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偉偉
摘 要:筆者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以陶行知先生“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為教育理念,總結出“民主、和諧、進取、有為”的新型師生關系,本文就如何構建這一新型師生關系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關鍵詞:陶行知;教育思想;新型師生關系
“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陶行知先生的這句樸素卻又精辟的話語一直震撼著我的心靈,化作我前行的力量,以先生的思想作為教育理念,在構建“民主、和諧、進取、有為”的新型師生關系方面進行了不懈的探索與實踐。
1.蹲下身去,讀懂孩子,讓孩子喜歡你
陶先生告誡教育者:“我們必須會變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在實踐中,我摒棄了“居高臨下”的傳統習慣,真心誠意地與孩子平等交往與交流,“蹲下身來和孩子說話”,在和諧融洽的氛圍中共同進行學習探索,為孩子提供一個輕松、民主的學習環境,把教師單方面的“教案”變成師生共同的“學案”,把課堂由教師的“一講堂”變成孩子的“樂學堂”,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自由討論、合作探究,最大限度地發揮孩子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實踐證明,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學得輕松、學得快活、學得主動、學得扎實;在這樣的氛圍中,師生民主平等沒有“代溝”。
2.捧出心來,尊重孩子,讓孩子信賴你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不僅體現了先生的奉獻之心,更折射出先生的尊重之魂。
我在實踐中,第一,捧出我的真心,傾心為孩子服務。事事關注和過問孩子的學習生活,幫助孩子戰勝學習過程中的種種困難,幫助孩子克服人生道路上的溝溝坎坎,相信并鼓勵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激勵孩子在逆境中磨煉意志。第二,欣賞孩子優點,激勵孩子自尊。“因材施教”說明每個人都有優點,在教學中我注重挖掘孩子的優點并加以肯定、強化,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長處和優勢,讓孩子知道老師對他的欣賞和關注,這樣有利于激發孩子自尊與自信,從而激發孩子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第三,包容孩子缺點,鼓勵孩子自愛。“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孩子犯錯誤是正常的,老師要做的是如何包容孩子的缺點,幫助孩子改正錯誤、鼓勵孩子揚長避短。
3.淡化權威,拜他為師,讓學生超越你
陶先生說:“我們不能只曉得先生感化學生鍛煉學生,而不知學生彼此感化鍛煉和感化鍛煉先生力量之大。先生與青年相處,不知不覺的,精神要年輕幾歲,這是先生受學生的感化。學生質疑問難,先生學業片刻不能懈怠,這是先生受學生的鍛煉。”真誠平等的態度使先生贏得了他所有學生的由衷愛戴,也使他自然而然地走進了學生的心靈世界,更重要的是他心甘情愿拜學生為師,使他成為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
我在實踐中,第一,淡化權威,合作學習。“讓我們(師生)成為合作者和支撐者”的理念始終貫徹在我的教育教學中,例如:在探究學習《鋼鐵的銹蝕和防護中》,我和學生一起收集資料、一起交流借鑒、一起制作PPT、一起撰寫論文、一起修正完善,在共同學習中我們收獲進步與成長,在合作研究中我們收獲彼此的友誼與快樂。第二,放下架子,以生為友。學生放學時一句“注意路上安全”,生日時一張“親自設計的賀卡”,課后一起討論蘇州霧霾的緣由、低碳的生活方式、酸堿食物對人體的影響等,感受教育無小事,事事皆教育,這樣將師亦友、友亦師、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真正落到實處。第三,拜生為師,教學相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也說明了人人都有長處,人人都有值得他人學習的地方,所以在實踐中我將這理念貫徹其中。例如在《物質的酸堿性》的學習中,學生真正成為了主體,學生用pH試紙測定了生活中各項常見物品的pH值,歸類分析、查找原因,探究不同物品呈現時用pH值的原理和用途,最后要歸納整理撰寫成小論文和上臺展示研究成果,這樣的安排目的是創造條件讓學生超越過去、超越老師,同時老師在其中也學到了許多,這樣做將拜生為師、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真正的落到實處。
4.銘記使命,厚德載物,讓青年擔當未來
先生認為:對于一位有事業心、責任感的教育者來說,真誠地與學生交朋友,無疑能使他的教育充滿更多的人情、人性和人道,更為重要的是教育者對學生的愛,尤其是對青年學生的愛,要著重體現在為青年的未來負責,為民族的未來負責。因此在實踐中,我始終貫徹“做人第一、勇擔重責”的理念,對每一屆學生講,會考試不是學習的根本,根本是會做人,做一個對他人有幫助的好人,做一個能夠擔負起家庭、國家、社會發展的有用之人。通過思想滲透、文化熏陶等方式,潛移默化、滴水穿石,讓兒童憧憬未來,讓青年擔當未來。
實踐告訴我們,“民主、和諧、進取、有為”的新型師生關系是在“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和“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在教師高尚人格修養和遠大人生目標的前提下構建的。這種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會使我們體會到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識、技能的傳授,而體現在師生間互相啟迪、激勵、喚醒、感染和凈化等效應上;會使我們體會到教育更注重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更注重人的創新精神和歷史使命的培養;會使我們體會到教育的目的是讓人通過新的學習方式,獲得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灣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