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兵
摘 要:“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解決”的教學已成為數學教學的一種主要模式,通過“問題解決”的教學,提高學生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求知欲與學習的興趣,并做到兩個根本性的大轉變:由老師提問題轉化為學生大膽質疑并創造問題;由教師的教轉化為學生的學(學會質疑、學會思考、學會提問題)。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法
實施素質教育首先注重對課堂教學的探索和實踐,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再者現在的考試評價強調素質和能力的考查,強調認識事物的發展變化,并學以致用,而且數學是一種深刻而有力的文化素養,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由此認為“優化課堂設計”是大勢所趨,是素質教育之根本。那么如何優化課堂設計?下面闡述一種教學模式——“問題導引教學法”。
一、基本含義
所謂“問題導引教學法”,是將課堂分為五個環節的教學方法:設問導疑、點撥導思、發散導創、鞏固訓練、學后反思。是以“問題為中心,自主探索,勇于發現”為線索的一種探索性和研究性的課題類型,并能做到兩個根本性的大轉變:由老師提問題轉化為學生大膽質疑并創造問題;由教師的教轉化為學生的學(學會質疑、學會思考、學會提問題)。
二、理論依據
1.“問題解決”理論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解決”的教學已成為數學教學的一種主要模式,通過“問題解決”的教學,提高學生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求知欲與學習的興趣。
2.陶行知的“創造教育”理論
陶行知認為:實施創造教育必須實行六大解放:(1)解放學生的頭腦,使學生能想;(2)解放學生的眼睛,使學生能看;(3)解放學生的雙手,使學生能干;(4)解放學生的嘴,使學生能說;(5)解放學生的空間,使學生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取得豐富的學問;(6)解放學生的時間,給學生一些自由的時空消化所學,并且學一點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做一點自己想做的事。
3.布納“引導發現”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布納提出在老師精心引導下,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去探索知識,從而發現新知識的奧秘,強調學習的主動探索,認為在事物變化中發現其原理原則,才是構成學習的主要條件。
三、教學程序
1.操作環節和目標及培養思維方式
■
2.實施過程
(1)設問導疑,讓學生參與問題解決,培養學生思維的目的性,并激發思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教學中有目的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置身于問題之中,形成強烈的問題意識,從而使自己提出問題,積極完成活動,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
例1:如何用數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公路上的里程碑只用一個數字,而電影院的座號為什么要用兩個數字?由此引入“平面直角坐標系”這一節的教學。
(2)點撥導思,探究質疑,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思”是培養思維能力最中心的環節,教師思考題目力求做到深謀遠慮,心中有數,要充分估計學生可能在哪些問題摔倒,特別容易使學生產生負遷移的知識問題更不能忽視,只有把這些問題提出來,讓學生大膽地碰,才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例2:在“三角形中位線”的教學時,筆者設置這樣的思考題:
點E、F、G、H分別是四邊形ABCD四條邊的中點,則順次連結E、F、G、H四點所得的四邊形是什么樣的圖形?
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對于較復雜的圖形觀察不出,這時教師可點撥讓學生思考:四邊形能否轉化為三角形?這時學生想到作輔助線來解決即可利用三角形中位線。通過引導請學生自己改變四邊形ABCD的形狀,有很多學生會產生質疑,并創造問題:四邊形ABCD在改變形狀時,四邊形EFGH圖形又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通過點撥導思,探究質疑,更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品質,同時在解決問題中又自然滲透了類比、聯想、猜想等創造性思維方式。
(3)發散導創,合作釋疑,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
發散性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中心,是指沿著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問題,尋求多樣性解答的思維方式,并能引導學生對命題進行變式,引申新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產生強烈的創新欲望。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是發展學生創造能力的中心環節。
例3:已知函數y=4-2x,當0≤x≤3時,求y的最小值。
(讓學生討論,提出不同的解題思路)
解一:利用函數的增減性。
解二:利用函數圖像(作圖)取最低點的縱坐標。
解三:利用不等式組,解y的范圍,從而得到y的最小值。
三種方法,殊途同歸,加深學生對函數、函數圖像、不等式(組)之間關系的理解。
(4)鞏固訓練,反饋深化知識,培養學生思維的再創性
鞏固訓練的突出特點是加強反饋和矯正,通過觀察學生表情,通過學生的回答、練習議論等及時反饋教學信息,重點講解。在設計題目時應注意設計有層次的體現變式的練習題,讓不同等次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獲。引導學生從模仿開始,逐步過渡到創造性編題目。
例4:在初二“待定系數法”教學完后,設計一道題“已知:y與x是一次函數關系,當x=1時,y=3;當x=-1時,y=1。求y與x的函數關系式。”
讓學生求解后,要求改變題目的已知條件(但結論不變)編一道題。學生通過把自變量與函數的對應值改變為直線過已知點(1,3)和(-1,1)或給出圖像,求y與x的函數關系,使學生加深對待定系數法的理解與掌握。
(5)學后反思,培養學生的思維的集中性
培養學生反思習慣是提高學習效果、培養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反思解題結構特征可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反思解題思路可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反思解題途徑可培養思維的批判性;反思解題結論可培養思維的創造性。運用反思可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反思還可提高學生自我評價水平。所以說反思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有效途徑。
“問題導引教學法”,旨在推進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改革,重在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強化思維訓練,突出能力的培養,有利于適應能力型問題的解決,從而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龔春燕.21世紀學習觀.大眾文藝出版社,2011.
[2]金林祥,李庚靖.論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及其現實意義.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0(01).
[3]田紀英.教學中的一個引導、兩個轉變.河南教育,2000(01).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安市詩山中學)
?誗編輯 劉瑞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