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摘 要:新課改下,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歷史課堂的價值,使學生獲得健康全面的發展。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歷史;價值
歷史記錄了一個朝代的興衰,涵蓋了一個國家幾千年的發展變化。然而它的價值并不在于此,而是要通過系統的學習,在讓學生獲得基本的歷史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步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在素質教育下,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教師營造的輕松和諧的課堂中獲得更好的發展。
一、借助歷史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1.鼓勵對比記憶,培養自主意識
歷史知識相對其他科目來說比較零散,知識點也比較多,所以,在課堂上鼓勵學生進行對比記憶,不僅可以鍛煉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而且對學生理清知識結構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授課的時候,我們要有意識地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對相關的知識進行整理,進而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中國近現代史時,一些條約內容是我們最容易記混淆的,所以為了讓學生能夠輕松地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在授課的時候,我采取了對比記憶法。以《北京條約》和《辛丑條約》為例進行簡單介紹。我引導學生按照“條約名稱、簽訂時間、主要內容、嚴重危害”等幾個方面進行對比,而且在主要內容的位置要著重對比,可以按照“割地、賠款、通商口岸、有關稅則”等內容進行細致對比,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將知識系統化,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在對比學習中加深記憶,從而使學生在自主整理中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2.創設辯論活動,提高思維能力
歷史教學一般都是滿堂灌,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之后,便是學生的死記硬背,這樣的教學過程只會讓學生找不到學習的樂趣,越來越不愿意學。所以,在素質教育下,我們可以創設辯論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在激烈的辯論中明確歷史觀點,進而為高效課堂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辛亥革命》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與局限性,所以,在授課的時候,我組織了以“辛亥革命是否為一場勝利的革命”為辯題的辯論。正方的觀點是“辛亥革命是一場勝利的革命”。反方的觀點是“辛亥革命是一場失敗的革命”。讓學生結合材料內容以及自己的已知進行激烈的辯論,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正確地理解辛亥革命,而且,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活躍課堂氣氛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然,在這個辯論的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也會得到發展,進而使學生在激烈的辯論中鍛煉自我。
二、借助歷史材料培養綜合應用能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歷史考試中材料分析題占的分值越來越大,它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而且對打破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方式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授課的時候,教師要有意識地出示與教材內容有關的材料題,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進而逐漸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經濟大危機》時,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本節課的相關知識,在導入新課時,我首先引導學生思考了以下幾則材料,如:
材料一:羅斯福在就職演講中說:“只要國家仍處在危機存亡的關頭,我就要求國會授予我應付危機的那種唯一的最后手段——廣泛的行政權,使我可以向緊急狀態宣戰,就像真正有外敵入侵時一樣,把那種大權授予我。”思考:材料中所說的“危機存亡的關頭”是指什么?羅斯福的新政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材料二:羅斯福在就職演講中說:“這個偉大的國家將堅持下去,并將獲得新生和繁榮。因此,首先請允許我表明自己的堅定信念,即我們所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思考:為了獲得新生和繁榮,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兩則材料的思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本節課的重要內容,而且,對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提高學習的效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授課的時候,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選擇恰當的教學材料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并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除上述之外,我們還可以借助多元化評價模式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使學生在正確認識自我的過程中找到學習的樂趣,進而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促使學生能夠以積極的態度走進歷史課堂。因此,作為歷史教師,要認真貫徹新課程基本理念,充分發揮歷史教學的價值,讓學生從中汲取精華,使學生在多樣化的歷史教學中獲得綜合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伍燕嫦.新課程下如何讓初中歷史課堂充滿活力[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30).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東勝區伊克昭中學)
?誗編輯 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