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琴
摘 要:學困生的教育轉化,對學生本人的健康成長、學生家庭、班級的教學及教育管理和社會的安全與穩定,都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一個孩子的命運代表著一個家庭的幸福,每個家長,都望子成龍,都希望孩子能夠健康正常地發展,放棄一個孩子,對于一個教師來說也許算不了什么,但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卻意味著一代人的幸福。一個班級,如果不注重對學困生的教育轉化,將很難形成“班風正、學風濃”的良好育人環境。
關鍵詞:學困生;促進式;成長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7-174-01
目前,很多學校都出現了一些學困生,采取傳統、簡單的教育效果不大,讓很多教師頭痛,下面就如何以“促進式教學模式” 來轉化“學困生”談談自己看法。
一、“學困生”的界定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制約和影響,中小學生學習的知識難度逐漸加深,越來越多的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學校、家庭、社會給學生施加了許多壓力,造成學生產生厭學、焦慮、自卑等心理問題,久而久之形成學業不良的學生。我們在成功教育研究中將其定義為“智力正常但學習狀況異常,完成學習任務有困難”的學生(以下簡稱“學困生”)。
曾有人用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編制的團體智商量表對一百多名“學困生”進行測驗,結果為:IQ平均值為95.93,低于上海市常模、但所有被試的智商均在正常值范圍內(只不過偏于下限區)。進一步研究發現;成績最好的前十名學生,井不是智商最高的前十名學生;成績最差的后十名學生,并不是智商最低的后十名學生。這就意味著、成績的優劣與智能的高低并不完全成正比。因此在對“學困生”的界定上必須認識以下幾點;
1、“學困生”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差生”;
2、“學困生”不是殘疾學生;
3、“學困生”不是弱智學生。
二、“學困生”的形成
“學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也是密不可分的,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下,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心情愈加迫切,自覺不自覺地給孩子施加了無形的壓力,一旦學習成績不佳,傾向于拒絕或否認孩子的一切進步,用簡單的批評、指責來教育孩子,造成具有厭學、焦慮、自卑等心理問題的“學困生”。在自卑心理作用下,對學習不感興趣,在課堂上精神萎靡,神情呆滯。在自慰和僥幸心理的作用下,甘居下游,不思進取,無意改變現狀。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對老師的教育產生懷疑,對正確的管教產生抵觸,對班集體冷漠,與老師感情疏遠,甚至產生對抗和敵意。老師家長要求、希望做的事,他們偏偏不做,即使強迫做了也做不好,而老師家長不希望做的,他們反而積極去做等等表現方式。
三、用促進式教學模式實現對 “學困生”的轉化
促進式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個體的自身成長,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及體驗式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要尊重、理解和信任學生,并為學生提供一種和諧,有利學生學習的環境,是實現“學困生”轉化的途徑之一。
1、在促進式教學模式下,發現“學困生”閃光點 “學困生”由于長期受到家長、教師的冷落與消極評價,他們的內心世界充滿了極度的焦慮、不安與無助?!皩W困生”通過與家長和老師做對的方式來表現對他們的不滿以此來吸引別人的關注。其實在他們的內心世界里是充滿矛盾與掙扎的。因此身為教師和家長應該透過學生的不良表現看到他們存在問題的實質。因此,我們家長和教師要始終堅信:“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追求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爭取成功的潛能,相信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在老師的幫助下獲得成功”。家長和教師要用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放棄舊有的、先入為主的思想,換個角度去發現每個孩子的閃光點,適時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強化“學困生”的成功心理,進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2、在促進式教學模式下,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增強“學困生”的自信心 在促進式教學模式下,在教學活動中,我把學生分為主動探究型、被動完成型、逃避厭學型三個層次,其中逃避厭學型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學困生”。
例如,我在講七年級歷史第10課《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一課時,我在課前預習環節設計了不同層次的問題:(1)認識孔子的圖像;(2)說出孔子生活的時代;(3)諸子百家都有誰?(4)孔子主要思想有哪些?(5)為什么說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6)百家爭鳴產生的時代背景;(7)孔子與百家爭鳴的學說對后世的思想文化產生的哪些影響?(8)分別用儒家、道家、法家的學術觀點來討論校園內“破壞公物”現象等等,其中(1)(2)(3)題就是針對“學困生”設計的,在學困生答出簡單的問題后,贊賞他,再嘗試讓他們回答第(4)題。通過促進式教學模式下的分層教學,培養“學困生”課前預習的習慣。在分組討論環節,我積極鼓勵“學困生”大膽發言,只要他們敢于發言,我帶頭鼓掌,給與高度表揚,滿足他們的自尊心和被人接納、關注的心理需求,以增強他們戰勝困難。
3、在促進式教學模式下,用“槐”文化來熏陶促進“學困生”的成長 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于創建一種氛圍,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校的“槐”文化,是取“關懷”之意,實際上就是要關注、關懷“學困生”,為其提供多種成長的機會和渠道。我們學校組建了文學社、書畫苑、舞蹈隊、籃球隊等十多個社團,每年五月還舉辦一次校園文化節,我動員學困生積極參與諸多活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讓眾多的學生展現了他們的風采,積極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對學生的熏陶作用,為學習上,品質上的進步發揮輔助作用。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同學們的視野,培養跨世紀人才具有深遠意義。
現代教育要求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不僅僅是學習成績提高。促進式教學恰恰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尤其是對學困生的轉化成效顯著,今后我將繼續努力探索,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有進步,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