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鵬 王惠萍
摘 要: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進行論述。
關鍵詞:語文教學;閱讀教學;問題
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很容易發現隨著教學體制的改革引發的教育弊病,其中閱讀教學也是重中之重。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課文之間溝通”。很多實例告訴我們,人要不斷地學習,閱讀是不可缺少的,就像動植物的生長離不開陽光。在閱讀中我們可以增長見識,提升自己的才干。要提升閱讀教學效率,首先應該對傳統教學進行認真的分析和研究,剔除傳統教學中帶來的弊病,改革閱讀教學。
一、傳統教學中閱讀教學的弊病
1.閱讀教學的片面性
閱讀教學追求形式,沒有從根本上解讀文章中出現的問題,只是片面地賞析,因而欠缺思考,忽略全局,對語言的理解度、把握度都不夠。為追求全面,側重點欠缺,這種毫無生氣的教學模式會使文章變得味同嚼蠟。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教學工具要求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理解語文文字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即聽說讀寫能力,即三維目標中的知識與技能。人文性則要求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和審美情趣,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質,也就是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2.缺乏閱讀的靈活性
教師對文章的把握,是否抓住文章的要點以及處理得是否得當,這些問題都是至關重要的。文學向來是靈活的,閱讀應該更靈活。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閱讀個性。閱讀教學的工具則是一篇篇的課文,不論是哪一篇課文都是語言形式和思想內容的統一。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著眼點首先應放在語言文字的教學上,課文中的字、詞、句、段,都是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內部有著血肉聯系。一篇文學作品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不是直露的,而是隱蔽的,表達的順序也不是平鋪直敘的,而是波瀾起伏的,因此,語言形式是不能脫離思想、感情而獨立存在的,任何語言形式都是為內容服務的。
3.在閱讀中感情流失,自主性不強
閱讀文章,重要的還有感情,只有作者的情感跟讀者的情感交融才能更好地品鑒文章,不含感情的閱讀只是走馬觀花,囫圇吞棗的消化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只有注入感情,帶著學生進入情境,才能達到審美的目的。讀一篇文章,只要真正讀了,那么,他所感受的就不單是語言文字這種外在的形式,同時也必然受到蘊含在語言形式內部的思想、感情的影響,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把握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而不是去加一些不必要的外在東西,同時也應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應在指導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做到“潛移默化”“熏陶感染”。
4.交流
閱讀教學也不可缺少交流,只有溝通才能相互發現文章美在哪里,亦能發現問題所在,有助于拓展思維能力和動手動腦能力。
5.閱讀“智力”空洞
所謂“閱讀智力”,也就是閱讀的感悟能力,能夠理解語言的同時還要理解語言所要表達的具體含義,深層次地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情感,特別是作者所表達的較含蓄的情感。因而“閱讀智力”也是閱讀教學不可缺少的。
二、素質教育下閱讀教學采取的措施
傳統教學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強調文章價值,注重字、詞、句、段以及篇的講解,重視復習鞏固,教育方法簡單,實用于傳統教學的理念。但是以教師為中心的閱讀教育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教育教學,不能深入透析當前素質教育的需求。教師一味地“教”,忽視了學生“學”的過程。課堂上學生總是習慣跟著教師的思路,這樣就會忽視學生的興趣和獨立的見解,缺乏獨立的思考空間。按照理論進行課堂教學,學生參與度不高,積極性也得不到發揮,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從一開始教師就給學生灌輸這種思想,導致學生有了惰性。為改變這種教育模式,教師要把握住素質教育的本質而教學。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就其本質而言:要樹立以“學生為主”的思想,要讓學生站在課堂的中心,讓學生成為自己的主人,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應該是平等的對話者。學生要發揮課堂的主體作用,而教師只是課堂的策劃者和輔導者。這樣才可以讓學生把知識學活,在實際中活學、活用,這才是真正地掌握知識。
1.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應考慮的問題
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是至關重要的,這個過程是非常漫長的。閱讀教學是打好學生漢語學習的基礎,對學生的學習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改善學生的學習思維,鍛煉學生智力,對培養學生優良的情操和品德有著很大的幫助。所以,要杜絕走形式,做到閱讀教學人性化,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加強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有效地進行情感熏陶,享受閱讀。閱讀教學還應該是多層次、多方面的,所以,就著重考慮以下問題:能夠合理兼容各個教學目標,很好地銜接教學內容,做到省時省事。
(1)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如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課外閱讀應給予怎樣重視?
(4)如何開展閱讀交流,師生討論?
(5)如何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2.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提升閱讀教學效率應該注重的方面
(1)自主性的認識;
(2)培養感情閱讀;
(3)注重閱讀細節;
(4)制訂課外閱讀計劃,推薦相關書籍;
(5)交流閱讀方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
(6)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觀念,從審美方向閱讀指導,牽引拓展。
而且,針對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情況作出全面分析,教師用自己的思想把握教材,標注側重點;選準切入點:從文章線索切入,進行文本對比分析,結合文章結尾和結構依次提出問題,在閱讀中尋找答案,深入文章細節,分段研讀,梳理整篇文章,開展綜合練習和相關活動。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一是培養學生閱讀的能力;邊讀邊思考的習慣;二是主動克服閱讀困難的習慣;使用工具書、勤于思考的習慣;收集和處理信息主動參與閱讀的習慣等,這對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很有幫助。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有效地運用各種方法,如朗讀、比較、思索、想象等方法去感受。因此,教師必須以學生為閱讀教學的主體,充分尊重學生的領悟與感受,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教師要為學生服務,成為學生學習上的朋友,在與學生共同學習中進行指導、輔導、引導,樂于傾聽學生的觀點,使學生在課堂上敢說、愛說,甚至提出標新立異的見解,在這種課堂氛圍中學生才能積極地參與,進而提高閱讀能力,實現閱讀教學目標。
(作者單位 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鍬峪學區峽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