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玲
“小組合作學習”已經成為當今中小學教學改革的主流形式。但是有些人對小組合作學習還存在認識的偏頗和實踐的誤區。有的抱著傳統的單邊灌輸模式不放,拒絕小組合作學習;有的只是從形式上模仿小組合作,形似而神不似,小組合作學習成為一種花架子,流于形式而無實際內容。
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對于小組合作學習的本質認識,缺乏對于小組合作學習的深層次探究。本文將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一番哲學的思考,力求揭示其本質,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能夠起到一定的啟發和指導作用。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本質
我們的教育對象——學生,是活生生的主體,他們是具有強烈主動性、能動性的發展中的人,教育活動的真正意義并不在于塑造,而在于喚醒、啟發和引導,學生的發展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合作完成的。我們要切記學生不是任意捏弄的泥塊,他們是在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幫助者。
傳統的教學模式,從表面上看,教師面對的是一群學生,而當我們認真分析一下課堂上的實際過程時卻發現:這一群學生在課堂上是被彼此分離的孤立的人,他們的人際關系在課堂上是被暫時阻絕的,每個學生只是被動地與教師發生單線的聯系。這樣的課堂,追求的是秩序井然、教師絕對地控制學生;而我們卻沒有真正站到學生的角度去體會學生的感受。他們是孤立無援的,他們是被控制的,他們是弱者,特別是那些所謂的“后進生”,上課就是折磨,他們在課堂上感到的是絕望、孤立、麻木、自暴自棄!
而小組合作學習時,學生不再是孤立無援的個體,小組成員之間可以相互幫助、相互鼓勵、相互欣賞,既有智慧的碰撞,也有情感的交流,成功與失敗不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不必患得患失,學生的“情商”和“智商”兩個方面的積極性都調動了起來。好的課堂,不僅是傳授知識,還要讓每個學生都找到自信。而后者往往更重要!
這不正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本質所在嗎?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論依據
以上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本質分析,已經涉及了一些理論知識,下面主要闡述一下全新的“雙主體”論。
對主體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兩種觀點:關系論和實體論。關系論認為,主體是相對于客體而言的,客體是被主體認識和改造的對象,主體是能動的,客體是被動的,這個主體就是人,而不是其他非人的東西,哪怕是同樣具有生命的可以自主行為的高等動物。也就是說,其他動物是沒有資格擔當主體這一稱號的。但是,理性的思考告訴我們,關系論的主體論是有嚴重缺陷的:首先,把主體完全等同于人類,這在邏輯上是混亂的。人的屬性是復雜而多樣的,不僅包括人的自然屬性,也包括人的社會屬性。如果把主體范疇僅僅局限于認識論范疇,那么它將無法包括人的全部的、豐富的內涵。其次,把主體和客體完全對立起來,人為地剝奪了客體的主動性和自主性,這是極其荒謬的。再次,不恰當地夸大人類的能動性和無視客觀世界的自在性,導致了人與自然的嚴重對立,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
這樣的認識論,反映到教育論上,就出現了自相矛盾的尷尬局面。一方面,它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里,“主體”的含義是模糊的、混亂的,既有學生是認識主體的意思,也有教育要以學生為主要對象的意思。這樣的教育理論,最終導致了這樣的教育觀念:教師是教育的絕對主導者和控制者,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要對象。
面對關系論的主體論的缺陷和尷尬,人們的視界逐漸突破認識論的局限,開始從本體論的角度來看待主體,把主體看作為一個實體概念。蘇富忠教授就認為:“主體是能自主行為的生命機體。”換言之,就是一切能夠自主行為的生命都是主體,不僅包括人類,而且包括其他的一些動物。這樣,我們可以簡單化地把主體劃分為人類主體與動物主體兩大類。人類主體區別于動物主體的最根本的特征是自覺性,人是自覺行為的主體。人不僅自主,更重要的是自覺,這是我們理解人類主體的關鍵點。所以說,人類主體的核心內容就是自覺能動性,這一本質性規定既把人類主體與動物主體聯系了起來,也把二者從本質上區別了開來。
這樣的主體論,反映到教育論上,就是全新的“雙主體”教育論。簡言之,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主體與主體的關系,不是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只不過教師主體與學生主體在狀態和能力方面各有千秋罷了。全新的“雙主體”教育論把學生看作為生動發展的、具有高度自覺能動性的、有情感、有欲求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活動是兩個主體相互作用的結果,學生主體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是學生發展的內在動力,教育活動的重心要關注學生的內在感受,“單邊主義”的課堂模式必須改革,小組合作學習成為必然。
理論的探討代替不了實踐的操作,但可以為實踐提供方法論的啟發與指導。本文的立意僅限于此。
(作者單位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教育中心)
?誗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