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華
【摘要】浙江省作為我國經濟大省,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仍然面臨著經濟增速度放緩、能源供求關系矛盾增生、出口增長速度下降和經濟結構失衡等問題。浙江省應通過解決能源問題、促進民營經濟和開放型經濟相結合、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多層次的融資渠道等戰略轉型對策,從而使浙江省的經濟總量繼續保持前列,人均GDP水平持續走高,轉型升級水平繼續處于領先地位。
【關鍵詞】浙江省;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轉型;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B
浙江省在30多年的艱苦奮斗中,拼搏發展,在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符合浙江發展的路線。浙江省在這30年的經濟社會發展中也取得了顯著地成績,其中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和財政總收入均居全國第4位,這也再次表明了浙江省作為我國經濟大省的地位。
一、浙江省經濟發展總體狀況
在國家加強宏觀調控政策的背景下,浙江省的GDP總量處于我國的發展前列。2012年浙江省是大豐收的一年,生產總值達到了3.4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0%,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總收入分別為6408.5億元和3441億元,人均生產總值更是突破了63266元。第三產業正逐漸轉變為浙江省的主導經濟,這對我國步入發達國家行列將會起到推動作用。浙江省省長李強表示:“力爭在五年內,即2017年全省生產總值超過5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9萬元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萬元左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萬元左右。”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浙江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455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4552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到2.37:1。
浙江省是我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截至2012年,與浙江省有直接經濟貿易關系的國家有250多個。這與浙江省的對外發展戰略有著緊密的聯系,浙江省經過一系列的修改和完善涉外經濟法規和相關政策,實現了外貿主體多元化,出口市場、出口商品多元化和貿易方式多元化。這四個多元化正是浙江省外貿經濟發展的鮮明特點。通過多年的經營發展,現對外貿易已初步形成外貿專業公司、自營進出口生產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等共同開拓國際市場的格局。僅2012年一年,全省的進出口額就達到了3122.3億美元,其中,出口額達到了2245.7億美元,相比上一年增長了近4個百分點。進口額為876.6億美元,相比上一年降低了近6個百分點。在對外貿易中,貿易順差明顯增大,對外貿易成績顯著。其中進出口值、出口值、進口值在全國保持領先地位。
二、浙江省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經濟增長速度開始進入緩慢期
目前的浙江省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已經結束,正向中速增長區間回落。由于傳統的低成本優勢紅利逐漸衰退,浙江省經濟保持10%以上高速增長的條件不復存在,經濟增長正面臨成本上升、市場疲軟和技術落后三重制約。與改革開放以來的以往幾次調整不同,以當前的國際國內市場情況和自身資源要素供應狀況,浙江已很難再達到10%以上的經濟增速,較為合理和理性的,可持續的增速在8%左右。
(二)能源供求關系矛盾增生
雖然近期工業庫存、發電量等主要工業產品累計同比增速有所放緩,但企業面臨的“去庫存化”、“去產能化”的任務仍然任重道遠。有數據顯示,我國制造業平均有近28%的產能閑置,35.5%的制造業企業產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從低端到高端產能、從內需到外需產能、從傳統到新興產能均不同程度面臨“二次”產能過剩問題。從深層次原因看,產能過剩既是由于全球供需失衡的深層次矛盾還未有效解決,也受有效需求不足,生產成本上升,落后產能退出機制缺乏等因素疊加影響,且有常態化的趨勢。
(三)出口增長速度下降
從當前浙江省產業結構看,以低端市場為主的生產結構進一步擴大的可能性較小。以往浙江采取做大市場規模養大產業做大企業的擴張方式,在當前環境下難以持續。下階段,要穩固出口市場規模必需依靠市場的升級。2013年世界經濟形勢不明顯見好,出口增速將保持個位數。
(四)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經濟結構失衡
從拉動經濟的驅動力看,消費增長總體穩定,在外需持續疲軟的情況下,投資就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柱。2012年浙江省投資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長,63%左右由民間投資提供,且投資規模也僅占GDP的45%左右。下階段,經濟的穩定增長和結構調整加快,需繼續保持投資的較快增長勢頭,更加注重結構優化和“質”的提高,重點引導全社會投資投向產業更新、人力資本以及戰略性平臺設施等方面,通過創新性投資增長推動經濟向創新驅動轉變。預計未來兩三年投資增速年均可能保持在15%左右。消費的拉動作用有下降趨勢,經濟結構不合理。
三、浙江省經濟發展的未來展望
(一)浙江省的經濟總量將繼續保持前列
我們應該認識到在未來幾十年當中,浙江省的經濟水平將繼續處于全國的領先水平。2012年,浙江省的GDP排名全國第四為34606.3億元,雖然從總量上看與廣東、江蘇、山東省份不占優勢,但浙江省的地域特點比較明顯,截至到2012年,浙江省的民營經濟總量對全省生產總值的貢獻連續9年超過60%,后勁非常強大,再加上浙商藏富于民的經濟特色,省委、省政府“八八戰略”和“兩創”總戰略的實施,浙江省的經濟總量一定會穩中有升,經濟地位也會不斷提高,總體的經濟形勢向好。
(二)浙江省的人均GDP水平將會持續走高
對浙江省未來的人均GDP水平我們可以粗略作一個判斷,2012年浙江省人均生產總值63266元,首次突破1萬美元,如果保持經濟增長率在8%的水平,2013年,浙江省的人均GDP可以達到11000美元;以后如果保持經濟增長率在6-7%的水平,到2020年,浙江省的人均GDP可以達到20000美元,將遠遠高于國家平均水平。
(三)浙江省的轉型升級水平將繼續處于領先地位
在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并處于1000-3000美元這個發展期被稱作戰略機遇期。回顧歷史,西方發達國家以及亞洲經濟強國,在GDP超過1000美元后都經歷了一個GDP飛速發展的時期,目前浙江省也正處于這一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浙江省牢牢把握這個機遇期,大力促進電商發展、第三產業高速發展,大力把投資指向轉型升級,在這一輪調整中浙江省將繼續在全國領跑。
四、浙江省戰略轉型升級對策
(一)通過解決能源問題來促進轉型升級
以2012年電煤消耗地區分布情口看,排名前十的省區分口是江蘇、山東、廣東、口蒙古、河南、山西、浙江、河北、安徽和遼寧,累計消耗電煤12.01億噸,約占全國電煤消耗量的64.75%。浙江省的水資源總量是955億立方米,人均2070立方米,但人均實際水資源占有量只有210億立方米。解決能源問題,主要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目前最適合的方法就是:市場競爭和政府調節雙管齊下;提高資源的轉化能力;依靠國家的資源發展戰略;采取走出去的戰略。
(二)促進民營經濟和開放型經濟相結合
與國內其他經濟發達地區相比,浙江省的民營經濟具有明顯的特點,主要是塊狀經濟和集群經濟模式的綜合,主要市場是面向國內的粗放型生產,品牌小、數量大。相比之下,珠江三角洲地區主要依靠貿易加工,江蘇省從鄉鎮企業開始接著發展外資經濟,上海已經拋棄了以前的紡織等傳統產業,走引進外資技術之路。而浙江省的民營經濟仍然停留在本土經濟階段,應該將民營經濟和開放型經濟相結合,開拓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對于當前的民營經濟,政府應該給予更多自由,讓其能自己理性地選擇發展模式,加大鼓勵民營企業向外投資的力度,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對于向外投資的企業,政府應該予以資金支持和政策放開。
(三)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第三產業進步
目前,我國城鄉收入比例是3.1:1,浙江省的城鄉收入比例是2.4:1。之所以選擇農民收入問題作為切入點,主要是因為,農民收入問題是城鄉差異的集中體現,也是城鄉問題的重點和難點,并且解決農民收入問題可以解決其他相應問題。建議通過做大做強一批農村優勢產業,吸納剩余的勞動力在鄉村內部就地發展,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培養一批大的企業和企業集團,這些企業的發展方向應該以勞動密集型為主。根據浙江省的特點,可以發展高新技術以及服務業。以創新為主,不斷增強第三產業的發展后勁,在搞好規劃、選準項目上下功夫。對于中央統籌城鄉發展的政策要有一個宏觀的把握,既要統籌城鄉發展,又要在第三產業上重點著力,切記盲目的上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工業,不要搞GDP形式主義,選準投資建設的方向,抓緊謀劃一批、儲備一批高新產業的項目,為結構調整提供載體。對于那些發展鄉鎮企業特別有貢獻的企業要充分給予稅收的減免抵扣政策,強化企業的主體地位和政府的服務地位。
(四)構建多層次的融資渠道,提高資本的貢獻度
構建多層次的融資渠道,這是緩解企業資金短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要增加對于人力資本的投資,增加創新金融服務產品,加大對銀行的監管力度,提高銀行系統的辦事效率;可以將溫州的發展模式作為樣板,大力發展資本市場,規范民間借貸市場。同時,政府作為主要的監控主體,可以參與活躍民間資本,規范民間融資水平,幫助其成為企業融資的重要渠道。最后要開拓新的融資方式,加大資本的流轉使用層次,建立融資租賃市場,使其成為企業融資的重要補充,保證企業的設備更新和其他固定資產折舊,提高全社會的生產效率。
【責任編輯:王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