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斌
摘 要: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該如何把信息技術知識既生動又深入地教給學生,學生又該如何學習信息技術,很值得我們研究。在學校提出“創造適合學生成長的教育”辦學理念,“多元教育 七彩課堂”辦學特色的大背景下,通過教學中探索一些教學方法,將之歸納為激效教學法,下面簡述一下激效教學法模式。
關鍵詞:教學模式;激發興趣;自主學習
一、情景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注重操作能力的課程,我剛接觸的時候認為教會學生操作就算完成了課堂任務。可當我充滿激情地講解這些知識點時,學生表現出來的冷漠讓我吃驚,他們對這些知識點的基本操作毫無興趣,課堂效果也可想而知。每次課后我都認真反思,到底是學生的問題,還是我的問題?答案是肯定的,一定是方法有問題。在講解課堂知識前,沒有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進來,學生處于一種懶散狀態,怎么能上好課,怎么能對知識感興趣。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首先體現在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學習過程。于是我首先從情景導入這個環節入手,課前認真設計每節課的情景導入,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實例講解吸引學生注意力
信息技術每講一個知識點都需要精心準備與知識點相關的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實例,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識的學習中。起初,我只注重了吸引學生注意力方面,結果適得其反。例如,在講視頻編輯時,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準備了當時學生比較喜歡的《周杰倫演唱會》、《CS游戲精彩集錦》等視頻,為的是學生在學的過程當中既對視頻內容感興趣又能積極主動的去探索知識。沒想到,一節視頻編輯課卻成了一節視頻欣賞課。學生們只對視頻內容感興趣,對編輯視頻涉及的知識一點關注也沒有。但是,在講到動作補間動畫時,一個簡單的蘋果掉落的實例卻讓學生倍感興趣。在演示的過程中,學生很快發現蘋果的掉落是一種平移的路線和實際生活相差很遠,如何找到解決的辦法呢?學生們躍躍欲試。當他們經過努力還未解決時,就會對老師的講解倍加注意,課堂效果才會顯著。由此可見,教師在選擇課堂實例的時候也要謹慎。
三、在教學過程要做到精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關鍵是做到“三講”和“三不講”。“三講”是疑點、難點、知識必講,核心問題必講,思想方法必講。“三不講”是學生已經會的知識不講,學生自己一學就會的不講,教師講了以后學生學不會的不講。通過這種方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提問的精確性
一個恰到好處的問題,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積極性,還能夠使學生全神貫注地進行思考,進入良好的思維情景中。反之,一個不嚴謹、不科學的問題,會使學生茫然、無所適從,打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積極性,也能夠使學生精力分散、進入無緒的遐想中。
五、任務驅動要有效
“任務驅動法”已被大多數信息技術教師采用。講完知識點以后,教師都要列出相應的任務讓學生去完成。任務對學生就是一個興趣、一種“催化劑”,促進他們積極學習,通過任務驅動,可以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所以,教師列出的任務要有藝術性,一方面任務要明確,具有可操作性,可個人單獨完成也可小組合作完成。另一方面任務難易程度適當,太易或太難都會影響學生完成任務的積極性。
六、及時反饋
信息技術課,教師都會將學生分成小組并選出正副組長。課堂上小組長帶領組員討論解決問題,課后負責檢查組員任務完成情況。通過小組長匯報的任務完成情況就能判斷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并及時做出調整。
激效教學法簡而言之就是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升課堂效率,在課堂運用中看似簡單實則不易。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要從更新教學觀念入手,營造創新環境,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保證學生有創新的時間和空間,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要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實踐中去,這樣才能培養出棟梁之才。
(作者單位 武漢市光谷實驗中學)
編輯 徐 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