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華
摘 要:想象是創新的翅膀。在語文教學中,通過“讀”“寫”“聽”“說”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并把它們有機融合,從而有效提高語文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想象能力;培養
想象是人腦對已有的若干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通過“想”,使已有生活經驗中自己曾經耳聞目睹的東西,一個個地再現它們的形象,而后去對人或事物進行分析、描繪,創造出新形象來,這樣一個由“想”出“象”的過程就是想象。沒有想象,就沒有作品,更沒有傳世佳作;沒有想象,學生較難準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領會文章的布局謀篇的技巧所在;沒有想象,寫作時便思路閉塞,無從下筆。可見,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是極其重要的。下面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我是如何發展和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的。
一、品讀美文,再造想象
語文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閱讀教學的成敗。“閱讀是人理解世界、他人和自我的主要途徑。”精讀課文是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最佳途徑。對精彩的篇章或片段,我有意讓學生去咀嚼、品味,體會其中“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蘊意,讓學生在讀中想,想中讀,反復吟誦,徜徉在想象的海洋中。通過“讀”讓學生把視覺的無聲語言變成聽覺的有聲語言,把文字符號變成朗讀者帶有感情色彩的抑揚頓挫的語音,從而還原出作者本身所要傳達的情意,使學生受到直接的感染,并由此在腦海中產生栩栩如生的形象。如:當你讀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詩句時,頭腦中就會浮現一幅蔚藍的天空下面,一望無際的草原,微風吹動,茂密的草叢中露出成群牛羊的美麗圖景。情感是創造想象的動因,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的活動,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而當讀到魯迅的《孔乙己》時,有誰不為孔乙己受人奚落,拖著一條斷腿的悲慘處境深感同情?對丁舉人的蠻橫霸道、心狠手辣的舉動而憤慨,對掌柜認錢不認人的冷漠而寒心。學生通過聽老師深情并茂的朗讀,以及自己體驗式的朗讀,就可以通過“讀”融入自己的想象,就能充分體驗作者所表達的真摯情感及課文的內在意蘊,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寫作訓練,創造想象
寫作過程是一種創造想象的過程。寫文章離不開想象。教師既要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地“異想天開”,又要善于指導、啟發學生去正確地想象。有一次,在上完《皇帝的新裝》一課后,我讓學生運用想象和夸張為這篇課文寫續篇。學生有的寫皇帝濫殺無辜,激怒了百姓,老百姓起來造反,推翻了皇帝的統治;有的寫皇帝又羞又怒竟病倒了,一命嗚呼;有的寫皇帝被孩子的真誠感動了,改過自新,不再愛穿新衣,專心治理朝政,從此國泰民安。學生的想象既合理又富有創造性。我覺得:只要啟發得當,讓學生大膽去“異想”,學生潛在的想象力就會“迸發”。
三、專注傾聽,喚起想象
專注傾聽可以喚起更多的想象。在詩歌教學中,學生必須借助想象,從凝練的語言中,去領會詩歌深邃的思想和意境。在學習余光中的《鄉愁》一詩時,看起來這首詩明白易懂,但讓涉世未深的學生做到想景悟情,把詩人那種特殊的內涵極其復雜的“鄉愁”理解深刻卻并非易事。因此,我播放了一段悲愴的音樂來營造一種悲情氛圍,表達一種如泣如訴的深深的哀傷,將學生帶入了那如煙似霧的鄉愁世界,然后才抓住詩中的四個意象(即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去感悟、探究詩歌中所蘊涵的情感及意義,從而加深對《鄉愁》一詩的理解。
四、各抒己見,大膽想象
表達能力是語文的一種重要能力。教學時,我利用教材資源,抓住學生最感興趣的環節,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學習《如果人類也有尾巴》時,我將課文中一幅生動有趣的圖畫——長了尾巴的人類加工復制放大成彩色圖畫,讓學生看圖說話。想象人人都有一條尾巴,生活會是怎樣的?我的問題一出,學生思維活躍、討論激烈。有的說做錯了事,垂下尾巴;初次見面,握尾巴;得意的時候,翹尾巴……有的說假如人類有尾巴,尾巴可以當拐杖、捶腿捶背;有的說可以用它來寫字、端水、開門、寫作業、踢足球等;阿姨會精心裝扮自己的尾巴,噴點香水、燙燙、染染,使它們變得更加獨特……這讓我認識到:學生在一種舒暢、歡快的心理支配下,思維能進入最佳狀態,潛在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就會爆發出來。鉆石也要精心雕琢才能放射光芒,更何況是學生。看到學生想象的火花在課堂上閃爍,我認為這是一次有意義的語文實踐。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想象能力的培養不是單一的,它可以融合在聽、說、讀、寫等環節中交叉進行,教師應引導學生養成想象的好習慣,要讓學生意識到,無論是在上學路上還是街頭鬧市,都不能無動于衷,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能喚起美好的遐想和情思。讓我們緊跟新課程改革前進的步伐,讓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大膽地去想象、去創造、去感悟吧!
參考文獻:
[1]宋書文,吳發鑫.心理學原理與應用[M].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
[2]蘇立康.中學語文教學研究[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火炬中學)
?誗編輯 劉瑞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