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
摘 要:積累數學活動經驗,要以生活經驗為前提。小學生生活經歷少,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日常的數學教學活動中要從捕捉“生活經驗素材”,激發學習興趣;創設“生活經驗情境”,突出數學趣味;借助“生活經驗”,學會思考問題;回歸“生活實踐”,學會解決問題四個方面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關鍵詞:小學數學;活動;經驗;培養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四基”的要求。這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的數學教學在繼續保證“雙基”的基礎上,還必須啟發學生領會數學的基本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的基本經驗。我們知道,數學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為生活提供服務。所以,作為數學教師,要善于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教學,讓學生把握數學的本真,從而不斷成才。基于以上認識,我認為在新教材的教學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捕捉“生活經驗素材”,激發學習興趣
我們都知道,數學教科書其實無非是我們數學教師的教書和學生學習的工具,它不應該是我們學習數學的唯一資源。作為數學教師,我們要適當地處理教材,大膽地創造,根據教學需要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地重組或改編。
如教學 《認識負數》內容時,如何讓學生理解和表達負數?空洞的說教只能讓學生摸不著頭腦。這時,我們可以拿出我們日常生活中用的溫度計,也可以展示一些根據海平面來測量一些高山的高低圖,或是引進一個人的一生的身高變化示意圖。這樣,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感受到了生活中數學的無處不在。所以,數學教師要善于觀察生活,及時捕捉生活經驗素材的實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創設“生活經驗情境”,突出數學趣味
數學課的教學不能照本宣科。教師要通過生活實踐來教授數學,使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具體、形象、生動。不聯系生活的數學教學課堂是無法讓學生充分理解數學概念的。數學教師在授課時,要善于把書本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情境有機鏈接,使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具體化,看得見、摸得著。
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倒推》內容時,就利用學生最感興趣的秋游活動為教學情境設計教學過程。
師:知道下周要秋游了嗎?生:知道了。
師:還沒發《告家長書》你怎么知道的?生:下周菜譜上的周三寫安排啊!師:你觀察仔細,推理準確,就是下周三秋游。師:想知道去哪里嗎?生:想。師:今年去海底世界。那誰能提幾個在秋游時會遇到的數學問題?生:海底世界在哪里?師:很好,跟位置有關的問題,有哪位同學知道?生:我知道,在學校的南邊。師:是的,在學校南邊,離學校大約5千米。生:從學校坐車到那里要幾分鐘?師:不錯,跟時間有關的問題,坐公交車正常情況大約25分鐘。生:要不要交錢?師:也不錯,經濟問題,不要交錢。生:玩多長時間呢?師:真不錯,和時間有關的問題,最遲中午11∶20時回到學校。生:什么時候從學校出發呢?師:你們說呢?生1:8∶00。生2:8∶00太早了,還沒開園吧!師:是的,8∶30才開園。師:瞧,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的數學問題,看來秋游活動可不是簡單的玩玩而已,其中涉及的數學問題還真多。接下來就請同學們根據以前春游、秋游的經驗,在小組中進行討論,把這次秋游活動的具體過程給安排出來,算一算如果要在11∶20分回到學校,應該在什么時候從學校出發。
五年級的學生對秋游活動有經驗,但這樣的經驗還不是數學活動經驗,即使有數學活動經驗,那也是模糊、零散的,無意識的。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過程,能引導和幫助學生把生活經歷轉化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借助“生活經驗”,學會思考問題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在日常數學學習中,數學教師要充分地借助生活經驗,提出的問題要能夠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思考與解答。教師要學會啟發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中尋求解決數學問題答案的方法。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學生就會常常自覺地借助生活經驗,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獨特思路。
如教學《乘法12乘2》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出示圖片,如2只猴子分別摘了12個桃子。這時教師不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提醒學生聯系他們的生活經驗,然后再請學生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有的學生說我家里3個人,吃飯的時候每人用2根筷子,我知道一共是要6根筷子,所以我知道12乘2得多少。這些答案無疑都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得出的思考。有的同學說我們組有12人,每人2只手,所以我知道12乘2等于多少。無疑,學生在解題時,他們能借助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思考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體現出他們具備了良好的數學創新能力。
我們提出問題的時候,要把問題和學生的興趣聯系起來,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思考問題,從而尋找解題的突破口。
四、回歸“生活實踐”,學會解決問題
學習數學的目的還是用數學知識成果來應用于我們的生活。許多的數學知識教學都可以回歸到我們的生活中去,這樣學生就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學習、感知、實踐,最終學會依托生活實踐來解決數學問題。積累數學活動經驗,要以操作實踐為抓手。經驗在《現代漢語詞典》里面這樣解釋道:一是實踐得來的知識或技能;二是經歷、體驗。經驗來源于實踐,尤其是小學生,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受到年齡所限,因此必須通過對數學材料的具體操作和探究活動,豐富來自感官、知覺的經驗,使經驗成為能夠“摸得到、看得懂”的東西。
例如教學千克這一單位時,課前讓學生從家中自帶1千克的物品到課堂中來。
師:聽說過千克嗎?生:聽說過。師:哪里看到過千克這個詞?生:我家做燒餅用的面粉袋子上就印著千克。生:蘋果箱子上也印著千克。師:那你知道千克是用來表示物體的什么?生:有多少重量。師:那你能說說1千克有多重嗎?生:1千克就是8個蘋果重。生:不對,1千克是6個蘋果。師:誰知道為什么同樣是1千克蘋果,但個數卻不一樣呢?生:蘋果有大有小。師:請你們兩個把蘋果拿出來給大家看看,和你們想的一樣嗎?生:一樣。師:還有誰來說一說生:1千克黃瓜有5根。生:……師:老師這里有兩個盒子,你覺得哪個重呢?(1千克棉花和1千克鐵)生:我覺得應該是大盒子重。生:我覺得小盒子重。師:你怎樣想的?生:如果是大盒子重的話,你肯定不會問我們這個問題了。師:挺有想法的,有可能。師:那你們覺得要知道有兩個盒子哪個重,可以怎么辦?師:稱一下。師:通過稱量現在你知道兩個盒子是怎樣的?一樣重。
經驗的內隱性,決定了它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只有通過學生自己的操作實踐和交流活動,才能在頭腦中形成豐富的表象。而有了豐富的表象積累,就為形成抽象的數學活動經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應走生活化的道路,要做到課堂上學數學、生活中用數學,把數學教學同生活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數學教學要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出發,扎根于學生的生活,結合數學的特點,有機地優化組合各類活動方式,把知識、技能、思維、情感、意志、想象、創造等素質的培養都置于學習活動過程中,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綜合實踐能力和個性品格,使他們真正成才。
(江蘇省常熟市珍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