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祖盛

摘 要:主要通過創設問題情景、設計問題、探究活動、成果積累檢驗、實踐應用探討了探究性學習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突出探究性學習在新課程教學中的重要性。結合數學教學實踐,提出自己對探究性學習的幾點理性思考。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問題;基礎教育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向廣大的教師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課題: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探究性學習,這一話題引起了一線教師的關注。學者們不同的研究成果為深入開展探究性學習提供了理論平臺。但廣大一線教師對探究性學習的實施感到困惑、迷惘。因此,有必要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探討,促使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向縱深發展。
一、對探究性學習的詮釋
探究性學習指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取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學術研究的情景,通過學生自主地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特別是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的一種學習方式。
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征是學生從真實的情景或書本知識情景中“發現并解決問題”或“研究問題”。它的內容是以問題形式呈現,和接受學習相比,探究性學習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與開放性。經歷探究過程獲得情感體驗、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探究性學習要達到的三個目標。
探究性學習一般經歷以下過程:提出問題;提出假設;設計方案;搜集證據;解釋證據;主動交流。長期以來,課堂教學是以學生掌握知識的量來評估的,教師考慮的更多的是怎樣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對學生的評估更多的是通過考試來測定其知識掌握程度,學生掌握課本的知識成為教學的終極目標。這種模式不可否認存在弊端,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往往忽略學習中的探索過程而直奔結果,長此以往,學生缺少創新思維的火花,就會養成唯書本的思維定式,創新型人才培養受到很大抑制。而探究性學習它不是一種“知識”教育,而是一種學習方法論,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
二、探究性學習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
1.創設問題情境
任何學習都離不開一定的問題情境,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也不例外。學生在探索問題之前,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創設一個適合的問題情境。情境的創設可以是語言、掛圖、實驗、錄像等,它能使學生以極高的興趣和熱情,興奮地投入到問題解決之中。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特性》時,我先拿出三根木條釘成的三角形框架,讓學生用力拉,怎么拉也不會使三角形變形;接著,我又拿出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框架,隨手在兩對角拉動幾下,結果平行四邊形變形了;然后,我在它的兩對角上釘上一根木條,讓學生來拉,結果誰也拉不動。學生起了疑心:為什么在對角上釘一根木條便拉不動?這樣,從演示到實驗,動靜結合,創設了問題情景,激發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我要學”之情油然而生。
2.設計問題
探究必須有研究對象,因此,教師首先要為學生提供探究問題。問題的設計應該是有意義的、現實的,必須具有挑戰性,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產生龐大的吸引力,使學生萌生需要迫切解決問題的愿望;設計問題時應注意讓學生不能輕易得到結論,問題的難度要適當,即問題不能一步就解決,也不能過于籠統或漫無邊際,知識涉及面過于廣泛易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無從下手。如,在講授“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時,我設計的問題是:
有一塊三角形的玻璃板因故被打成如下圖所示的兩塊,現要到玻璃店照原樣配一塊,要不要兩塊都帶去?
問題一提出,立刻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說帶去一塊就夠了,有的說帶兩塊去保險些。這時,我沒有立刻給出問題的答案,而是給出以下問題:
(1)已知兩條線段及一個角,能否確定一個三角形?
(2)對(1)中的條件進一步思考,確定一個三角形需要具備幾個獨立的條件?分別是什么?
(3)觀察確定給出已知線段與角有何關系?
(4)如何根據這些條件來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
(5)這些相應的判定方法你能給它們起個好記的名稱嗎?
創設這幾個開放式探究問題,為學生提供更多交流與合作的機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創新欲,培養學生數學意識、問題意識。
3.探究活動
這一過程主要是學生動腦動手,或實驗操作,或主動協作探究,教師則要點撥、指導、組織、參與、合作。學習的方式豐富多彩:學生既可以觀察、推理,也可以實際操作,學生既可以大膽猜想、質疑、比較,也可以展開討論,為最終解決問題得到實質性的意見。在探究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幾點:
(1)鼓勵學生大膽討論,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尤其是對“數困生”,教師要鼓勵他們大膽地參與到討論中去,指導思維活躍的同學給“數困生”創造發言和操作的機會,要杜絕好學生霸占話語權而“數困生”把討論當作“避風港”這一類現象。多幫助關心他們,最終形成熱烈、高效、積極的討論氣氛。
(2)要指導學生討論。有一部分學生不愿討論或不會討論,教師要給予必要的指導,使他們明白討論的方法、過程和要點。這樣,學生在討論時會有的放矢,才會有良好的學習效果。
(3)在討論過程中不能只圖形式,量多質劣,或熱熱鬧鬧走過場而無結果。教師要對關鍵問題、重難點問題設計討論環節,而對那些一看就會或不具備挑戰性,沒有討論價值的問題,完全沒有必要討論。
(4)在討論時,教師要適時、適度點撥。學生在討論中往往會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而影響探究的進程和效果,這就需要教師發揮其參與者、合作者的作用,積極融入討論中去,及時點撥。共性的問題集中解決,個別問題個別點撥,當堂不能解決的問題課后解決。
4.成果積累檢查
學生討論結束后,讓小組代表匯報討論情況、結果,然后對各小組的情況評比,從而最終確定結論。對效果好的小組或提出創新見解的同學給予表揚鼓勵,對討論質量低的小組或個人提出希望。在這環節中,要鼓勵學生質疑,對典型、共性的問題也可進一步討論,使探究活動逐步走向深入。
5.實踐應用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因此,應多設計有一定難度的、貼近現實生活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實踐中應用知識去解決。在這一環節中可就問題的解決方法展開討論,以提高學生對知識認識的深度、廣度和準確度。鼓勵學生向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方向發展,培養學生的獨創意識,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近年來,不少中考試題涉及實際問題的解決,諸如利息、利潤、最優化等問題,均與生活息息相關,真正反映了數學新課程的理念。如,某旅行社推出兩種優惠售票方案,以吸引旅客,方案A:無論大人小孩一律八折售票;方案B:無論大人小孩一律七折,每張票另加收10元手續費。現為旅客提供兩處景點:甲地票價每張100元;乙地票價每張200元。假如你們有幾位同學要去甲地旅游,你們會選擇哪一種購票方式?如果要去乙地旅游呢?在什么情況下選擇方案A才合算?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創新的學習方式,這是新課程倡導的三種學習方式之一,只有真正理解它的深刻含義,才能在教學中靈活運用。
三、開展探究性學習的理性思考
1.轉變教學觀念,營造研究氛圍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種建構的過程,學生是知識的積極建構者,教師則是學生建構知識的支持者、輔導者和合作者,負有調動學習者積極性的使命。探究性學習能促進知識積極的和有意義的建構,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主體發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因此,開展探究性學習的關鍵在于教師。作為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育人理念,著力營造探究性學習氛圍,讓探究性學習進入課堂,使學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挖掘教學資源,開展探究活動
數學作為一門中心學科,與社會、生活、生產、科學技術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數學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關鍵不是有沒有探究性學習的課題,而是在于教師有沒有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意識。讓探究成為教學工作中一個自覺的行動,使探究性學習有機地融入學科教學中,這樣才能使其有不竭的發展動力,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被動接受”型轉變為“主動探究”型,真正實現學習的革命。
3.重視教學過程,提高探究能力
探究性學習告訴我們,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比只會解幾道題更重要,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苗瑞強.研究性學習的課堂實踐.中國教育報,2002-07-19.
[2]王超卓.教者創境 學者生趣.廣東教育,2002(09).
[3]寧國宏.重視數學教學中的問題設計.南方論刊,2010(s2).
(作者單位 廣東惠州市龍門縣龍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