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在想方設法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同時,還要努力提高學生的能動性。教師能否合理布置高中思想政治作業將會直接影響學生能力的提高。所以,一定要通過精心設計作業來及時反饋學生信息,把布置作業和課堂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可以設置個性化作業,利用個性化作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作業;個性化;中學思想政治
作業作為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治課堂的補充和延伸。作業布置的科學與否,關系到學生素養的提升和學習習慣的養成。當前,在新課程思想的指導下,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已經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是,很可惜面臨高考的壓力,學生作業繁重、呆板、單一的現象依然存在。如何在新理念的指導下,設計形式多樣、內容現實有趣、又富有探索與思考的中學思想政治作業?為了改革現有的思想政治作業形式,真正實現思想政治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層次性、開放性、實踐性和探索性,根據現行思想政治作業存在的具體問題,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對提高思想政治作業有效性的探索和思考。
一、中學思想政治作業設置的現狀
為了更好地了解現今中學思想政治作業的設置現狀,筆者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在幾個學校里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展開問卷調查。通過調查發現,長期以來,傳統作業重知識、輕能力的情況十分嚴重。具體存在如下弊端:
1.作業設計缺乏差異性
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大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已經有了作業意識,但“拿來主義”現象較多,而自己動手設計的少。同時,作業沒有梯度,不能體現由易到難的原則。作業布置的單一性使存在著差異性的學生做著完全相同的作業,導致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在思想政治作業中沒有得到充分的
體現。
2.作業設計缺乏多樣性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教師在作業設計中形式缺乏多樣性且內容相對貧乏。讓學生花大量的時間來抄寫一些沒有挑戰性的知識點的現象還普遍存在。這種重復性勞動,不僅浪費學生的寶貴時間,而且禁錮學生的思維。
3.作業設計存在隨意性
作業設計的隨意性表現在:一方面,教師設計思想政治作業時,沒有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出發,缺乏計劃性和目的性,從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對作業的評價上,相當一部分教師只注重布置要求,不作實際指導,放任自流,因而也達不到理想的效果。這種作業做得多了,學生就會覺得乏味,使作業成為學生一種枯燥的沉重負擔。它將極大地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喪失求知的欲望。
二、優化中學思想政治作業的對策
那么,中學思想政治課如何布置作業能使教學走向新課程,讓每個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活”起來呢?筆者結合自己近年來的教學實踐,僅從個人角度談以下看法:
1.分層布置,注重因材施教
發展性教育理論認為,差異是一種資源。學生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需要把學生的這種差異作為一種資源來開發,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在布置政治作業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等各方面的差異。具體而言,一般遵循“拔頭”“穩身”“抬尾巴”的原則。對優等學生要注重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識,在能力拓展、豐富經驗等方面加以“提拔”,盡其所能拔尖提高。對中等學生要以整體要求為主,要“瞻前顧后”,適當加以提高,并要關注變化。對有困難的學生要以幫為主,要讓他們“翹尾巴”,提高興趣,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帶領他們擺脫學習困難。例如,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在難度和要求上做到因人而異,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可采用必做題、選做題、思考探究題、獨立完成題等,根據具體情況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個別的輔導。
2.探究性作業,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率先提出的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理論——探究性學習理論。該理論認為:教師要指導學生去發現、探索知識。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利用教師提供的材料,進行自主積極地學習。在探究性學習的理念指導下,設計思想政治作業也應當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設置探究性作業。那么如何創設“情境”來設計探究性作業?為此,筆者就自己所任教的班級學生為對象,著手探究式作業的設計與實施。
策略一:以時事為載體,創設開放性、現實性的探究作業
思想政治課聯系社會性強,而社會熱點問題往往能激發學生興趣。在教學中,我根據教材內容,針對社會熱點問題,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對其進行分析。同時,我還選編時政材料,作為課堂討論題或課后作業使用。這樣既創設了問題情境,也有助于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政治辨別力,使思想政治課充滿活力。例如,在講“傳統文化的繼承”時,我以我國珠算申遺成功為背景來設置問題;在講發揮主觀能動性時,我以“嫦娥三號”成功發射來設置問題,讓學生在做作業時,看中國,看世界,關注社會新動向。通過這種手段,不僅可以利用作業讓學生理解知識,而且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策略二:以生活為依托,創設生活化、直觀性的情境作業
生活往往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理解知識的一把鑰匙。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在主動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知識,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生活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有利于將學生從抽象、虛擬的課本堆中解脫出來,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和動力。例如,在《經濟生活》一冊中筆者讓學生利用寒假時間,自己同父母一起去采購年貨,感受如何購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同時,我還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經濟學常識來解釋這些現象。通過這樣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有利于將學生從抽象、虛擬的課本堆中解脫出來,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和動力。
策略三:以角色模擬為手段,創設個性化的情境作業
傳統的政治作業內容僵化這不僅與新課改的理念相悖,而且激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通過角色模擬的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模擬事件發生的時代和場所,揣測當事人的利益、價值觀,試著分析不同處理方式所產生的影響。這樣做能幫助學生對知識、情感和價值觀進行一次自我的內化,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在《民主決策:作出最佳選擇》一課中,筆者就以廈門市打算抬高自來水水價的問題為背景,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目:“廈門是一個海島城市,淡水缺乏,目前我市人均水資源僅為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12.6%。廈門市工業與民用淡水又長期依靠島外引水供應,自來水成本費用較高。為此,廈門市物價局發布公告稱,擬于10月中下旬組織召開城市自來水價格調整聽
證會。”
思考:(1)結合材料和所學經濟知識,分析廈門市自來水公司提高水價申請的原因。
(2)如果讓你組織這次價格聽證會,結合材料和所學《政治生活》的知識,你將邀請哪些人參加,并說明其依據和作用。
通過模擬角色的情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有興趣地介入情境,進而積極地思考和分析問題,是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積極主動地探究學習的有效途徑。
3.合作型作業,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國際化、高效率的社會需要合作型人才。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讓學生在合作中提高綜合運用的能力。學生在學習和探究的過程中,往往是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建構對事物的理解。學生對事物的理解各不相同,因而探究活動方式常常也出現個體特性。個體活動方式常常需要與集體活動方式結合,合作探究可以整合學生對問題的不同解釋,既反思自我,也反思他人的觀點和看法,共同建構對問題的深度認識和深層理解。所以,合作型作業既能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又能起到取長補短的效果。我校從高一開始就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利用寒暑假的時間讓學生以4~5人為一組,展開研究性學習,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分工、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務。另外,在周末和假期里我們還布置學生與家長合作作業,這不僅讓學生學會與家長交流,增進親情,也能讓家長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學習,更好地參與到教育中來。
4.實踐性作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政治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時代性,因此老師在布置作業時,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實踐性因素,讓學生在課后親自動手、親自體會;另一方面,教師要找準課本知識與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的結合點,讓學生將課本知識及時運用到實踐中進行嘗試,進而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例如,在學習“影響價格的因素”時,我讓學生收集市場上商家各種各樣的促銷手段,并思考是哪些因素導致商家這樣做?這樣的作業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探究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教無定法,學無定法,政治課教學是涉及面廣,知識蘊含量大的特殊學科。政治作業的設計,應呈現多元、開放的特點,既要符合課程改革的需要,又要與學生的個性發展相吻合。作為一種檢驗教學效果的手段,也應體現三維目標的要求,并且以不同方式與三維目標達成一致。力求通過精心設計新穎靈活的題目,力求題型多樣,難易適度,既注重基礎知識的鞏固,又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曹秀華.基于多元智力理論的分層作業設計[J].教育探索,2006(11).
[2]王策三.教學論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88-89.
[3]楊開城.以學習活動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理論.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4]張豐.國內外教學論研究中對作業問題的重視[J].上海教育科研,2002(5).
作者簡介:王芳,于1982年9月在福建廈門市出生,女性。現供職于福建省廈門第二中學,中學一級教師。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教育教學研究方向。
注:本文系《中學政治個性化作業的設置研究》課題研究階段性結果。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廈門第二中學高中部政治組)
?誗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