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
摘 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能把情感因素與智力因素結合好,以充沛的感情、生動的語言、嫻熟的教學技巧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溝通師生關系,建立深厚的師生情感,以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
關鍵詞:邏輯思維;和諧;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7-280-01
如何中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減少學生學習學生成績兩極分化的局面呢?討論、總結應對策略如下:
一、教會學生學習
有一部分后進生在數學上費工夫不少,但學習成績總不理想,這是學習不適應性的重要表現之一。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一方面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正確的數學學習觀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和學習心理輔導。方法如下:
1、引導學生預習,細心讀教材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新知識的接受、數學能力的培養主要在課堂上進行,所以要特別重視課堂的學習效率,尋求正確的學習方法。預習前教師先布置預習提綱,使學生有的放矢。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能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能逐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加強互助學習,共同提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了注意培養學困生的自信心外,更應該充分利用優等生這個教學資源,進行好生差生配對,這也是合作學習的一種方式,它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關注了學困生的發展,構建了團結、合作、共同發展的和諧學習環境。同時,它也彌補了教師課后輔導時間不足的缺陷。
3、適當多做題,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要想學好數學,多做題目是難免的,但不是濫搞題海戰術,而是要求學生熟悉掌握各種題型的解題思路。學生課后往往是急于完成書面作業,而忽視必要的鞏固、記憶、復習,以致出現了照例題模仿、套公式解題的現象,造成為交作業而做作業,起不到作業的練習鞏固、深化理解知識的應有作用。
二、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抽象邏輯思維的訓練和培養
要針對學困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不適應數學學習的問題,從七年級教學開始就加強抽象邏輯能力訓練,始終把教學過程設計成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探求知識的過程。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知識,還學到了數學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養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為進一步學習奠定較好的基礎。
初中新生往往對課程增多、課堂學習容量加大不適應,顧此失彼、精力分散,使聽課效率下降。因此, 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問題上,要求學生重視課內聽講,上課時要緊跟老師的思路,積極展開思維預測下面的步驟,比較自己的解題思路與教師所講有哪些不同。特別要抓住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課后要及時復習不留疑點。
數學學習是學習者在原有數學認知結構基礎上,通過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形成新的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由于這種工作最終必須由每個學習者相對獨立地完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對學生要進行思考方法指導,使學生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在思考方法指導時,應使學生注意:多思、勤思,隨聽隨思;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膽提出問題;善思,由聽和觀察去聯想、猜想、歸納。
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心理學認為,人的情感與認識過程是相聯系的,任何認識過程都伴隨著情感。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保證和促進學習的重要因素,特別要對后進生熱情輔導,真誠幫助,從精神上多鼓勵,學法上多指導,樹立他們的自信心,提高學習能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是學生敢于參與的先決條件。學生只有在不感到壓力的情況下,在喜愛所教老師的前提下,才會樂于學習。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跟他們交朋友,在生活上、學習上都關心他們,從而激起對老師的愛,對數學的愛;教學要平等,要面向全體施教,不能偏愛一部分人,而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卻漠不關心。
因此,教師必須通過日常教學把對知識的渴求,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對人類道德的崇尚以及對美由衷的贊嘆。這些豐富的情感融入言傳身教之中,才會增強教育的感染力。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進行認知性的學習,也進行情感性的學習,兩者是密切聯系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能把情感因素與智力因素結合好,以充沛的感情、生動的語言、嫻熟的教學技巧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溝通師生關系,建立深厚的師生情感,以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
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從學習成功中得到快樂的情緒體驗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學生產生學好數學的強烈欲望。要使學生獲得成功,教師必須設計好探索數學知識的臺階,包括設計好課堂提問和動手操作的步驟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學都能拾級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獲得經過自己艱苦探索,掌握數學知識后的愉快情緒體驗,從而得到心理上的補償和滿足,激勵他們獲得更多的成功。當學生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或出現問題時,要適時、有效的幫助和引導學生,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對學生應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絕不能諷刺挖苦學生,以免刺傷學生的自尊心,形成敵對意識,產生逆反心理,加深厭學情緒。而應以“鼓勵”為主,尋根問底,找出病源,對癥下藥。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特點,教師必須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其實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生感到吃力、乏味的主要原因則在于學習碰到困難時,得不到幫助和鼓勵,從而對數學學習失去信心。對于這一類學生,尤其應該在思想上給予鼓勵。他們一有進步,教師應及時表揚。要知道,有時教師的一句話,一個手勢、乃至一個眼神,都會對學生產生很大影響。贊許和表彰都能極大地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因此,教師應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心理狀態和認知程度加以正確引導和耐心的輔導,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心情,從而強化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