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菊
摘 要:2001年6月8日教育部正式印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9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開始在38個實驗區展開實驗。至此,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式在實踐層拉開序幕。而至今,實施課堂教學改革已十余載,各地方改革的方式、改革的步伐、改革的效果參差不齊,社會輿論、百姓呼聲更是五花八門。作為教學一線的教師,面對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面對多年已固有的教學模式,面對新課堂中學生茫然,面對學生、家長對教學的質疑,或許有更多的彷徨:如何將課改落到實處,如何能切合實際地做到改革,真正讓課改成為學生的福音,是身為一線教師值得思考的。
關鍵詞:師生關系;教育目的;課堂教學;自主學習
一、師生關系的思考
要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應做到以下四轉變:(1)由“權威”向“非權威”轉變。首先,要對學生平等、友愛;其次,對學生尊重有度。(2)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3)轉變由“信息源”向“信息平臺”轉變。(4)由“挑戰者”向“應戰者”轉變。
二、教育目的的思考
1.新課程究竟要給學生什么
(1)健康第一:讓學生擁有健壯的身體和美好的心靈健康,不僅指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
(2)幸福第二:讓孩子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這是我們學校教育的第二要義
童年不幸不僅是個人不幸,也是整個民族的悲哀。童年幸福取決于學生的校園生活質量,這種生活質量又可以從三個維度來衡量:身心愉悅的程度、內心充實的程度和成就感。
(3)品行第三:讓學生都成為有教養的人
“人性向善”是教育信念確立的基礎和前提,是道德教育的根本原則,是說人性中先天存在各種道德萌芽。道德教育就是要通過啟發、喚醒等方式來挖掘、弘揚人的潛能中積極的、美好的、建設性的、善良的因素。
為此,要堅持人性本善,并努力為兒童創造出健康、幸福的生活環境,才能把兒童培養成有教養的人。
(4)學業第四:讓學生擁有一份成功的學業
在基礎教育階段,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保證受教育者掌握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對其一生發展具有工具作用與奠基作用的基礎知識是必要的。
(5)個性第五:讓學生成為個性豐富的人
這里的個性是狹義的,主要指個人的愛好、興趣、特長、專長等。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感到自己在世界上有價值、有意義,也會使學校、社會變得豐富多彩。因此,學校必須從豐富學生個性的高度建構校本課程。
2.教育目的的指向和特性
教育首先指向人,教育是人的教育。然后還應該指向人類,教育在強調為特定國家和社會培養人的同時,還應引導學生關注人類的共同命運,尊重人類的共同規范,培養學生廣闊的胸襟和視野。
教育目的具有終極性和永恒性——相對穩定性,具有本體性和主體性,具有超越性和未來性。
三、課堂教學的思考
1.課堂模式轉型思考
以往的課堂教學是在特定的課堂環境中以教師教、學生聽為基本形式,通過教師的講述,學生接受式演練學習,間接地掌握基礎性、學科性知識的一種學習活動,由于有專用教材、專業教師、固定學時和多年來形成的優良傳統,保證了課堂教學活動是高效系統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學習方法的主要途徑,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處于“主渠道”地位。但與此同時,由于學生是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而忽略了“人”的發展,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呼吁人的主體精神。因此,教學上要做到四個新變化:(1)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2)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3)由重教師“教”到重學生“學”轉變。(4)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2.課堂學習“他主—自主”的轉化
他主,就是指導。教師牽著鼻子走,學生亦步亦趨地跟著教師學。
自主學習就是自己作為學習主人,盡量自己學,不懂的、不會的,在同學的幫助下、在教師的引導下再思考。
自主學習的基本特征之一 ——主動性的問題。
主動性怎么來?一是需要學習興趣。二是責任的問題。
自主學習的核心品質——獨立性的問題。
主動性表現為我要學,而獨立性表現為我能學。我能學是需要過程的?,F在很多學校課程改革是拿過來就改,照本宣科,學洋思、學杜郎口,導致不少學生出現課上跟不上,學不會,課下找輔導班,家長們怨言不斷。
教與學的關系,需要過渡,需要過程。當我們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時,如果有個教師引領一下,這個時候我們老老實實、規規矩矩跟著教師學,這就是他主、依賴,有的時候甚至完全依賴他,這樣可以少走很多彎路,所以,這個過程是不可缺少的。
觀念的轉變是艱難的,需要過程;解放課堂、建立新課堂的道路是漫長的,需要教育工作者的長期不懈努力。
在此,筆者只是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列舉了幾個課改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思考。隨著課程改革實驗的深入推進,很多專家和一線教師正逐漸以理性的態度對待課程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相信,通過每個教師的積極實踐和探索,新課改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教學一定會更成熟更完善。
參考文獻:
余文森.聽課評課與教學斷想.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11.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前旗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