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玉
摘 要: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實驗教學可以促使學生通過實驗觀察、體驗、學習數學知識,提高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這種方法有益于數學知識的活學活用、現學現用和學以致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數學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的提高。
關鍵詞:數學實驗 有效教學 探究性 操作性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推進和素質教育的推廣,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學的目標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而是知識、能力和價值觀的三維教育,在教學過程中開始突出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和對學生個性的培養,讓學生參與學習、探究學習、創新學習和學會學習。數學實驗可以有效地讓學生在學習中發揮自身的潛能和主體地位,可以在學習中讓學生開展問題的分析、研究、探究和思考,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
一、數學實驗的特點分析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數學實驗教學,在實驗設計的過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則,讓數學實驗既能貼近學生的知識水平,又能達到學習的目的,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
一是初中數學實驗的創設必須具有針對性,數學實驗不能是教師隨意編造出來的,應該針對教材和學習內容來創設,不能為了實驗而開展數學問題的研究,要緊扣數學知識,不可以偏題。
二是要具有適度性,實驗的設置要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和梯度性,要讓全體學生參與其中。考慮到全體學生,實驗在難度上要適宜,不宜太難也不宜太簡單,要突出學生之間的知識差異和個體差別,要讓每位學生從教師的實驗情境設計中得到發展。
三是要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實驗的設計不能泛泛而談,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深刻性,學生通過數學實驗能夠解決問題或者有所反思和收獲,要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和引導性。
四是要具有一定的互動性,要能讓學生參與到實驗教學之中,能不斷地提出、分析和研究新的數學問題,真正做到讓學生一直參與課堂,而不是等待問題的出現或者等待老師對實驗結果的報告。
二、數學實驗的路徑分析
1.多媒體輔助實驗,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近些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多媒體技術開始在教育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一般的問題都需要探究才能得到答案,解題的方法有時候也不止一種,但是學生在解答的時候由于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和教育環境的制約導致解題思路受到限制,學生的參與性、創新性和探究性受到抑制,嚴重影響到教育教學的質量。為此,在教學大環境的改善下,數學教師應該充分地利用多媒體技術,構建數學立體思維,創設一定的數學實驗,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能力。在數學實驗中,多媒體是最好的教學媒介,它可以直觀形象地把教學的過程、實驗的步驟和結論完完全全地呈獻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視覺和聽覺了解整個數學實驗的過程。
例如,給學生提出這樣的探究性問題:把四邊形的各邊中點連接起來,試想會構成什么樣的圖形?如果單純地讓學生去想象是比較困難的,假如教師能夠充分地利用計算機,利用動態的圖像展示這個過程,學生就會很清晰地了解問題的答案,并且印象深刻。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開放的,實驗的過程也是動態的,四邊形的形狀變化了其結果自然不會相同。多媒體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構建多維度的數學思維,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激勵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和實驗。
2.學會數學關系的轉化,選擇恰當的解題方法
對于數學的學習,需要學生學會數據和關系的轉化,比較抽象的理念要通過知識的轉化,轉變成直觀的知識。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探究,學會轉化數學關系。在數學問題的處理上,教師可以通過數學實驗,讓學生親身體會和參與到解題的過程之中,讓學生領悟到問題的本質。新形勢下,對于初中數學的學習,其目的不再是對數學定理或者基礎知識的掌握,而是對數學解題方法、解題思想和解題能力的培養。初中數學解題的方法和思想頗多,其中,數形結合思想極為重要。針對具體的數學問題時,數學關系的轉化沒有什么標準模式可以遵循,為此,在解題的過程中要認真分析問題,因題而異,尋找恰當的解決方法。
三、激發學生好奇心,學會實驗的轉化
數學實驗開展起來比較困難,很多疑難的問題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頭緒,直接開展數學實驗就不具備可行性。要想輕輕松松地開展數學實驗,需要教師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并且認真地研究教材和教學內容,鉆研教學方法,總結教學規律,把抽象的問題轉化為具象的數量關系和教學情境,創設有針對性的數學實驗方案。
對于這樣的問題,學生看到之后的第一感覺應該是沒有興趣,索然無味,教師給出的結論學生也不易掌握和理解。想開展數學實驗,也是無從下手。如果教師能恰如其分地運用生活中的實例來創設一定的實驗情境,讓學生在熟知的環境中學習和實驗,效果一定會非常的明顯。筆者創設的實驗情境如下:a克糖放到水中得到b克糖水,濃度是多少?在糖水中又增加了m克糖,此時濃度又是多少?糖水變甜還是變淡了?形象的實驗情境使學生不用計算都能明了問題的結果,比較容易地掌握了這樣的問題的結論。
再如:學習乘方的意義時,怎樣才能讓學生對264這個數的大小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對于這樣的問題,教師可以選取一定的故事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使其不排斥這樣的枯燥問題。針對此問題,可以選取“象棋獎勵”的故事來創設實驗情境,獲獎者想要的獎勵是:在棋盤的第1個格子里放1顆麥粒,第2個格子放2顆,第3個格子放4顆,以此類推,后者是前者的2倍,直到第64個格子。這樣學生就比較有興趣,也會急著去探究國王能否完成獎勵,學生很快就進入了主動學習的狀態。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做實驗,去考察問題的結果,這樣處理,遠比教師空洞的說教效果好得多。
總之,在數學實驗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得到全面的激發,正如在新課標中明確指出的:數學教學中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激發興趣為導向,活化教學過程,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馬青霞.淺談如何走進數學實驗,挖掘教學亮點[J].學習周刊,2012(23).
[2]謝傳秀.提倡數學實驗,挖掘課堂亮點[J].新課程學習,2012(5).
[3]王紅霞.走進數學實驗,挖掘教學亮點[J].教育教學論壇,2011(15).
摘 要: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實驗教學可以促使學生通過實驗觀察、體驗、學習數學知識,提高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這種方法有益于數學知識的活學活用、現學現用和學以致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數學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的提高。
關鍵詞:數學實驗 有效教學 探究性 操作性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推進和素質教育的推廣,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學的目標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而是知識、能力和價值觀的三維教育,在教學過程中開始突出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和對學生個性的培養,讓學生參與學習、探究學習、創新學習和學會學習。數學實驗可以有效地讓學生在學習中發揮自身的潛能和主體地位,可以在學習中讓學生開展問題的分析、研究、探究和思考,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
一、數學實驗的特點分析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數學實驗教學,在實驗設計的過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則,讓數學實驗既能貼近學生的知識水平,又能達到學習的目的,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
一是初中數學實驗的創設必須具有針對性,數學實驗不能是教師隨意編造出來的,應該針對教材和學習內容來創設,不能為了實驗而開展數學問題的研究,要緊扣數學知識,不可以偏題。
二是要具有適度性,實驗的設置要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和梯度性,要讓全體學生參與其中。考慮到全體學生,實驗在難度上要適宜,不宜太難也不宜太簡單,要突出學生之間的知識差異和個體差別,要讓每位學生從教師的實驗情境設計中得到發展。
三是要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實驗的設計不能泛泛而談,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深刻性,學生通過數學實驗能夠解決問題或者有所反思和收獲,要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和引導性。
四是要具有一定的互動性,要能讓學生參與到實驗教學之中,能不斷地提出、分析和研究新的數學問題,真正做到讓學生一直參與課堂,而不是等待問題的出現或者等待老師對實驗結果的報告。
二、數學實驗的路徑分析
1.多媒體輔助實驗,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近些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多媒體技術開始在教育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一般的問題都需要探究才能得到答案,解題的方法有時候也不止一種,但是學生在解答的時候由于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和教育環境的制約導致解題思路受到限制,學生的參與性、創新性和探究性受到抑制,嚴重影響到教育教學的質量。為此,在教學大環境的改善下,數學教師應該充分地利用多媒體技術,構建數學立體思維,創設一定的數學實驗,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能力。在數學實驗中,多媒體是最好的教學媒介,它可以直觀形象地把教學的過程、實驗的步驟和結論完完全全地呈獻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視覺和聽覺了解整個數學實驗的過程。
例如,給學生提出這樣的探究性問題:把四邊形的各邊中點連接起來,試想會構成什么樣的圖形?如果單純地讓學生去想象是比較困難的,假如教師能夠充分地利用計算機,利用動態的圖像展示這個過程,學生就會很清晰地了解問題的答案,并且印象深刻。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開放的,實驗的過程也是動態的,四邊形的形狀變化了其結果自然不會相同。多媒體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構建多維度的數學思維,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激勵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和實驗。
2.學會數學關系的轉化,選擇恰當的解題方法
對于數學的學習,需要學生學會數據和關系的轉化,比較抽象的理念要通過知識的轉化,轉變成直觀的知識。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探究,學會轉化數學關系。在數學問題的處理上,教師可以通過數學實驗,讓學生親身體會和參與到解題的過程之中,讓學生領悟到問題的本質。新形勢下,對于初中數學的學習,其目的不再是對數學定理或者基礎知識的掌握,而是對數學解題方法、解題思想和解題能力的培養。初中數學解題的方法和思想頗多,其中,數形結合思想極為重要。針對具體的數學問題時,數學關系的轉化沒有什么標準模式可以遵循,為此,在解題的過程中要認真分析問題,因題而異,尋找恰當的解決方法。
三、激發學生好奇心,學會實驗的轉化
數學實驗開展起來比較困難,很多疑難的問題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頭緒,直接開展數學實驗就不具備可行性。要想輕輕松松地開展數學實驗,需要教師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并且認真地研究教材和教學內容,鉆研教學方法,總結教學規律,把抽象的問題轉化為具象的數量關系和教學情境,創設有針對性的數學實驗方案。
對于這樣的問題,學生看到之后的第一感覺應該是沒有興趣,索然無味,教師給出的結論學生也不易掌握和理解。想開展數學實驗,也是無從下手。如果教師能恰如其分地運用生活中的實例來創設一定的實驗情境,讓學生在熟知的環境中學習和實驗,效果一定會非常的明顯。筆者創設的實驗情境如下:a克糖放到水中得到b克糖水,濃度是多少?在糖水中又增加了m克糖,此時濃度又是多少?糖水變甜還是變淡了?形象的實驗情境使學生不用計算都能明了問題的結果,比較容易地掌握了這樣的問題的結論。
再如:學習乘方的意義時,怎樣才能讓學生對264這個數的大小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對于這樣的問題,教師可以選取一定的故事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使其不排斥這樣的枯燥問題。針對此問題,可以選取“象棋獎勵”的故事來創設實驗情境,獲獎者想要的獎勵是:在棋盤的第1個格子里放1顆麥粒,第2個格子放2顆,第3個格子放4顆,以此類推,后者是前者的2倍,直到第64個格子。這樣學生就比較有興趣,也會急著去探究國王能否完成獎勵,學生很快就進入了主動學習的狀態。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做實驗,去考察問題的結果,這樣處理,遠比教師空洞的說教效果好得多。
總之,在數學實驗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得到全面的激發,正如在新課標中明確指出的:數學教學中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激發興趣為導向,活化教學過程,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馬青霞.淺談如何走進數學實驗,挖掘教學亮點[J].學習周刊,2012(23).
[2]謝傳秀.提倡數學實驗,挖掘課堂亮點[J].新課程學習,2012(5).
[3]王紅霞.走進數學實驗,挖掘教學亮點[J].教育教學論壇,2011(15).
摘 要: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實驗教學可以促使學生通過實驗觀察、體驗、學習數學知識,提高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這種方法有益于數學知識的活學活用、現學現用和學以致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數學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的提高。
關鍵詞:數學實驗 有效教學 探究性 操作性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推進和素質教育的推廣,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學的目標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而是知識、能力和價值觀的三維教育,在教學過程中開始突出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和對學生個性的培養,讓學生參與學習、探究學習、創新學習和學會學習。數學實驗可以有效地讓學生在學習中發揮自身的潛能和主體地位,可以在學習中讓學生開展問題的分析、研究、探究和思考,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
一、數學實驗的特點分析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數學實驗教學,在實驗設計的過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則,讓數學實驗既能貼近學生的知識水平,又能達到學習的目的,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
一是初中數學實驗的創設必須具有針對性,數學實驗不能是教師隨意編造出來的,應該針對教材和學習內容來創設,不能為了實驗而開展數學問題的研究,要緊扣數學知識,不可以偏題。
二是要具有適度性,實驗的設置要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和梯度性,要讓全體學生參與其中。考慮到全體學生,實驗在難度上要適宜,不宜太難也不宜太簡單,要突出學生之間的知識差異和個體差別,要讓每位學生從教師的實驗情境設計中得到發展。
三是要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實驗的設計不能泛泛而談,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深刻性,學生通過數學實驗能夠解決問題或者有所反思和收獲,要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和引導性。
四是要具有一定的互動性,要能讓學生參與到實驗教學之中,能不斷地提出、分析和研究新的數學問題,真正做到讓學生一直參與課堂,而不是等待問題的出現或者等待老師對實驗結果的報告。
二、數學實驗的路徑分析
1.多媒體輔助實驗,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近些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多媒體技術開始在教育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一般的問題都需要探究才能得到答案,解題的方法有時候也不止一種,但是學生在解答的時候由于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和教育環境的制約導致解題思路受到限制,學生的參與性、創新性和探究性受到抑制,嚴重影響到教育教學的質量。為此,在教學大環境的改善下,數學教師應該充分地利用多媒體技術,構建數學立體思維,創設一定的數學實驗,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能力。在數學實驗中,多媒體是最好的教學媒介,它可以直觀形象地把教學的過程、實驗的步驟和結論完完全全地呈獻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視覺和聽覺了解整個數學實驗的過程。
例如,給學生提出這樣的探究性問題:把四邊形的各邊中點連接起來,試想會構成什么樣的圖形?如果單純地讓學生去想象是比較困難的,假如教師能夠充分地利用計算機,利用動態的圖像展示這個過程,學生就會很清晰地了解問題的答案,并且印象深刻。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開放的,實驗的過程也是動態的,四邊形的形狀變化了其結果自然不會相同。多媒體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構建多維度的數學思維,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激勵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和實驗。
2.學會數學關系的轉化,選擇恰當的解題方法
對于數學的學習,需要學生學會數據和關系的轉化,比較抽象的理念要通過知識的轉化,轉變成直觀的知識。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探究,學會轉化數學關系。在數學問題的處理上,教師可以通過數學實驗,讓學生親身體會和參與到解題的過程之中,讓學生領悟到問題的本質。新形勢下,對于初中數學的學習,其目的不再是對數學定理或者基礎知識的掌握,而是對數學解題方法、解題思想和解題能力的培養。初中數學解題的方法和思想頗多,其中,數形結合思想極為重要。針對具體的數學問題時,數學關系的轉化沒有什么標準模式可以遵循,為此,在解題的過程中要認真分析問題,因題而異,尋找恰當的解決方法。
三、激發學生好奇心,學會實驗的轉化
數學實驗開展起來比較困難,很多疑難的問題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頭緒,直接開展數學實驗就不具備可行性。要想輕輕松松地開展數學實驗,需要教師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并且認真地研究教材和教學內容,鉆研教學方法,總結教學規律,把抽象的問題轉化為具象的數量關系和教學情境,創設有針對性的數學實驗方案。
對于這樣的問題,學生看到之后的第一感覺應該是沒有興趣,索然無味,教師給出的結論學生也不易掌握和理解。想開展數學實驗,也是無從下手。如果教師能恰如其分地運用生活中的實例來創設一定的實驗情境,讓學生在熟知的環境中學習和實驗,效果一定會非常的明顯。筆者創設的實驗情境如下:a克糖放到水中得到b克糖水,濃度是多少?在糖水中又增加了m克糖,此時濃度又是多少?糖水變甜還是變淡了?形象的實驗情境使學生不用計算都能明了問題的結果,比較容易地掌握了這樣的問題的結論。
再如:學習乘方的意義時,怎樣才能讓學生對264這個數的大小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對于這樣的問題,教師可以選取一定的故事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使其不排斥這樣的枯燥問題。針對此問題,可以選取“象棋獎勵”的故事來創設實驗情境,獲獎者想要的獎勵是:在棋盤的第1個格子里放1顆麥粒,第2個格子放2顆,第3個格子放4顆,以此類推,后者是前者的2倍,直到第64個格子。這樣學生就比較有興趣,也會急著去探究國王能否完成獎勵,學生很快就進入了主動學習的狀態。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做實驗,去考察問題的結果,這樣處理,遠比教師空洞的說教效果好得多。
總之,在數學實驗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得到全面的激發,正如在新課標中明確指出的:數學教學中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激發興趣為導向,活化教學過程,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馬青霞.淺談如何走進數學實驗,挖掘教學亮點[J].學習周刊,2012(23).
[2]謝傳秀.提倡數學實驗,挖掘課堂亮點[J].新課程學習,2012(5).
[3]王紅霞.走進數學實驗,挖掘教學亮點[J].教育教學論壇,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