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鑫
在班級新的一期黑板報上看到了這樣的一段話“考過官二代,戰勝富二代,不像角馬一樣落后,要像野狗一樣戰斗;不拼不搏一生白活,不苦不累高三無味!”
初看之下,這詼諧調侃之語很是押韻,令人振奮,但細品之后,心中不禁泛上一絲酸楚。難道這就是我們高中生現在的思想狀況嗎?難道這就是他們看到的理解的社會現實嗎?難道這就是我們要的素質教育的結果嗎?中學生的思想狀況早該引起我們的關注,學生的心理疏導早就提上了議事日程,可是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下,心理輔導站、心理健康熱線形同虛設。中學生因課業負擔過重而自殺的新聞早已屢見不鮮。
每到高考臨近,各種媒體上就會充斥著紛繁的專題,名目不外乎聚焦高考,關愛考生之類。不僅有名師指導高考策略,而且不乏為家長奉上的營養食譜、心理疏導方案等。日積月累的學習壓力,學生身體的疲勞僅靠幾頓營養餐就能緩解嗎?學生心理上對應試的緊張、恐懼是簡單的幾句安慰就能消除的嗎?素質教育不是對應試教育的顛覆,素質教育更不是幾節形式上的公開課。素質教育不光是教育學生要有素質,首先應是教師素質的提升,人文關懷的提升,思想指揮行動,真正從點滴細處關注學生、關愛學生才是切實可行之路。
一、跳出考試看考試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早年的豪情蕩氣回腸,可今天這詩句卻是送給埋首書堆的高三學子的。學生開玩笑地說“把我前面幾十年做的題目加起來也沒高三這一年做的多。”不身在其中這話確有危言聳聽之嫌,可伴隨一屆一屆的學生走過高三,這個中滋味又豈是一言能蔽之的?“不拼不搏一生白活,不苦不累高三無味”這看似激勵人心的話語,其實是對教育的多大的諷刺?我們的生活只剩下“拼”和“搏”,我們的學習只有“苦”和“累”,成日做著“矩陣”、“函數”,花數個小時去解一個題目,用行動實踐著“苦”和“累”,再回過頭來用類似的話語自我麻痹。教師家長也在背后不斷地宣揚“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傳統觀。我們的孩子走出去都是穿著整齊的校服,做起事來中規中矩,稍有異動就會被視為異類而大加批判,原本鮮明的“個性”隨著受教育程度的加深被逐漸磨平。從中國的國情看,應試教育是不能取消的,素質教育也不能成為一紙空文喊喊口號,但兩者誰也不能凌駕于誰之上。應試教育是一種手段,而素質教育是一種過程,并且是一個漫長而持久的過程。
二、隨風潛入夜
教師要在學生的生活點滴中不斷地去落實、實踐,用愛澆灌學生貧瘠的心靈之土。
這里說的貧瘠有兩重含義:一是文化知識的貧瘠。雖然已是高中生,雖然已經讀了十幾年書,雖然填鴨式的中國特色教育讓我們看上去學了很多很多東西,但是,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絡鋪天蓋地的襲來,幾乎沖垮了傳統知識體系的最后防線,紙質閱讀離我們漸行漸遠,學生除了學習課本上必讀的東西和一些應試篇目,幾乎不讀課外書,在我校這種生源不理想、地理位置較偏遠的學校,這種情況更甚。經典的滋養是任何一張滔滔不絕的口、任何一個搜索詞條所不能取代的。人類歷史的演變發展、宇宙自然科學的探索、人性心靈的剖析……沉浸于書海,學生自然能得到更多的啟發,學會更多元的思考方式。許多學校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很多有益且有效的嘗試:開設相應的校本課程、給學生推薦必讀書目等等。生源學情不同,所以我們不必一味地模仿,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適合自己的閱讀模式。例如,在高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利用每天的語文課前幾分鐘介紹一些小短篇,由小見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高二的時候用演講、辯論的形式介紹交流你對名著的看法等,都是可行的一些嘗試,并且還是有一定的成效的。不必拘于形式,無需流于俗套,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日積月累下來,何愁學生肚里沒墨水?天天無病呻吟?當然,這也是對教師提出的要求,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也要不斷的再學習,高屋建瓴的給學生做有益的推薦,與學生共同品評,共同進步。備課組的教師可以分工合作,各人負責相應的專題或板塊,即降低了工作量又提高了效率。
三、潤物細無聲
第二是關愛上的貧瘠。別看現在孩子不愁吃不愁穿,但有幾個是真正的物質精神雙豐收的?否則他們許多人也不會常把富二代、官二代作為羨慕嫉妒恨的對象了。在很多學生看來,前途只是一個“拼爹”的代名詞,社會上的不少現象給了我們學生很大的影響,此刻如果缺乏適當的引導將會帶來極大的危害。曾經在高三學生中做過一次調查,結果顯示近80%的學生回家后和父母沒有什么共同語言,不知道該聊些什么。只有3%的學生會選擇將心事說給父母或老師聽,前提是在心情好的情況下。這是多么可怕的數字啊!痛定思痛,作為教師我們要拿出對策。關愛學生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作為一個八零后的教師,我認為僅靠有限的一些班會,有事談事匯報成績的家長會,犯了錯之后的批評教育書面檢討等手段是遠遠不夠的。這樣的做法只會讓我們永遠成為“門外漢”,不可能真正走進學生的世界。“屈尊降貴”或許更行之有效。一次例行的班會,讓他們自己來主持,自己定主題,說說他們感興趣的事;一次考試后的總結,讓學生相互打分,給出評語總結得失;我們為學生制定了必讀篇目,也讓他們推薦老師讀一讀他們喜歡的另類經典并和他們切磋一番,將自己的照片也放進班級的生活園地之中,讓他們感覺你真真切切的融入他們之中,每學期伊始送他們一本隨筆并附上一句希望之語,學期結束看著他們累累的碩果再補上一句激勵的話;每天的晨練和他們一起在操場上跑步;籃球場上你雖不能上場奮戰,加入拉拉隊聲嘶力竭地貢獻自己的力量……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你的舉手之勞,你的細心之舉,必能收獲意想不到的豐碩成果。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肩上的擔子任重而道遠。要讓素質教育真正體現素質,用我們的人文關懷去澆開學生的心靈之花。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棲霞中學)
?誗編輯 魏 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