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教學實例,探討了根據不同作品的性質,選擇適宜的時機介紹寫作背景的對策,從而使學生更全面、更理性地理解文學作品。
關鍵詞:語文教學;寫作背景;對策
介紹寫作背景,歷來就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因為通過寫作背景,我們可以了解作者寫作時所處的社會環境及個人經歷,幫助學生走進作者生活的時代,拉近學生與作者的距離,幫助學生理解滲透在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及觀點。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除了說明文、文書寫作外,教材里的篇目都得介紹寫作背景,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甚至在課堂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許多語文教師在介紹寫作背景時相對呆板。大部分的教學設計都選擇在分析課文之前首先介紹寫作背景以幫助學生理解作品。這樣就大大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故改變這種教學模式已迫在眉睫。筆者認為,應根據不同作品的性質選好時機,靈活處理。
一、開門見山談背景
在正式分析課文前,開門見山地介紹作者的個人經歷,可以營造一種情感氛圍,使學生對作品有一個總體感知。對學生本身興趣較高的作品,可采取此法。
如,我在講授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針對學生對作者的情感經歷感興趣的特點,從兩方面進行介紹:一為其“康橋情結”,二為其與林徽因的一段情史。在此基礎上,順勢介紹“1928年,詩人當第三次準備離開劍橋大學時,依依不舍地看著眼前美景,追憶昔日追尋夢想的畫面及在此相遇相知的戀人林徽因”的寫作背景。通
過介紹,學生在體會作者舊地重游時的復雜心情更有了明確的指
導性。
二、感知文本引背景
對于內涵深刻、格調昂揚、適于吟誦的作品,若課前直說寫作背景,未免大煞風景。為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可在感知文本后,教師再引入寫作背景。
如,在教學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時,筆者讓學生先反復誦讀來感知文本,體會詞的宏大氣魄;再設疑:“作者在什么情況下寫出這首氣勢磅礴的詞?”讓學生產生疑問。此時筆者及時引入寫作背景:“1925年,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湖南、廣東等地農民運動日益高漲。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民運動。同時,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已經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在廣州正式成立。這年深秋,毛澤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長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并點明毛澤東對革命的胸懷及抱負,從而令學生被其豪情壯志所折服。
三、篩選信息提背景
有些作品具有很強的時代痕跡,特別是小說。對于這類作品,教師只要引領學生篩選體現社會生活的信息,輕輕一點,學生便恍然大悟了。
如,以契訶夫的《裝在套子的人》為例,筆者先請學生找出體現當時社會的句子。學生相繼找出“在別里科夫這類人的影響下,全城的人戰戰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們不敢大聲說話,不敢寫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書,不敢周濟窮人,不敢教人念書寫字……”“雖然我們埋葬了別里科夫,可是這種裝在套子里的人,卻還有很多,將來也還不知道有多少呢!”等。這時,學生總結出文中人民備受壓迫,社會人心不安。而這篇小說正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于是,筆者再展示沙皇統治時壓迫人民的圖片,學生便自然領會了主人公別里科夫是沙皇統治者的爪牙。學生通過自主篩選信息提背景,不僅產生自行解決問題的成就感,更提高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四、升華主題點背景
有的經典作品采用象征手法,主題別有深意。在結尾升華點背景,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主題,從而提高閱讀能力。
如,林希的《石縫間的生命》中,筆者先引領學生反復閱讀、研討分析等環節,使學生認識到野草、蒲公英及松柏在逆境中的頑強生命力,體會到作者對倔強生命力的贊頌。當課堂接近尾聲時,筆者適時追問:“作者寫這些生命,是否與他的人生經歷有關呢?”接著讓學生對作者進行自主介紹,筆者再點明:“作者在十年文革遭批斗時期并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而是選擇堅持。”這樣,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對作者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再如,舒婷的《致橡樹》的寫作背景也與十年文革有關。筆者讓學生在反復朗讀后,找出象征的意象——木棉、橡樹,點明理想愛情的基礎必須是獨立平等的。臨近課堂結尾時,筆者補充:“文革剛結束,一批包含時代進步熱情的青年詩人便用詩歌來表達內心的宣泄、客觀、自由、民主的意識。在這種背景下,舒婷以女性獨有的細膩敏感,通過此詩抒發對理想愛情的向往,闡述新時代女性的獨立宣言。”從而學生對此詩的理解,便不僅停留在愛情上,而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總之,根據不同作品的性質,選擇適宜的時機介紹作品的寫作背景,可以讓學生更加全面、理性地看待文學作品。
參考文獻:
[1]魏瑞紅.語文教學要改進對寫作背景的處理[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6(5):35.
[2]全君君.有關寫作背景的教學探討[J].語文學刊,2012(4):130.
作者簡介:鐘琦(1985.6— ),女,助理講師,漢語文文學學士學位,目前在汕頭市衛生學校從事語文學科的教育工作。
(作者單位 廣東汕頭市衛生學校)
?誗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