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虹
摘 要 闡述基于現行教學輔助手段的多樣,研究切合實際的直觀手段有利于更好的破解教學難點,課堂教學運用黑板畫引領教學過程,分解教學中學生學習初中生物學的難學之點,同時能很好的指導學生合作、探究,使學生樂學和富有挑戰性的學,教學效果明顯。
關鍵詞 初中生物學 教學策略 教學手段 黑板畫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B
所謂教學策略是為了實現某一教學目標而制訂的教學實施的綜合方案。當然也可以是一種教學觀念或者原則,通過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得以體現。通過長期農村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觀察和學習,發現,學生不能很好地通過“結構看功能”或者通過“功能去認識結構”。學生往往還沒有理解和認識清楚“結構”就匆忙和模糊地走進了“功能”。如何利用有效手段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益,筆者以“心臟的結構”為例,談談在初中人體結構和生理知識方面教學的點滴做法。
1 從整體到局部,提升心臟地位的認識
《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對血液循環系統有兩個要求:描述血液循環系統的組成;概述血液循環。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教師先組織學習系統后學習器官的教學設計。課前引入實施了用黑板畫邊講邊畫,如圖1所示,讓學生了解與新陳代謝相關的知識系統,明確心臟在其中的核心地位,從而激發學生學好“心臟的結構和功能”的欲望和積極探索的興趣。
2 從局部到整體,啟發學生探究思維
在黑板上進行表情達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遞教學信息的有效手段,黑板畫是課堂教學中的無聲語言,是教師口頭語言的書面表達形式,具有教師、學生口頭語言不能替代的作用。有關心臟的結構內容中術語多,如動脈、靜脈和心房、心室等,容易記錯記混。為了使學生牢固掌握相關知識,筆者采取了分解心臟結構、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陶冶學生性情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獲取信息的能力。
(1)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圖2,找出心臟四個腔名稱和各腔室壁的厚薄情況。教師需要歸納:上為心房,下為心室;心臟左右的判斷依據。
(2) 筆者利用圖3和圖4,引導學生明確:心房連靜脈,心室連動脈;并在學生記住各血管名稱的前提下,讓學生回憶動脈和靜脈的概念以及房室瓣、動脈瓣的知識,同時在黑板畫中畫出血液流動的方向:靜脈—心房—心室—動脈。
教學實踐中,學生會產生以下疑問:
(1) 下腔靜脈中血液為什么由下往上流?
(2) 為何有4根肺靜脈?
(3) 如果把圖2、3、4進行疊加會是什么情況呢?教師通過圖5使學生對心臟的完整結構進行整體認識,并利用圖5,要求學習小組進行總結,然后再對小組學習情況的檢查。從小組交流和表達的情況看,學生對心臟結構的學習態度和掌握情況好。
3 從小結到新問題的提出,引發學生持續思考
最后筆者對上述學習過程做了這樣的小結:從今天的學習不難看出心臟心肌有節律的收縮和舒張保證了血液不停的流動,保證了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和新陳代謝,心臟地位十分明顯。同時還了解了心臟四個腔中:心房和靜脈相連,心室與動脈相連,且心臟左右分隔使血液不會混合。那么是否可以預見:如果心臟的左邊內流的是動脈血,右邊流的是靜脈血的話,那么與心臟左側相連的血管(肺靜脈、主動脈)里輸送的就應該是動脈血,反之與心臟右側相連的血管(上、下腔靜脈和肺動脈)里流的是靜脈血,是嗎?請大家課后做預習,下節課再一起來探討。
心臟的結構是學生學習血液循環和心臟工作原理的基礎。打好基礎,學生才具備進一步學習相關生理知識的條件。本節課通過黑板畫優化了教學的節奏和內容,學生的思維隨著板畫步步深入,學生邊聽,邊記,眼耳手腦多種感官同時調動,使學生的頭腦有了條理,教學難點得到了突破,同時對學生的觀察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較好地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endprint
摘 要 闡述基于現行教學輔助手段的多樣,研究切合實際的直觀手段有利于更好的破解教學難點,課堂教學運用黑板畫引領教學過程,分解教學中學生學習初中生物學的難學之點,同時能很好的指導學生合作、探究,使學生樂學和富有挑戰性的學,教學效果明顯。
關鍵詞 初中生物學 教學策略 教學手段 黑板畫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B
所謂教學策略是為了實現某一教學目標而制訂的教學實施的綜合方案。當然也可以是一種教學觀念或者原則,通過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得以體現。通過長期農村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觀察和學習,發現,學生不能很好地通過“結構看功能”或者通過“功能去認識結構”。學生往往還沒有理解和認識清楚“結構”就匆忙和模糊地走進了“功能”。如何利用有效手段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益,筆者以“心臟的結構”為例,談談在初中人體結構和生理知識方面教學的點滴做法。
1 從整體到局部,提升心臟地位的認識
《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對血液循環系統有兩個要求:描述血液循環系統的組成;概述血液循環。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教師先組織學習系統后學習器官的教學設計。課前引入實施了用黑板畫邊講邊畫,如圖1所示,讓學生了解與新陳代謝相關的知識系統,明確心臟在其中的核心地位,從而激發學生學好“心臟的結構和功能”的欲望和積極探索的興趣。
2 從局部到整體,啟發學生探究思維
在黑板上進行表情達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遞教學信息的有效手段,黑板畫是課堂教學中的無聲語言,是教師口頭語言的書面表達形式,具有教師、學生口頭語言不能替代的作用。有關心臟的結構內容中術語多,如動脈、靜脈和心房、心室等,容易記錯記混。為了使學生牢固掌握相關知識,筆者采取了分解心臟結構、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陶冶學生性情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獲取信息的能力。
(1)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圖2,找出心臟四個腔名稱和各腔室壁的厚薄情況。教師需要歸納:上為心房,下為心室;心臟左右的判斷依據。
(2) 筆者利用圖3和圖4,引導學生明確:心房連靜脈,心室連動脈;并在學生記住各血管名稱的前提下,讓學生回憶動脈和靜脈的概念以及房室瓣、動脈瓣的知識,同時在黑板畫中畫出血液流動的方向:靜脈—心房—心室—動脈。
教學實踐中,學生會產生以下疑問:
(1) 下腔靜脈中血液為什么由下往上流?
(2) 為何有4根肺靜脈?
(3) 如果把圖2、3、4進行疊加會是什么情況呢?教師通過圖5使學生對心臟的完整結構進行整體認識,并利用圖5,要求學習小組進行總結,然后再對小組學習情況的檢查。從小組交流和表達的情況看,學生對心臟結構的學習態度和掌握情況好。
3 從小結到新問題的提出,引發學生持續思考
最后筆者對上述學習過程做了這樣的小結:從今天的學習不難看出心臟心肌有節律的收縮和舒張保證了血液不停的流動,保證了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和新陳代謝,心臟地位十分明顯。同時還了解了心臟四個腔中:心房和靜脈相連,心室與動脈相連,且心臟左右分隔使血液不會混合。那么是否可以預見:如果心臟的左邊內流的是動脈血,右邊流的是靜脈血的話,那么與心臟左側相連的血管(肺靜脈、主動脈)里輸送的就應該是動脈血,反之與心臟右側相連的血管(上、下腔靜脈和肺動脈)里流的是靜脈血,是嗎?請大家課后做預習,下節課再一起來探討。
心臟的結構是學生學習血液循環和心臟工作原理的基礎。打好基礎,學生才具備進一步學習相關生理知識的條件。本節課通過黑板畫優化了教學的節奏和內容,學生的思維隨著板畫步步深入,學生邊聽,邊記,眼耳手腦多種感官同時調動,使學生的頭腦有了條理,教學難點得到了突破,同時對學生的觀察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較好地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endprint
摘 要 闡述基于現行教學輔助手段的多樣,研究切合實際的直觀手段有利于更好的破解教學難點,課堂教學運用黑板畫引領教學過程,分解教學中學生學習初中生物學的難學之點,同時能很好的指導學生合作、探究,使學生樂學和富有挑戰性的學,教學效果明顯。
關鍵詞 初中生物學 教學策略 教學手段 黑板畫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B
所謂教學策略是為了實現某一教學目標而制訂的教學實施的綜合方案。當然也可以是一種教學觀念或者原則,通過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得以體現。通過長期農村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觀察和學習,發現,學生不能很好地通過“結構看功能”或者通過“功能去認識結構”。學生往往還沒有理解和認識清楚“結構”就匆忙和模糊地走進了“功能”。如何利用有效手段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益,筆者以“心臟的結構”為例,談談在初中人體結構和生理知識方面教學的點滴做法。
1 從整體到局部,提升心臟地位的認識
《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對血液循環系統有兩個要求:描述血液循環系統的組成;概述血液循環。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教師先組織學習系統后學習器官的教學設計。課前引入實施了用黑板畫邊講邊畫,如圖1所示,讓學生了解與新陳代謝相關的知識系統,明確心臟在其中的核心地位,從而激發學生學好“心臟的結構和功能”的欲望和積極探索的興趣。
2 從局部到整體,啟發學生探究思維
在黑板上進行表情達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遞教學信息的有效手段,黑板畫是課堂教學中的無聲語言,是教師口頭語言的書面表達形式,具有教師、學生口頭語言不能替代的作用。有關心臟的結構內容中術語多,如動脈、靜脈和心房、心室等,容易記錯記混。為了使學生牢固掌握相關知識,筆者采取了分解心臟結構、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陶冶學生性情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獲取信息的能力。
(1)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圖2,找出心臟四個腔名稱和各腔室壁的厚薄情況。教師需要歸納:上為心房,下為心室;心臟左右的判斷依據。
(2) 筆者利用圖3和圖4,引導學生明確:心房連靜脈,心室連動脈;并在學生記住各血管名稱的前提下,讓學生回憶動脈和靜脈的概念以及房室瓣、動脈瓣的知識,同時在黑板畫中畫出血液流動的方向:靜脈—心房—心室—動脈。
教學實踐中,學生會產生以下疑問:
(1) 下腔靜脈中血液為什么由下往上流?
(2) 為何有4根肺靜脈?
(3) 如果把圖2、3、4進行疊加會是什么情況呢?教師通過圖5使學生對心臟的完整結構進行整體認識,并利用圖5,要求學習小組進行總結,然后再對小組學習情況的檢查。從小組交流和表達的情況看,學生對心臟結構的學習態度和掌握情況好。
3 從小結到新問題的提出,引發學生持續思考
最后筆者對上述學習過程做了這樣的小結:從今天的學習不難看出心臟心肌有節律的收縮和舒張保證了血液不停的流動,保證了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和新陳代謝,心臟地位十分明顯。同時還了解了心臟四個腔中:心房和靜脈相連,心室與動脈相連,且心臟左右分隔使血液不會混合。那么是否可以預見:如果心臟的左邊內流的是動脈血,右邊流的是靜脈血的話,那么與心臟左側相連的血管(肺靜脈、主動脈)里輸送的就應該是動脈血,反之與心臟右側相連的血管(上、下腔靜脈和肺動脈)里流的是靜脈血,是嗎?請大家課后做預習,下節課再一起來探討。
心臟的結構是學生學習血液循環和心臟工作原理的基礎。打好基礎,學生才具備進一步學習相關生理知識的條件。本節課通過黑板畫優化了教學的節奏和內容,學生的思維隨著板畫步步深入,學生邊聽,邊記,眼耳手腦多種感官同時調動,使學生的頭腦有了條理,教學難點得到了突破,同時對學生的觀察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較好地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