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旭
摘 要: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形式仍在課堂教學中占據主要地位。就現階段的小學語文課堂結構形態而言,老套、死板的方式直接影響語文知識的學習,對其結構形態進行重構,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學效率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結構形態;重構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語文教學在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理念上發生了相應的改變。但從現實教學過程以及結果來看,小學語文教學的成果并不是很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也沒有很大提升,這些問題的出現,與小學語文課堂結構的形態有很大關系。那么,如果將結構形態進行重構,小學語文教學會不會取得很好的效果、有更好的優勢呢?
一、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1.從語文教師方面分析
(1)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現階段的小學中,中年教師偏多,這也就意味著其教學觀念仍然以過去“滿堂灌”或者是變式的“滿堂灌”為主,不能將課程改革的要求融入現在的教學,不能靈活掌控課堂,語文教學缺乏多樣性。教學觀念是什么樣,直接影響一節完整的語文課的安排。
(2)教學方法單一,不利于發展和提高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小學語文的學習,主要是進行字詞句的學習以及文章主體內容的理解,那么怎樣進行這個過程就很重要了,但我們發現絕大部分教師在進行字詞教學時,使用重復不斷地練習原則,進行句子教學時則是分割法,將整句話分割講解,再者,進行文章的主旨大意講解時又是死板硬套地往規定答案上靠攏。還有不是很科學的方法,很明顯,這樣教學方法的存在,只會阻礙語文教學的進行,不僅不會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還會產生厭煩。
(3)教師對語文課堂結構形態的把握不準確。每一位教師對課堂結構的把握會影響教學內容的講解,如果把握不準確,就會導致內容講解不充分,影響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
2.從教學手段方面分析
(1)教學手段缺乏多樣性。小學語文教學,是一個特殊的教學,這是由教學對象所決定的,因為小學生在此階段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但還沒有完全過渡到抽象思維,這也就是說教學手段必須與小學生身心特點相結合,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興趣,不要只單一的用練習法、講授法,可以嘗試采用小組間競爭法、游戲法等等。
(2)多媒體使用不當。現階段絕大部分地區都有多媒體設備,這就又產生了新的問題,比如,完全依靠多媒體又或是不使用多媒體僅當是擺設。這種問題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使得語文課堂結構形態發生變化,不是以多媒體為主體就是回到以前以教師為主體。這樣是有違課程改革的要求的。
以上種種原因現象表明,基于語文學習的小學語文課堂結構需要改變,小學語文課堂結構形態需要進行重構。
二、小學語文課堂結構形態的重構
1.小學語文課堂結構形態重構的意義
小學語文的學習,對小學生來講是人生中知識的初級積累,是今后語文知識知識學習的奠基,所以一種有效的課堂結構形態是學好語文的重要條件。小學語文課堂結構形態的重構,有利于教師自身的發展,有利于小學生語文興趣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從而將語文知識更好地吸收,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總之對于整個小學語文的教學來講,課堂結構形態的重構,意義都是十分重要的。
2.小學語文課堂結構形態重構的方法
(1)重視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結合,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實際作用,將多媒體展示與教師講授有機結合。課堂中多媒體的使用,是學校教育的一大進步。那么,在語文學習中,合理使用多媒體不僅是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教師必備技能。比如,在講授一篇文章時,通過合理使用多媒體,可以畫龍點睛突破難點,同時也可以品詞析句體味語言美,再加以教師的生動講授,達到情感共鳴這一效果。通過這樣的應用,小學語文課堂結構形態得以重構,不僅是知識的灌輸,也是思想情感的培養與發展。
(2)簡化不必要的教學環節,優化有利的教學環節,創新新的教學環節。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是由多個教學環節連接起來的,那么在小學語文課堂結構形態的重構中,教學環節的有關改變是重中之重。比如,在講授《牧笛》這一首詩的時候,可以將以前在課堂上大聲朗讀重復背誦這一教學環節簡化或優化,轉變為教師提問,在講解牧笛之后讓學生想想他們童年發生的有趣的事情,和主人公比較一下。這樣,不僅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的積極性,踴躍發言,發展口語能力,還能生動地對古詩進行記憶,相比于那種死記硬背,這樣有意義的方法,不是更好嗎?
(3)發展教師的創新能力,在實際教學中創新出合適合理的課堂結構形態。小學語文的學習是由教師進行引導的,那么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相適應的能力,能夠對不合理的教學進行糾正,從而創新新的東西。比如,四環教學模式的使用,就是一種很有意義的教學,通過“學生自學—交流討論—精講歸納—深化練習”這四環,使得教學過程效率提高。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實際上也是一種小學語文課堂結構形態的重構。
總之,在課程改革要求之下的語文課堂中,不僅教師教學觀念要改變,教學方法要多樣化,更重要的是語文課堂結構形態的變化重構,因為每一位教師都是獨特的,每一個學生也是獨一無二的,所以要充分考慮這些個性化的因素,教師創造性地用屬于自己的獨特的方式踐行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充分挖掘小學生的內在動力,只有這樣,才會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學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邵勤鸞.農村小學語文教育誤區及反思[J].吉林教育:綜合,2014(1):30.
[2]王向東.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多媒體運用[J].吉林教育:綜合,2014(1):108.
[3]李德裕.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成才之路,2014(2):27.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