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干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實施,對初中歷史教師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新挑戰。在教學中,教師時刻圍繞教學新理念、新課標,認真地組織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得歷史課堂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活力。但是其中不乏“虛假的繁榮”,這就需要教師不斷的反思自己,加強認識,完善教學。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歷史;教學;反思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初中歷史教學一直處在十分尷尬的境地:教師和學生均認為歷史是“副科”,上課,可上可不上;學習,可學可不學。即使是學習,也是死記硬背。新課改的到來,為歷史教學帶來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生命。但是,在我們實際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依然存在諸多理解上的膚淺,認識上的錯誤,致使教學中出現重表象,輕本質,重形式,輕實質的情況。筆者就新課改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出現的“虛假繁榮”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拋磚引玉。
一、合理地處理新課改和傳統教學的關系
新課改是在傳統教學基礎上的改革和創新,在我們推廣和實踐新課改的進程中,新課改與傳統教學的辯證關系是需要我們著重考慮和處理的。
首先,新課改是傳統教學的繼承和創新。我們既需要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思考和梳理: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哪些傳統思想和方式是順應時代發展需要,與時俱進,行之有效的?哪些思想和方式又是不能適應國家教育改革新局勢,停滯不前的,高耗低效的?哪些是對培養新世紀全面人才有幫助的?哪些又是阻礙教育發展和革新的?而面對新課改的深入,我們又該如何繼承,如何改革呢?面對新課改的與時俱進、改革、發展和創新的優勢,我們又該從哪兒開始革新,又該從哪些方面著手發展,又該用什么樣的標準來衡量教學改革的成效呢?筆者認為,我們既要學習新課改觀念的優勢,又要反思傳統教育的不足,在遵循一切服務于學生的原則,以培養學生成人、成才為主要目標下,轉變觀念,創新教法,革新學法,努力提高教學工作的針對性、時效性、時代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其次,新課改的理論前瞻性與現實操作的矛盾。雖說思想指導行動,但是現實環境的局限性與思想觀念的無限革新的存在是不容忽視的矛盾性,正是廣大師生在實施新課改過程中最主要的障礙。筆者認為,在革新的大環境下,我們不能被潮流沖昏頭腦,不應只是一味地要求創新,而是應該實事求是。在教學中,既要融合新思想、新理念,又要踏踏實實地進行歷史教學方式的探究和學習,在理念的指導下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反思,把創新理念與個人的教學行為融為一體,應用在教學中,解決教學活動的實際問題。
二、知識、過程、情感目標并重
新課改提出了教學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以往傳統教學中,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對于學生在歷史知識的掌握上要求和關注度比較高。但是在新課改實施以后,有些教師在三維目標中,更加注重后兩者,一味的個性,而忽視了基本知識的傳授。例如,一些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少,甚至不講,一開課就是提出問題,分組討論,從表面上看來,學生是參與了教學,既體現了主體地位,又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構建,課堂的氛圍也是熱鬧非凡,但是學生因為缺乏歷史基礎知識,缺乏歷史具體感知,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根本無法深入地展開討論,教師和學生都會處在較為被動的狀態,小組合作也無法取得預期的目的。所以,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全面地實現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過程、情感目標并重。
其一,知識目標,既要充分地組織歷史知識教學,準確地把握教材結構和發展過程,對學生進行教學內容的有效教學和恰當的深化,還要重視學生的知識轉化,要引導和幫助學生將書本知識結構消化成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其二,過程目標,一方面教師應留給學生更多的自由時間,引導他們自主閱讀歷史教材,思考并探究,進行思辨的討論,讓學生能夠充分地經歷知識的產生和發展,培養智能。一方面是要轉變教學的重點,應該將以歷史過程為中心的教學轉變成為以歷史發展的邏輯聯系為中心的教學。另一方面在教學中,要聯系生活,聯系歷史,在教學中談古論今,發揮歷史教書育人的作用,讓學生通過歷史的學習,明古,鑒今,明禮,懂理;其三,情感目標。在初中歷史的教學中中國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世界史則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觀、世界觀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中國史對于學生情感和思想的教育明顯要強于世界史。但是,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這種情感和思想的落實不夠,教育的作用也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一定要重視情感目標的實現。
三、保證教學重點,提倡多樣化教學形式
在教學中,為了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新課改中一改以往的“流水賬”式、按部就班的教學模式,提倡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豐富課堂活動。在歷史教學中,不乏一些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豪情壯志的歷史人物,很多教師為了順應學生的喜愛,設計歷史情境再現,指導學生對歷史故事進行編演,學生們演得嘻嘻哈哈,雖然課堂氛圍活躍,但卻內容單一,形式單一,這個過程中,沒有明確的教育目的,也沒有想要讓學生明白的道理。學生在經歷了這一環節之后,除了嬉笑之余的愉快心情,什么都沒有得到。這也是很多教師因為對新課改的認識不夠,在教學中經常會犯的錯誤。所以,我們教師在進行實際教學中,一定要清楚地認識到,有些教學活動只是教學形式的點綴,只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并不是教學的中心和重點。
參考文獻:
[1]關文信.新課改下中學歷史教學如何實施素質教育[J].時代教育,2011(02).
[2]孫愛妮.初中歷史:和諧高效思維對話——新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J].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 重慶市梁平縣碧山鎮初級中學)
?誗編輯 李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