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關座
摘 要:數學教學需要教師、學生共同去挖掘和發現其中的魅力所在,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挖掘;魅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6-067-01
數學知識的海洋是無邊無際的,數學中充滿著美麗,充滿著無窮的故事,對小學生來說,數學就是一本充滿奧妙的童話,關鍵是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去探索和發現其中的魅力。新課改一再強調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全面、和諧、健康發展。數學是神秘的,又是迷人的,作為一名教師,應不斷發掘數學之魅力所在,使數學教學充滿詩情畫意,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全面的發展。
一、數學教師的自我魅力塑造是挖掘數學魅力的開始
數學學科具有有較強的邏輯性,對于大部分小學學習來說會感到枯燥無味,缺乏活力。教師若能在數學課上穿插一些幽默風趣的語言,加強師生情感交流,營造教學氣氛。可以增強講課本身的魅力,又能造成輕松的氣氛,使學生在笑聲中受到教育;教師還要提高自身教學氣質,一個數學教師的優秀教學氣質來源于其心理品質及學識基礎:熱愛生活,有著良好的審美修養,對生活的美和教育的藝術有著獨到的見解與體驗,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創造美。同時要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念,提高數學修養,掌握廣博的數學知識,在學生心目中樹立偶像的形象。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曾說過:“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是模范。”教育心理學表明,教師的榜樣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從幼兒園兒童到大學生都有模仿教師行為的傾向。所以,教師必須言行一致,用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學生。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不斷要求學生的過程中,教師自己也要以身作則,教師的言行示范比口頭教育更有效。
二、實施數學探究式學習,讓學生在探究體驗中提升潛力
新課程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探究式教學給學生帶來的是無比的財富,它教會了學生如何去觀察、如何去思考、提出問題、解釋、合作交流、如何去解決問題等各方而能力。數學是最好實施探究學習的學科,一個數學問題有不同的答案,通過探究教學,創設多元、動態、開放的課堂環境,讓學生主動學習,有利于喚醒、發掘和提升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有利于關注學生生活世界和發展需要,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在課堂改革中,需要我們不斷地研究探究式教學,把握教學規律,創造新形式、新方法。陶行知說過:“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動手、動腦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方法,操作是手、眼、腦多種器官的協調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變得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思維的鏡子。例如,在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教師讓同桌二人分別扮演售貨員和顧客,商店里有15支鉛筆,賣出9支,還剩幾支?教師啟發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自己發現計算方法,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計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數,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 )= 15,因為9+6=15,所以15-9=6。這樣,人人動腦筋嘗試發現,方法多種多樣,人人都獲得了成功。接著教師出示同類的問題,啟發學生把這種算法應用到同類問題中。這樣教學,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達到了學思結合,同時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挖掘教材內容,讓學生在操作中嘗試創造數學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積極地參與操作活動,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機會,使學生面對數學問題,用自己的智慧去探求數學的奧秘。很多時候讓學生動手操作,不僅是為了證明書本上的一些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更重要的是通過動手動腦,發展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比如,教“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時,我讓學生拿出硬紙剪好的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問:誰能把這兩個一樣的銳角三角形拼成另一種幾何圖形?(讓學生動手擺)又問:你們擺好的圖形是一個什么圖形?這個圖形的面積怎么求呢?(讓學生想想、議議)再問:你能從中得知三角形的面積怎樣求嗎?師生共同討論由平行四邊形的公式推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接著,我引導他們再想,還有別的方法嗎?根據以前試過的割補方法,你能把這個三角形割補成其它圖形后,再用割補后的圖形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嗎?學生受此啟發,積極操作,剪拼圖形,通過積極思考,集體討論,終于找出了好幾種割補方法。在此基礎上,用同樣的方法引導學生得出:對于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也能用類似的剪拼方法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將過去機械的把公式教給學生轉變為學生自己探索知識,自己獲得新知。
四、利用數學教學中的內容美,讓學生在審美愉悅中獲的發展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體現著數學的真,數學的美,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用數學的邏輯學會做人。數學學科本身知識結構的內在美,數與形特征的表象美,數學思想方法獨特奇異的美,教學中表現出數學語言符號、圖像信息簡潔形象的美,課堂教學中探索思路解題過程美,點撥啟發思維藝術的美,作用美等,這都給學生以美感。因此,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遵循教學規律,精心提煉數學中蘊含的數學美,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也是一個五彩繽紛的美的世界,從而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其學習情趣。例如教“平行四邊形”,僅告訴學生什么是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公式是什么,然后進行練習計算,這便是最常見的離開了生活、純認知的很難有美感可言的教學。從教學的美感性來設計這課,首先就會考慮到平行四邊形計算公式出現的本身,是人類智慧的產物,創造美的結果。教學過程一步步顯露教學內容的美感性,給教學過程帶來生機、帶來推動力。顯現教學內容的美感,是教學是否具有美感的第一要素。
參考文獻:
[1] 黃玉清.數學的魅力在于“吸引”[J].中國教育發展研究.2009.(06).
[2] 史習蓉.讓數學課堂更鮮活[J].小學教學研究.2012(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