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宙
摘 要:隨著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在高中數學新課標和新教材的背景下,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創建適合學生主體性發展的教學模式是課程改革的需要。本文主要探討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方法的變革策略。
關鍵詞:高中數學;新課改;變革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122-01
傳統教學主張學生課前預習,但我認為,這種做法也有弊端,因為,很多東西需要讓學生自主探究,如果學生提前預習,沒有一個探究的環境,學生直接就獲得書上的結論,那么上課的時候,即使教師創設了探究的環境,但預習過的學生因為已經獲得了這方面的知識就會直接給出結論,這樣不但自己失卻探究的過程,也使得其他同學喪失信心和興趣。因此,對需要探究的課題,我主張可以不要學生預習,讓學生在一個完全未知的世界里進行探索知識和方法。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進行,將學生的求知欲以及興趣調動到高潮,而且“雙基”也得到落實,教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
一、培養學生教學興趣,調動學生學習高中數學主動性
有一位教學家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培養學生學習高中數學興趣十分重要。我對新課,采取課堂趣味教學,即用生動有趣的故事,生產、生活中有趣的問題引出新課,把學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課堂上來。課堂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 提供有利各層次學生展開思維的信息,創設全體學生都能主動參與的條件,并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從而增強他們參與的信心和勇氣。對學生采取手段“小步子,多成功”的原則,善于發現點滴進步并及時給予表揚,失敗了,積極引導學生尋找原因,并挖掘失敗中存在的成功因素,從而保護他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二、注重問題設疑,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的好多問題,相對于其它學科知識而言是干巴巴的,如果教師再做不好教學手段上的處理,那就顯得枯燥無味了。因此,要把死板的書面知識變為靈活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首先渴求對解決此問題應用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給以引導,使學生能夠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樣,學生的數學興趣就會油然而生。這樣,數學也變得有趣了。“問題情境”有兩層含義:首先是“問題”,即數學問題。數學問題指學生個體與已有認知產生矛盾沖突,還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確解答的數學結構,其次才是“情境”,即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知識和技能的發生、發展的過程所設計的學習環境,這種環境可以是真實的生活情境(實驗、活動、場面)也可以是虛擬的社會環境、數學體系等。學生在這一環境下能產生強烈的探究學習的內驅力。包括社會因素和學校因素。一般情況下,國家的教育部門會對學生的學習目標有個總的限定,比如頒布的教學大綱,會要求學校按照大綱進行教學,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自主學習程度,還有各個地區所采用的課程教材,有的學校由于所采用的課程教材內容比較多,而正常的教學時間又比較有限,這會造成“填鴨式”的教育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自主學習程度。但凡此類的因素還有很多,因此教師如果想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那么就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在學習過程中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以及協調好自主學習與教學任務的關系;學習模式,就是學生在同時具備了學習能力和學習條件之后。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學習計劃并最終完成的過程。其中自主學習模式的兩個必備條件就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學習條件,缺一不可。
三、高效有趣的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高效有趣,一直是每位教師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搞好數學課堂教學是數學教師的理想。筆者認為,搞好課堂教學一是要充分發揮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二是要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作用。由此可見,數學課堂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過程,教師的教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衡量教學是否成功,應以學生學習得如何來衡量。教師的教學應該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要樹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數學能力意識,運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創造條件,營造氛圍,切實駕馭好數學課堂教學,使學生數學學習高效、精彩和快樂。
1、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要使數學課堂教學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具有無窮的吸引力,能扣人心弦,教師就必須利用生活中恰當的情境賦予知識鮮活的靈魂,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提出趣味性、探究性的問題,以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其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中獲取知識,發展各種能力。例如,教學“軸對稱”時,提出一個實際問題:在一條河邊有兩個村莊,要在河邊建一個自來水供應站,要使所用的水管最短,問自來水供應站應建在哪里?學生們一聽,紛紛想設計方案,見學生學習興趣被激發,教師可以順勢導入新課。
2、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時間的利用率。數學課堂教學一般有復習、引入、傳授、反饋、深化、小結、作業等環節,教師如何恰當地把各部分進行科學有效搭配和排列,設計合理的課堂教學層次,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設計課堂層次要努力做到使教學層次的展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方面的活動協調和諧。同時,還必須注意緊扣教學目標與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從多方面圍繞教學目標組織數學課堂教學。
3、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吸收率。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必須有良好的教學方法,深入淺出,使學生易于吸收。要求教師必須在“講”上下功夫,實行創新教學,并狠抓“練習”這一環節,注重啟發式、探究式等。要注重學生自學能力,教會學生學習數學。教師的教應該是促進學生的學的,正如第斯多惠所言:“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的好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
四、結論
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提倡整體觀念,經常調整教學方法和檢驗方式,發揮運用思維把教材體系進行合理處理, 使教學成為生動活潑,自然有趣的創新思維活動,以“無意”的方式導引學生進入有趣的直覺訓練環境。所以我們要在教學中重視數學思維,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吳偉.高中學生數學思維障礙的成因及突破[J].上海中學數學.2010.06.
[2] 白星.高中數學有效教學之我見[J].中學生數理化.2010.09.
[3] 許瓊.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一種有效形式——高中數學分層教學初探[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