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紅遠
摘要:
以揚州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以及該專業目前的辦學定位和培養規格分析為基礎,從明確專業培養目標與任務、加強教學體系建設、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完善核心課程與主干課程體系設計、構建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機制、注重人才隊伍培養與學科建設,以及完善教育質量評估與保障措施等方面探討了以特色培養為導向的水文專業教學改革措施。
關鍵詞:特色培養;水文與水資源;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2909(2014)02007805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是國民經濟基礎產業,是水利工程領域重要的基礎專業, 已被確立為三大戰略資源之一。中國已確立了水資源的三大戰略資源之一的地位。作為發展中大國,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管理中的水資源短缺對策、水資源持續利用、水資源合理配置、水災害防治以及水污染治理、水生態環境功能恢復及保護等已成為目前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是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及保護中的一門重要的工程技術學科。
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設立本科水文專業,出于對水文專業開辦的歷史任務定位,其課程體系核心一直是工程水文,主要側重水文現象的測、報、算[1]。進入20 世紀90 年代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水資源開發利用問題越來越突出,并已逐漸演變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為此,必須改革水文專業傳統以工程水文課程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加強學生知識結構、能力素質的培養才能滿足社會經濟日益增長的要求。
一、揚州大學水文專業人才培養概況
(一)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發展過程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是揚州大學歷史悠久的學科專業之一,其設置具有較好的歷史延續性。早在1950年成立的淮河水利專科學校(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前身)即設立水文科,招收學員32名。1956年南京水利學校招收第一批三年制陸地水文專業中專生。1957年該專業還接收了多名越南留學生。1958年學校定名為江蘇水利學院,1959年原三年制的陸地水文專業改為四
年制并于同年招收水文氣象專業專科生40名。1962年由于專業調整,水文專業停辦。1963年學校遷往江蘇揚州,改名水利部揚州水利學校,恢復三年制中專水文專業。1967年,“文革”運動使學校教育遭受破壞,水文專業停辦。1977年受廣西省委托代培水文專業中專生40名,1978年恢復招收中專水文專業。1984年,根據江蘇省人民政府復[1984] 61號文件,建立江蘇水利工程專科學校。1985年正式招收水文水資源專業專科生,兩個班,其中一個班為全國招生,直至1994年。1995年,學校水文水資源專業專科班停止招生,待調整。1998年,揚州大學原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申請開設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本科專業,學制四年。1999年獲江蘇省教育廳批準(蘇教高[1999] 16號文),并于同年開始招生。
(二)畢業生就業崗位群類
根據本專業畢業生就業定向情況以及有關用人單位的反饋信息可以發現,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本科專業畢業生主要分布在以下幾種崗位群類:(1)省、市級水文水資源勘測單位,從事水文、水資源、水環境監測技術和管理工作;(2)水利部流域機構的水文監測、水資源管理部門,從事水文監測事務管理、水資源行政執法和管理工作;(3)省市級水利規劃設計單位,主要從事水資源規劃、大中型水利工程規劃及前期水文水利計算、水資源工程方案設計及運行調度方案設計;(4)省廳級水利行政主管部門,從事水利規劃、工程管理、水資源管理、水行政、供水排水技術管理等;(5)縣級水行政管理單位,從事水利工程規劃、建設、運行技術管理,供排水管理、水資源、水環境管理,節水灌溉、水行政執法等工作;(6)市縣級供水企業和污水處理企業,從事基層水務管理、節水管理、水環境監測與管理等工作;(7)各類水利水電工程管理單位、水庫管理單位、河道管理單位等。
從上述崗位群性質及對上崗人員素質要求分析可知,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培養的學生必須在基本素質和專業能力兩方面具有較高的要求,其中基本素質能力應包括思想道德素質、身體素質、語言表達能力、社會交往與協調能力、計算機操作與辦公軟件運用能力、水資源管理法律法規知識素養、水文計算與水資源評價基礎能力;專業能力則包括水文勘測技能、水利工程測繪能力、計算分析能力、規劃設計能力、水資源管理行政執法能力、水資源監測與保護能力、水利工程運行管理能力、城市水務管理與節水管理能力等。
(三)水文專業的辦學定位
從水文水資源的社會經濟作用、專業的辦學歷史以及專業設置層次等方面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設置口徑、布局較符合揚州大學的學科專業發展規劃目標。在現階段條件下,加強水利水電工程、農業水土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等專業學科的交叉,在注重保持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核心內容的基礎上,有效拓寬和改革專業教學計劃,并逐步形成專業特色,無論對本科專業的開辦,還是對學校專業學科的全面發展的作用和重要性顯而易見。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水文水資源和水環境方面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的計算機、外語、管理等應用能力,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建設、農林、環境保護等部門從事水文水資源、水環境及其相關水工程方面的勘測、評價、規劃設計、預測預報、管理等工作,并兼具初步科學研究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主要學習水文、水資源及環境信息的采集及處理、水旱災害防治、水資源規劃與管理、水環境保護、水利及供水工程的規劃設計、水利工程運行與管理、水政管理等方面的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工程制圖、運算、實驗、測試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應用所學專業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科學研究、組織管理的基本能力。
近年來,在專業定位上已達成共識,即主要為江蘇水利現代化及水務一體化建設提供高素質的水文水資源技術與管理人才,并以此為基礎,輻射全國,真正將 “育人是根本,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質量是生命”的辦學理念落到實處。為此,專業所屬學院制定并實施體現“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方案,實行按大類專業招生,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實踐表明,學生在學科基礎、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受到了良好的訓練,在校期間表現出了比較寬厚的學科基礎和較強的創新和應用能力。
二、以特色培養為導向的教改措施淺析
目前,水利現代化建設需要培養結構合理的高素質水利技術人才,尤其需要培養在基層第一線,從事水資源管理與優化配置,水環境保護,城鎮及工礦企業供水、排水和污水處理,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等工作,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掌握了較強的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和綜合實踐能力,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的應用型人才。針對經濟社會發展對專業人才素質的要求,并結合學校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具體建設狀況,就該專業教學改革探討如下。
(一)明確專業培養目標與任務
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需要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型人才;應把提高質量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2]。21世紀中國水利教育改革與發展目標是要建立與國家教育、經濟體制相協調,適應水利行業現代化發展需要,層次結構合理,質量效益較佳的現代水利教育體系,培養具有行業特色的現代化水利人才。因此,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現代水利觀念的深入,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本科專業教育應主動適應水利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需求,對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層次、規模、模式、特色以及服務等環節進行合理定位,以造就面向現代水利建設所需要的高質量創新型人才[3]。
(二)加強教學體系建設
一方面,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不斷擴大,對人才的質量和數量要求日益提高;另一方面,高等學校的水利人才培養相對滯后,主要是師資力量、教材建設、實驗設施、實習場地等方面在短時間內無法滿足擴招后的要求,造成學生培養質量下滑[4]。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加強教學體系建設,制定出以能力培養為本位、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包括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為加快專業建設步伐,構建完善而合理的課程教學體系,國內許多開設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高校在教育部高等學校水利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教學規范文件指導下,依據各自學校的實際情況修訂了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如,揚州大學對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本科教學計劃重新
進行了論證,并于1999年、2001年、2003年、2006年和2009年多次修訂了專業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不斷更新和充實教學內容,增設創新學分,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
(三)注重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學環節,是深化教學改革和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突破口,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水文學和水資源工程專業屬于應用性工科專業,培養的學生應具有扎實理論知識,又具備較強實際工作能力。實踐教學作為專業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綜合性高質量人才的重要途徑,通過這一過程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掌握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術,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科學思考、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針對工科畢業生普遍存在的“上手慢”的問題,應全面調研分析水利工程領域各類崗位群對知識點和能力點的要求,然后對相關知識點和能力點進行歸納分類,并將其貫穿于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之中,以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主動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幫助其實現從學校到工作崗位的自然過渡[5]。為此,增加對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的投入,為大學生實踐活動構建高水平的實踐操作平臺,是滿足學生動手操作的基本要求。
(四)完善核心課程與主干課程體系設計
目前,國內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主要課程一般包括自然地理學、氣象學與氣候學、水力學、水文學原理、水信息采集與處理、水文統計、水文水利計算、水文預報、水資源規劃與利用、水環境保護、水利工程經濟、水質監測與分析、水資源學、水文自動測報系統、地下水水文學、水資源系統分析、水污染控制工程等,其中專業核心課程可確定為水文預報、水文水利計算、水資源規劃與利用、水環境保護等。
結合專業拓展需要而新增設的重要專業課程或專業選修課程,各學校依據辦學歷史和定位差別而略有不同,一般有水資源學、水務學、水資源評價、水利法規、地理信息系統(GIS)應用、流域水文模擬、城市水文學、水資源經濟學、水資源需求管理、生態學基礎、水資源實時監控系統等課程。
在長期的專業教學實踐中,揚州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一貫注重課程建設工作,結合教育部高等學校水利工程類教學指導委員會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課程設置要求
,以及學校水文專業師資隊伍特征,已數次修訂教學計劃,整合交叉課程,完善了專業課程體系。此外,重視教材的選用,所采用的普通高等教育水利學科專業規劃教材、高等學校水利工程類教學指導委員會推薦教材以及知名院校最新優秀教材達95%以上。
(五)構建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機制
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世界許多知名大學進行了大量的探索,跨學科的培養方式越來越受到重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水文學及水資源學科是研究自然界水循環運動規律、水與環境相互作用關系的科學,它的發展過程本身體現了多學科交叉滲透融合的特性,其基礎與核心研究涉及社會、政治、經濟、生態與環境等諸多方面。目前,水利工程本科專業涵蓋水利水電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農業水土工程以及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等專業,為了擴大學生的專業知識面,提高學生對水利工程領域的認知度,除了學習專業基礎課程,可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就業去向適當選擇相近專業開設的選修課程進行學習。
(六)注重人才隊伍培養與學科建設
專業建設是對人才培養方案、師資隊伍、教學條件、教學改革、建設與管理等方面實施的全面建設。學校應通過逐年的專業建設,不斷確立本科教學的中心地位,形成科學、合理、柔性、兼容的人才培養方案,并逐步構建一支敬業精神良好、教學科研并重、實踐能力很強的師資隊伍。通過不斷深化專業建設過程,在堅持教學與科研并重方針的基礎上,大力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術水平。以省重點專業類建設計劃實施為契機,努力實施“名師計劃”,加強本科教學師資梯隊建設,加強優秀教師和教學帶頭人的培養。特別是要求青年教師更新教育觀念,積極參與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創造性地組織課堂教學活動,并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不斷開發新的創新性課程,使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邁上一個新臺階。
此外,積極提倡專業教學隊伍承擔高水平科研項目,以高質量科研成果提升學科力量和聲譽,并通過學科建設促進專業建設,構建科學合理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密切關注水利現代化和水務一體化對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加強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的調整與整合,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七)完善教育質量評估與保障措施
要以穩定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不斷完善適應本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管理體系和機制。積極發揮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在培養目標制定,培養方案優化,培養手段改革和培養人才質量控制中的作用,并使之制度化。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和教學評價機制,形成科學合理的學生學習成績與教師教學質量評估和考核辦法。加強教學改革成果的培育和應用,形成一批對專業發展有影響的優秀教學成果,并充分發揮成果的輻射和示范作用。進一步規范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文件建設、成績考核與質量控制,使實習、實驗及課程、畢業設計的質量達到工科類專業的領先水平。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名牌院校的教學管理經驗,進一步推進教學管理的規范化和科學化,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教學管理程序與方法,實現“程序科學、環境寬松、要求嚴格、管理規范、服務滿意”的教學管理目標。
此外,還應重視畢業生質量的跟蹤調查。學校可定期采用座談會、問卷調查等形成,向用人單位了解畢業生的思想素質、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水平、動手能力、開拓精神和創新能力,不斷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校正課程結構體系和課程教學內容,指導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推動專業建設,促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再上新臺階。
三、結語
中國理工科高等教育基本上模式單一,工程教育的工科特色不明顯。隨著大量工科院校的競相升格,辦學層次和模式越加模糊,使得工科教育地位下降、作用減弱。由于工科教育中的科學導向,
工程教育必不可少的實踐環節變得越來越模糊,有的以模擬或虛擬化、演示觀摩代替實踐,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受到了影響。導致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對人才規律和社會需求認識不清,導向偏差;對科學、技術、工程的區別認識不清;技術教育體系不清,目標不明[6]。
現代水利事業歷經傳統的工程水利、資源水利以及當代的生態水利發展過程,面向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的水利工程領域的內涵已有了深刻變化,這必然要求水利從業人員應具備與此內涵相應的能力。如何根據現代水利事業的發展特點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專門人才,培養目標的設計與培養模式的改革至關重要。人才培養模式是由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目標、內容、方式、手段、質量評價標準等要素構成的有機綜合體,其核心在于對培養目標設計、規格要求、培養過程以及質量評價等環節之間的規律性關系處理,是一所大學辦學理念、辦學質量和辦學特色的集中體現[5]。隨著社會的發展,規范的、目標性的工程教育的重要性愈來愈為人們所認識,而對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尤其在培養環節構成、目標定位、特色培養以及產學結合多種實現方式等方面的探索更具
現實意義。因此,必須明確專業培養目標,準確定位專業培養規格,并不斷探索有效的專業教學模式,以培養能力突出、基礎知識扎實、綜合素質過硬的專業人才以滿足日益提高的社會需求。
參考文獻:
[1] 陳元芳,芮孝芳,董增川.國內外水文水資源專業教育比較研究[J].河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4):67-70.
[2] 袁貴仁.把提高質量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J].中國高等教育,2010(11):6-8.
[3] 王文川,陳海濤,邱林,等.水文學和水資源專業教學改革關鍵問題研究[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27(2):166-168.
[4] 祖波,王維,李穎,等.關于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教學改革初探[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1,36(6):190-192.
[5] 王麗珍,孫書洪.基于能力培養的水文與水資源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電力教育,2010,26(36):75-77.
[6] 朱高峰.中國工程教育—成績、問題和對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