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遠 桂超 戴志鋒 王虹 韓常青
摘要:針對地方應用型高校IT學科定位模糊、培養資源匱乏、學生實踐能力難以持續穩定提高難題,提出將教師掛職制度化,通過分析兩類企業樣本,以小樣本起步對學生分類培養;回顧近5年的綜合教改工作,對地方高校搞好IT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有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實踐能力;教師掛職;分類培養
0、引言
IT學科主要指計算機學科。根據2012年新的學科分類,軟件工程從原計算機學科下的二級學科調整獨立為一級學科,因此,IT學科現指計算機、軟件工程兩個一級學科。IT學科具有更新迅速,信息爆炸的知識發展特點,平均每3個月出現一項新技術。從SCI國際期刊影響因子來看,計算機頂級期刊影響因子低于其他學科(鮮有影響因子超過2)。究其原因是發展太快,大量原創性的科研創造和技術發明更多地在會議上發表,期刊反而因為發表滯后并不是新發明創造的首選交流渠道。如此迅疾發展的學科,無論其科研理論創新還是技術實踐發展,都對高等學校學科建設構成了嚴峻挑戰。
從高校分類來看,開設有計算機相關專業的本科高校超過200所,大部分是地方教學應用型高校,但無論是適用教材體系、培養方案還是評價指標,我國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并沒有給出分類管理的評價管理體系。在教指委組織的軟件工程學科歷屆年會上,國防科大、交大、北大、清華等頂尖名校的匯報發言經驗交流令人印象深刻,但與會者絕大多數來自地方二、三類院校,只能仰望他們的教材體系、培養計劃空留遺憾。在資源投入、學生稟賦、社會認可程度以及見習實習培養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導致他山之石難為我用。
1、同類院校現狀分析
長期以來,為解決IT技術快速發展導致的教師能力與實際脫節的困境,高校計算機院系有3種不同做法。
(1)引進一流企業進駐學校,所有技能應用型課程都可交給企業,甚至第6學期學生可直接走入公司,或者說學校就是企業所在的研究所和實驗室。
在985高校和部分211高校設立的國家級示范性軟件學院里,軟件學院學生在就業市場的受歡迎程度遠超傳統計算機學院學生,可見該模式具有強大優勢。高收費辦學和巧借外界力量使得該模式具有良性發展的可持續性,部分教師從事新技術研究開發的動力和欲望明顯增強,院內教師相對于計算機學院同事而言科研壓力明顯減輕(高收費有著高效益,科研考核降低),從而教師容易分化為兩類(一類從事科學研究,另一類專注于新技術應用研究),便于進行差別化靈活分類管理。從學生方面來看,選擇繼續深造的學生開始減少,因為有強大的外部資源在中早期介入,學生在校期間獎學金多,實際學費負擔降低,就業面廣就業質量高,也有利于兩類學生的分類管理。
(2)壓縮大量基礎性學科教學內容,僅保留實用性課程內容,在5~7學期開始大力提倡和引入培訓機構適應性調整培養方案,以學校、培訓機構、學生3方投入進行系統的技能業務培訓,希望學生快速具備技術藍領工人的基本能力。
該類院校由于大部分是公有民辦的三本院校,用人機制靈活(人事代理3年一聘),在教師引進工作上偏好引進具有工程實踐經驗和資質的科技開發人員,吸納一些IT行業的中層技術人員回歸學校從事教學工作,學生動手能力在多方參與下普遍提高,就業率甚至高于某些一般本科IT專業學生。在常用工具應用能力上三本學生一般強于二本學生,但掌握原理和變通能力較差,在企業初期他們可能容易適應,但后勁明顯不足。
(3)位居二者之間的是二本普通高校。受相關政策約束,以及市場競爭的自然定位,這類高校的IT培養方案不可能砍掉太多基礎性和寬口徑培養道路預備的課程內容,更不可能調整定位為培訓機構預備軍;又不具有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高收費、高水平學生、寬就業渠道多方面優勢,使得這類院校的IT學科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發展尤為艱難:一方面,大量教師面臨博士化深造和科學研究能力的加壓培養;另一方面,如果沒有教師勇于承擔應用研究和學生就業質量工程培養,學校面臨進退兩難的尷尬局面:在科研上難以頂天,立地方面競爭不過星火燎原培養產業工人的四類院校。此外,二類以下高校的生源萎縮進一步加劇其發展壓力。
2、措施
為提高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筆者有幸被遴選派赴著名IT外企長期掛職,獨立研發與合作攻關。返校后,組織教師團隊,圍繞掛職體驗和企業提出的需求路線圖,全面梳理專業課和專業選修課,結合學生興趣與學校長遠發展,提出大類招生、小樣本起步、兩類企業樣本分析選擇,教師掛職制度化多方面綜合教改建議,開始教改綜合實踐。
2.1 兩類企業樣本分析選擇
廣泛調研,選取至少兩類著名企業樣本,研究適用性的課程教改點。第一類企業多從事大型行業項目的人力資源外包,從業項目大多需求復雜,技術成熟,需要從業者有相當強的行業知識學習能力和軟件工程素養;第二類企業是行業內頂尖平臺研發型企業,具有大量原創性的理論創新和應用集成創新創造。
從短期就業目標驅動來說,進入IT名企意味著學生培養成功獲得社會高度認可;但從長期目標人才綜合培養來看,能進入重點高校進行碩士與博士學歷深造和出國留學也意味著長遠的成功。第二類目標基本對口第二類企業,按照該類企業樣本分析調整后的課程體系方案能較好的考慮到這部分學生的興趣點,比如對于實際開發技能缺乏,但理論基礎好,數學建模能力強,學習能力強;對于理論研究和算法建模有濃烈興趣,但對技術工具興趣缺乏。
認識到教學應用型高校的發展定位,在學生培養上也有意識進行分類導向驅動,在大類招生與專業分流基礎上,嘗試進行兩類企業人才導向驅動的人才培養。學生目的性明確,學習主動性和歸屬感強,一定程度上具有因材施教的特點,最終形成至少兩類驅動導向清晰的培養方案,能契合相應企業人才需求導向。
2.2 教師掛職制度化
認真遴選至少兩名掛職教師深入兩類企業的開發第一線,激勵措施與責任制相結合,時間在一年以上,以教師能夠勝任企業的項目經理一職為掛職最低時間維度,以期能深度感受企業文化和開發實踐。返校后集中做教改方案研究對比,供學生分流后適用。
在對第一類企業調研時發現,該類企業用人需求量大,項目開發所用技術相對成熟,但需求復雜,對員工項目協同能力和領域背景知識學習能力要求高。這就要求選派掛職的教師具有寬泛的相似行業背景知識,以及一定的開發能力。在對第二類企業調研時發現,該類企業希望員工對原理性理解深刻,新技術敏感。
對于第一類企業,以教學工作5~8年的中年教師為宜,開發技能的欠缺可由職業培訓機構代培解決,成熟的技術開發技能可以由市場職業培訓機構導入;對第二類企業,可考慮引進剛參加工作的博士、碩士,該類教師技術水平較高,愛好軟件開發,具有較好地研究視野和研究能力。
企業認同分類導向驅動的人才培養,實際就是認同曾在企業掛職的教師表現,將前者視為后者的“家族”繁衍班,有較強的人才契合度和親切感;配合強有力的保障激勵措施,持續穩定教師掛職制度,有利于教師問形成合作團隊,該團隊有著相似的掛職經歷和共同的分類培養目標,有別于傳統的教研團隊以單門課程或少數幾門關聯度高的課程的組織形式,某種程度上已具備教學環節上的產業鏈整合能力。最終,一致的導向驅動使得教師間更容易形成教研團隊和科研團隊,活躍教學和科研氣氛,形成開放、不斷自我完善的分類導向人才培養教學改革模式。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將教師掛職制度化需要校內外有較好的配套政策支持,筆者所在高校為鼓勵教師掛職、保證掛職鍛煉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出臺了保留校內同級人員一切待遇、企業發放工資完全個人所得、評聘職稱優先、年終評優優先等一系列支持政策;所在地區屬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激勵科研人員創新創業出臺大量優惠政策涵蓋諸多方面。
2.3 小樣本起步
筆者所在高校是特色鮮明的經管類院校,高考生源充足。教改之初,第一志愿生源選擇計算機院系的不足10%,均為調劑,發展舉步維艱。因為招生規模小、學生少,選取小班化起步一方面是無奈之舉,另一方面對學校沖擊不大,適宜做改革試驗田。為此首先建立大類招生制度,在第5學期進行分類分流,分別采用兩類企業樣本分析和兩類企業教師掛職返校后整理的A/B培養方案為主進行3、4年級專業教育。
每班不應超過30人,以保證每班可以分為2~3個項目組。在第6學期,開始實際項目鍛煉,該項目一定要是企業實際所需,但商業壓力不大的自用項目而非交工項目。小規模起步,分類導向分流;小樣本起步,通過多檔、分流、自然、自愿地形成小樣本班級,從而保證實驗充分,影響波動小,且每位掛職鍛煉教師具有相同的人才驅動培養導向進行因材施教,責任度高。另一方面,多年級學生延續下去,有利于形成傳承,往屆生、高年級生和新生間產生強大的紐帶,有利于學生社團等自主開發團隊的興起。
2.4 校企合作
二、三類本科院校的IT人才培養難題,是教學應用型高校所有學科的難題,選取IT學科作為攻克點具有明顯的優勢。
(1)經濟獲利優勢。因IT專業相對容易產生效益,產學研的落地研究見效快容易獲得校領導肯定。
(2)外界資源優勢。沒有哪個學科有著如此之多的行業資源爭著、涌著、想著去服務高校,這與經濟產業格局有關。一直以來,IT行業保持著高工資招人、緊俏缺人的狀態。
因此,實習實訓和畢業實習放開給合作企業挑選(不限于掛職企業),開放辦學,引入企業參與動態調整培養方案,第7學期開始布置畢業設計任務,第8學期完全在校外實習。
3、成效
教改實踐中,組織梯隊將掛職鍛煉心得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編寫新講義、教案、教材,研究新教法,涌現出積極成果。
(1)畢業生的就業面和就業質量迅速提高,大批畢業生獲得與華為、中興、匯豐銀行開發中心、PPTV、聯創、亞信、阿里巴巴等一流企業的員工共事機會,企業高度認可本院IT專業學生培養質量。
(2)2010年5月與軟通動力信息技術(集團)達成40人/年訂制班培養協議。在就業市場深陷金融危機影響的2008--2009年,有的畢業班近40%學生被推薦到該企業就職,自2008年以來,已有超過200名來自本校IT學科各專業學生通過這個平臺走向廣闊的IT海洋。
(3)2013年恰逢所在學院實施綜合教改以來的第一屆計算機專業學生畢業,學生就業質量創新高:就業率、簽約率、就業質量首次躍居所有院系之首,有近20%學生試用期月薪達到8000元,考研錄取到985和211高校的學生突破20人。
4、結語
地方二、三類本科院校的IT學科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是獲得企業和社會聲譽最為關鍵的要素。加強適用性教材、培養方案研究與建設是永恒的教改方向,為此需要對學生、教師、企業3方面進行分析和對接,即對學生進行分類培養,對教師進行分類掛職、對企業進行分類甄別和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只有分類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學效益,反哺學校科研創新的工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