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高
摘 要:課堂實效性的內涵就是課堂教學效益高。提高語文課堂實效性的前提是認真研讀教材,關鍵是提高課堂效率,保證是重視課堂反饋和課后反思。語文教學必須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語文課堂;閱讀教學;課堂效率;課堂反饋;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6-244-01
時下,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課堂教學“實效性”和“有效性”的觀念越來越被廣大一線教師所接受,課堂效率問題普遍得到了關注。然而也存在著對“實效性”理解偏差的現象,部分教師認為實效性就是圍繞“考點”進行教學,簡單盲目地追求所謂的“短、平、快”,過于強化“知識目標”,而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德育的滲透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目標落實的不到位,導致教學過分傾向“應試”的功利性,偏離了語文教學的內在規律,結果可能是欲速則不達。那么,如何提高語文課堂的實效性?筆者談談自己的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認真研讀教材
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語文教學尤其如此,而要形成創意,課前把教材研讀透徹是根本和前提。教材是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選用的負載著一定知識信息的材料,葉圣陶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既然是例子,它就是承載著教學目標的典型材料,教師必須挖掘其才能“高瞻遠矚”,才能走出“教教材”的窠臼,進而有效的實現教學目標,否則,就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因為學生更多關注的是課文內容本身,對于編者的意圖和內在的知識聯系要靠教師在教學中深入淺出的體現出來。同一篇課文編在不同的單元和序列中,教學的設計方法方式不一樣,就是這個道理。任何創意都是建立在對教材深入細致研讀的基礎之上的,因此,語文教師一定要在課前下大力氣讀透教材,讀教材的方法是要以原始的眼光去讀文本,先不要看教參或教案,要以一個單純的讀者去感受文本的魅力,挖掘文本的內涵,這時候,教師不能僅僅站在成人或個人的角度去看待文本,還要蹲下來,盡量能換位站在學生的角度讀文本,設想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才有可能找到教學的切入點,設計出貼近學生的教學方案。
二、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提高課堂效率的因素很多,除了教學方法之外,筆者認為要著重抓住以下環節:
1、突出重點,不要面面俱到。一節課,教學的目標可能有好幾個,但要分清主次,突出重點,不能面面俱到,否則,課堂就會顯得冗雜繁復。我認為,教師在課前在認真研讀教材的基礎上,一定要分解重點,把一課的重點具體分解到課時中去,然后再思考如何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上課前,一定要十分清楚本節課要解決什么問題,教學重點是什么,通過何種方式去解決和突出重點。重點以外的問題,可以放輕,有的問題學生自己可以解決,教師完全沒有必要再講。而對于一冊教材和一個單元而言,也有重點和非重點之分,是重點課文,要抓住重中之重進行充分閱讀和訓練,如果教材上對重點體現得不夠充分,教師可以再選編一些資料,補充一些內容進行訓練,凸顯教學重點。該講的要講透徹,該訓練的要訓練到位,往往重點目標既是課標要求的具體體現,也是考試必考的內容,教師千萬不可放過。而對于一些非重點內容,比如詞語積累、簡單的文學常識可以一帶而過,或讓學生自學、自講,或把它放在練習中檢查。當然教學的重點也要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而隨時調整,不能僅僅依教參機械照搬。
2、在原始閱讀的基礎上進行閱讀教學。目前占用課堂教學時間最多的就是閱讀教學,而恰恰閱讀考題又往往是學生答題的難點。我們不禁要思考:我們的閱讀教學效率是否偏低?在閱讀教學中有一個現象,就是教師和學生都偏重了理解、思考,偏重了如何靠近“標準答案”,而沒有太重視課文的反復閱讀。我們現在的課堂,主要是教師的講和學生的思考練習、活動,而課堂學生讀課文的時間少之又少。我們有些教師以為課前布置過預習,上課就開始講解或討論,孰不知,很多學生根本沒有認真讀過課文,或只是泛讀,僅了解大意,甚至有些學生照搬了資料上的標準答案而沒有完整的讀過一遍課文。這反映了目前學生學習語文的浮躁心理和繁重的課業負擔對語文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過度擠壓。我們語文教師也要面對現實,如果課外預習不能到位,就要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預習、閱讀。所以,我們要敢于放手,在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然后教師通過一定的方式調查了解學生對課文的原始理解,這種原始理解或許不全面、甚至不正確,都不要緊,教師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引導、啟發、交流,才能形成對課文的基本理解,這樣的教學,就關注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具有針對性才有實效。而如果只按照教師的“一廂情愿”去揣測學生的學情,難免有偏差,導致教學缺乏針對性,閱讀教學自然是低效的。
三、重視反饋反思
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學懂”,實現預設的目標,但由于學生的接受能力因人而異,學生的接受過程是一個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時不在教師的估計和預料之中,因此課堂的反饋就顯得十分必要。有效的課堂反饋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加速器”,但反饋也只是一個待啟用的“加速器”,最終要靠教師有效“反思”這把鑰匙去開啟。了解學情,研究學情,指導學法,都可實現課堂反饋。
教學反思是教學過程中的自我觀察、自我評價的過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上來的情況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分析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可以有效的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建立通暢的師生互饋的信息渠道,堅持寫反思日記,都可以實現有效的反思。
參考文獻:
[1]汪曉娟.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要素[J].中學課程輔導,2010(18).
[2]形成性評價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OL].互聯網-幼兒/小學教育.
[3]新課程標準下高中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研究[OL].互聯網-教育-道客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