這些問題的發生到了具體實際當中,這部分村民不免要和干部發生矛盾沖突。另外部分農民群眾也不能很好的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損時,缺乏運用法律方式解決問題的信心和耐心,容易采取一些過激的,甚至違法的方式向政府和干部施壓,希望以此來得到問題的解決。有的群眾要求他人遵紀守法,自己卻不愿遵守法律;或者有些群眾是非不清,在少數別有用心人的教唆下,參與上訪、鬧事等。
3 改善農村干群關系的策略
3.1 強化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制度
強化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制度,要從轉變村黨支部的領導方式,提高村民委會的自治能力入手。農村黨支部作為基層黨組織在農村的組織形式,是農村的政治核心,當遇到相關重大事項時,村黨支部應該通過召開黨員代表會進行黨內討論,再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進行聽證等來民主解決事情。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應該各司其職,避免出現支部書記兼任村主任或其他職務的情況。同時村黨支部在指導村民委員會工作的前提下,應該最大限度地發揮村民委員會的自治能力,使村民委員會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自治的能力,從而調動村民自治的積極性。對于一些與群眾有著切身利益的事情,要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同意方可執行,從而提高村民的自治水平。對于一些涉及到村公共事務管理和公益服務活動,各級黨政機關要積極引導群眾有組織的開展活動,讓群眾性組織能充分發揮自我管理和服務職能。
3.2 改善干部的作風問題,加強對貪污腐敗現象的整治
改善當前農村干部的作風問題,要求廣大農村干部堅持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的觀點。這就需要農村基層干部堅持“干部干實事,群眾得實惠”的觀點,及時解決農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對當前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民主選舉不民主問題,黨員干部違法亂紀等問題進行堅決抵制。另外要堅持嚴以律己、率先垂范。對農村事務做到公平公正,防止徇私舞弊,任人唯親,獨斷專行等不良現象的出現,確保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能認真落實到實處。
另外對于當前農村基層干部中出現的一系列腐敗現象,要完善廉政法規制度的建設,加強對基層干部的廉政法制文化教育。建立統一的廉政法規制度,統一懲處標準,建立腐敗違法行為的懲罰制度。加強對基層干部的監管和監督。各級紀律檢查部門以及各級檢察部門要加強對農村基層干部貪污腐敗行為的查處和處罰力度,對于農村基層干部中違法亂紀的現象要堅持采取說服教育和法律懲處相結合的方法,以預防為主,懲處為輔,把貪污腐敗的行為扼殺在搖籃之中。
3.3 提高農民群眾的政策和法律意識
在廣大農村和地區要不斷加強對農民群眾的思想政治文化教育。農村廣大群眾要不斷深入學習黨的基本理論和相關法律法規,不斷進行文化再教育。及時讓農民了解中央政策和精神,提高他們依靠政策的自覺性。同時不斷強化群眾自身的法制觀念。在農民中深入持久地開展遵守憲法和法律的教育,增強農民的守法觀念和依法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法律素養,使其能依法辦事,遵紀守法,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在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善于運用法律武器和正當手段同侵犯自己合法權益的行為作斗爭,避免出現一些過激行為的出現。
參考文獻
[1]曲建敏:《淺談農村村務公開存在的問題、成因及對策》,《活力》,2011年第7期。
[2]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 3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3]路建平:《把農村文化建設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