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向蕊
語文不同于其他學科的重要一點就是,其他學科語言文字只是傳輸知識的載體,而語文學科研究的是語言文字本身。因此,我們只有狠抓語文課堂,通過不斷引導(dǎo)學生朗讀、咀嚼、鑒賞、內(nèi)化經(jīng)典的語言文字,才能不斷提高和增強語文學習的實效性,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精妙。
一、語文課上離不了“讀”,讀出感情,讀出美
1.教師要范讀,非常重要
教師要讓自己先進入文本,和作者的情感貼近,然后在課堂上范讀,用他的理解來表達作者的情感,通過教師的聲音把作者的情感傳達給學生,形成和學生的一種對話、交流。比如,我教學《大堰河——我的保姆》,在范讀幾個重要的排比段時,我讀得很到位,學生一下子進入了這個情境,有的女生甚至淚流滿面。在接下來的分析中,一切水到渠成,當天布置的作業(yè)寫一篇關(guān)于人物的小作文,學生完成得前所未有的好。
2.教師要組織學生讀,但要事先設(shè)計好讀的目的和方式
要設(shè)計好,第一遍解決什么問題,第二遍要達成什么目標……第一段讓誰讀,誰的語音條件好,感情豐富,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或者隨機當堂找有特點的學生來讀,比如,穿紅色的衣服女同學,譬如班里獨姓的同學等。
另外,在早讀課上,我提倡大聲讀書,口誦耳聽,齒頰生香,尤其教師在班里讀書,可以感染學生,效果很好,屢試不爽。
二、在課堂教學中,不要對課文進行支離破碎的分析,整體把握非常重要
要增強文學性、賞析性、審美化,增強語文味,而且課堂問題設(shè)計要注重質(zhì)量。
不必要逐段概括大意,只要理解作者是按什么樣的思路寫下來的,注重整體把握,讓學生每節(jié)課都有所得。比如,在教學《再別康橋》時,引導(dǎo)學生找出作別的對象有哪些,這些意象有何特點,構(gòu)筑出怎樣的意境,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通過整體把握和問題引導(dǎo),這一課的重難點就很容易解決了。另外,有些語文課只重“道”而輕“文”,比如,把《氓》上成了思想道德課,經(jīng)典古文賞析課上成了古文翻譯課,沒有了對文本藝術(shù)魅力的解讀,而變成了一個個知識點的落實,缺乏文學性、賞析性、審美化。有些語文課課堂,問題設(shè)計太簡單,不用思考都可以回答出來。比如,在教學《祝福》時,教師問:“這篇文章的題目是什么?”“主人公是誰?”“她怎么了?”這些問題設(shè)計得非常不好,要設(shè)計一些有思維深度的問題,啟迪學生。
只有深入地狠抓課堂教學,反復(fù)引導(dǎo)學生品讀、咀嚼、鑒賞、感悟、內(nèi)化文本中的語言經(jīng)典,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語文學習的實效性。
(作者單位 河南省汝陽縣實驗高中)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