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敏
摘 要:《物流管理基礎》是理論性、概括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程。針對本課程和中職學生的能力特點,教師要引入任務驅動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的探索精神,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關鍵詞:任務驅動法;物流管理基礎;教學;人才培養
“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課程內容設計一個或多個具體的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在任務的驅動下,通過學習資源的積極應用,進行自主探討和互動協作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掌握教學內容,完成教學目標。“任務驅動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以教定學的被動式教學模式,創造了以學定教,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學習模式。
近年來,“任務驅動”在高職院校工科、計算機等專業受到廣泛應用,但管理類的專業課程應用還相對較少。本人在擔任《物流管理基礎》課程教學中,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學效果明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的探索精神。現就本課程中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進行簡單探討。
一、中職《物流管理基礎》課程分析
(1)專業基礎課。《物流管理》是物流專業學生在校學習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將引導學生對物流知識入門,同時該課程也是學習其他專業課程的重要基礎。
(2)理論性強,知識點瑣碎。本課程主要介紹現代物流管理中一些基礎性的概念和理論觀點,包括物流的基本概念、物流的基本理論、物流活動的范圍、物流網絡、企業物流、供應鏈、全球物流、物流企業等內容。
(3)內容豐富,概括性強。本課程由于要兼顧到物流管理的各個要素,因此,在內容上,其專業性是無法與具體的專業課程相提并論的,只能是概括而言,將相關要素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及工具介紹給學生。
《物流管理基礎》這門課程一般在第一年開設,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采用講授法、案例分析法和視頻教學。講授法,教師按照教學大綱將所有知識講授給學生,課堂枯燥乏味,缺少自主學習與探索的過程。案例法,學生的專業知識不足,案例分析難以深入。視頻教學只能讓學生通過視覺感受增加主觀認識,達不到提高實踐動手能力的效果。因此,針對該課程的特點和中職學生好奇心強,表現欲強,喜歡動手實踐又具有協作探索精神等特點,本人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任務驅動在《物流管理基礎》課程中的運用
(1)創設情境,精心設計任務。在任務驅動教法中,任務的設計是關鍵。教學中本人先通過創設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以高度興奮的狀態積極主動地進行本課學習,為任務的接受和完成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然后教師根據課程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心理、認知等特點,把教學內容精心設計為一個個的實際任務。《物流管理基礎》教材中的每一章內容都具有相對獨立性,可將每一章設計一個總任務,再將總任務按節分解為多個子任務,用層層遞進的方式,完成對教學目標下知識結構的整體覆蓋。例如,在學習“物流活動的基本范圍”時,我先播放一些貨物圖片和廣州、青島城市的圖片,吸引學生,然后提出“有幾批不同的貨物從青島運輸到廣州”的總任務,接著根據課程內容,把這個大任務分解為“認識現代包裝”“設計一個合理的運輸方案”“介紹流通加工”“設計一個倉儲方案”等子任務。在學習“企業物流”時,先播放本田公司各種款式的汽車,并播放汽車的組裝和零配件拆分視頻,接著提出“對本田汽車公司進行物流設計”的總任務,我把這個總任務分解成“用MRP編制生產和采購計劃”“設計汽車零配件的回收物流”等子任務。這樣,學生可以在完成各子任務之中逐步地學會新知識與技能。
(2)分析任務,探索研究。任務提出后,我先對理論知識進行一定的講解,再舉例應用,或向學生提供解決該任務的有關線索,通過提問、查資料、討論交流、引導學生對解決問題所需的策略進行探索。本人設計的任務以小組合作完成為主,課前進行合理分組,把不同學習能力、學業水平及具有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分到一個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優勢互補。例如:在引導學生完成“對本田汽車公司進行物流設計”總任務中“用MRP編制生產和采購計劃”的子任務時,因為MRP是個新知識點,我就先花一定的時間講解MRP概念、原理、依據等,引導學生掌握MRP編制計劃關鍵是分析該公司 “生產什么、生產多少、什么時間需要”,產品“需要什么”,庫存“有什么”,然后結合一個自行車廠的案例演示MRP的實現過程。這時,學生了解了有關MRP的理論知識,并對任務的完成有了大致的思路。接著布置學生分組完成此子任務,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查找資料、自主探究。
(3)展示成果,評價總結。學生完成任務后,要對學生的成果進行評價。通過課堂展示,小組間進行互評,最后由老師集中評析和點撥。評價的內容一定要具體,主要包括:新知識的理解、掌握、熟練應用,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學間相互協作的能力,創新的能力等。例如:在評價上例中“用MRP編制生產和采購計劃”任務完成情況時,我采用小組互評占30%、個人自評占50%、教師評價占20%三結合的形式。評價既要注意對技能和成果進行評價,按教學重難點分配分值,也要對學生的態度和方法進行評價。
此項任務,評價形式為:自我評價占50%、小組互評占30%、教師評價占20%。評價內容如下:
①結構圖及各零配件需要時間和數量。包括:能正確畫出產品結構示意圖(配分10),能正確分析需要發動機的時間和數量(配分5),能正確分析需要變速器的時間和數量(配分5),能正確分析需要減振器的時間和數量(配分5),能正確分析需要車燈的時間和數量(配分5),能正確分析需要車輪的時間和數量(配分5)。
②下達各零配件生產時間。包括:能正確分析下達采購發動機的時間和數量(配分10),能正確分析下達采購變速器的時間和數量(配分8),能正確分析下達采購車燈的時間和數量(配分8),能正確分析下達采購車輪的時間和數量(配分8),能正確分析下達采購減振器的時間和數量(配分10)。
③團隊合作意識(配分6)。
④討論的積極性(配分5)。
⑤任務完成速度(配分10)。
三、《物流管理基礎》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體會
(1)任務設計要具有可行性,遵循難易適當,循序漸進,激發興趣的原則。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效果如何,關鍵在于“任務”設計科學與否。《物流管理基礎》課程理論性強,知識點瑣碎,內容豐富,概括性強,因此,通過特定的任務來概括教學全部知識與技能就比較困難。設計任務時,必須考慮到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要有一定的梯度,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這樣可提高學生的自信心。設計任務還要與學生的興趣相結合,才能提高學生參與任務的積極性。
(2)改善教學環境,實現任務的操作性和實踐性。任務的操作性和實踐性有賴于一定的教學環境。由于《物流管理基礎》課程的理論性和概括性,實現任務需要教學資源、設備較多。我校的教學環境有限,教學場地小,而且現有的教室桌椅擺放都是按傳統的行列式,多媒體教室桌椅是固定式,不利于小組討論。學校可用的教學資源有限,還沒有建立相應的物流實訓室,在教學中,一些教學用具要靠教師和學生提前一段時間收集或制作。有時因為一些任務對硬件環境依賴較強而不能實施任務驅動教學。因此,學校要加大投資力度,改善教學環境,盡量實現任務的操作性與實踐性。
(3)提高教師理論水平和專業技能。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本課程的特點,在教學中,有些內容較難設計任務,不過經過認真考慮、琢磨,還是可以實施任務驅動式教學法的。這就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要非常熟悉,能夠將知識模塊化,對內容進行序化,還要具備較強的實踐經驗,能夠把理論知識與實踐進行最佳結合。因此,教師可利用寒暑假去企業下廠實踐,調研,明白企業的需求。
(4)注意適時歸納匯總。任務驅動的教學思想,是將一些新知識分解到任務之中,但有時并不是所有新知識都能在任務中一一呈現,有時還會忽略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和完整性。因此,在一個任務完成后,學生頭腦中的知識還是零散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并建立起與已學的舊知識間的聯系,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建構。
(5)明確分工,協作完成任務。本人在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法時,發現由于組內學生分工不明確,少部分學生濫竽充數,造成形勢一片大好的錯覺,影響到教學效果。也有少部分學生由于沒有具體的分工,而無所事事。因此,任務實施前,分組要合理,分工既要具體又要有交叉,才能讓所有學生參與學習,共同完成任務,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黃志寧.《物流管理基礎》的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物流與采
購研究,2009(15).
[2]李曉超.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物流學》教學中的應用[J].物流
技術,2010(10).
(廣東省廣州港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