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德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由于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與理論性,使得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覺得本學科枯燥無味,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學習興趣不濃。作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認為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能解決這一課題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問題;故事化;操作;教學情境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228-01
在數學教學中,由于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與理論性,使得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覺得本學科枯燥無味, 學生學習興趣差。根據目前小學生學習數學現狀,我們最先要考慮的就是在數學教學中怎么樣來激發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在教學中只有學生對小學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積極調動一切因素來參與教學,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力,從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我認為創設教學情境不失為一種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好辦法。恰當地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更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與實用性,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和勇氣。同時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取有價值的知識,這也正是我們所不斷追求的。現對小學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淺談如下。
一、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于學生在情境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數學意識。為此,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使情境題材的選擇更趨向于學生熟悉的生活,并對這些題材進行加工處理,從而創設出讓學生更愿意接受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比例”學習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你們知道在生活中有很多關于比例的問題嗎?如我們自己拳頭一周的長度和腳底長度的關系是1∶1,以后我們去買襪子只要量下自己的拳頭就知道要買多大的了,像這樣的例子很多,在生活中有很多比例的知識等大家去發現、去運用,那么今天我們就學一下比例。”通過生活情境的引入導課,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數學知識的作用,更能激發學生求知的需求,激發學生積極探索,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創設問題教學情境,誘發學生探究動機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智慧與思維的開端,是學生探究的動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來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使教學真正成了學生學習的主動過程,突出了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這樣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成功的教學。如在教學“圓的周長”這一內容時,我出示圓盤等較小的實物,問學生如何來計算這些圓的周長。學生提出可以用軟尺來測量,或者把這些物體放在直尺上滾動一周,就可以測出。再提出操場上的圓形花壇的周長呢?學生說用一根足夠長的繩子記錄下它的長度再測量繩子的長度,有的說用軟尺依次測量,把這幾次的長度加在一起就知道花壇的長度了。緊接著我拿一根繩子,一端系著一個粉筆頭,另一端握在手里,甩動繩子,粉筆頭的軌跡形成了一個圓,再讓學生用上面的那些方法來測量此類圓的周長,學生紛紛表示上面的方法現在無法行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時我提出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既簡單又快捷地計算出所有圓的周長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問題引發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學生帶著心中的疑問順利地進入了學習與思維的最佳狀態,為后面的教學打下了基礎。
三、創設故事化教學情境,增加教學的趣味性
小學低年級到中年級的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都應當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們感覺到學習數學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從而愿意接近數學。而創設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條非常適合低年級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畫面所反映的問題情境編成簡短的小故事,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例如課程標準數學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0”的認識,例題創設了這樣一個童話故事情境,畫面上有小貓的一家,其中貓爸爸、貓媽媽以及貓姐姐都釣到到了數量不等的小魚,只有貓弟弟空手而歸,從貓弟弟懊惱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學生在交流中認識到,貓弟弟一條也沒有釣到,“一個也沒有”可以用“0”表示。
四、創設操作情境,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
在小學階段,由于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同時小學生的認知處于形象感知階段,而數學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理論性,在教學中動手操作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難課題。為學生創設操作教學情境符合小學生的固有特點,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而且可以促進學生有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如在學習“軸對稱圖形”時,課上我讓學生親自動手,按照教材上的折一折,讓學生認識到這些圖形是對稱的,那條折痕就是對稱軸。然后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五角星、樹葉等圖形,讓學生動手折一折,看這些圖形中哪些是對稱的,并找出它們的對稱軸,這樣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對軸對稱圖形有了更為直觀的理解,這便于學生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為后面的教學奠定基礎。
總之,以上是我個人對“小學數學教學情境創設”的一些建議以及看法,在此供大家參考。教學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希望各位老師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能多多交流,大家一起探索一些最實際、最有效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 劉景標.探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