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媛
摘 要:談了如何對學生進行語文課外閱讀指導,使學生由“閱讀”轉變為“悅讀”。
關鍵詞:語文;課外閱讀;悅讀
記得在四年前的青年教師演講比賽上,我作了一次演講叫《我理想的語文課堂》,演講中有這樣一句話:“我理想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瑯瑯,我可以和學生一起在書中看云卷云舒,看世事變幻,看人生百態,這便是世間最美的享受?!苯裉煳揖拖腠樦@個話題,繼續談談語文的課外閱讀指導,希望能真正把“閱讀”升華到“悅讀”,我將從三方面來分析。
一、進行初中課外閱讀指導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關于閱讀的詩句千千萬萬,它們無不強調了博覽群書的好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建議: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閱讀材料包括適合學生閱讀的各類圖書和報刊?!笨梢姟靶抡n標”對每個學年段讀書的篇目、數量都有明確而量化的要求,讀書的量很大。
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2012年南京市的中考作文題:《帶一本書去旅行》——暑假,我們可以放下課本,背起行囊,行走四方,過一種別樣的生活——讀自己愛讀的書,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努力實現“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愿望。請以“帶一本書去旅行”為題寫一篇作文。
這個作文題一出便引出無數話題,但如果認真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這個題目其實是對學生課外閱讀的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檢閱,正如我校語文組王躍平主任所說:“這道作文題是一種倡導,是一種呼喚,也是一塊試金石,是一場‘讀書現形記,從你的作文中可以看出你的讀書態度,看出你的讀書經歷,看出你的讀書收獲?!睆倪@個角度來看,當前的語文教學對學生課外閱讀的要求正在不斷
提高。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有效指導,讓學生愛上閱讀。
二、確立初中語文不同階段課外閱讀指導的標準
其實關于課外閱讀,我校語文組的老師們一直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和實踐,成果斐然。對于初中語文的課外閱讀,不同學年段的學生應該有不同的要求,我們語文組在集體研討中對此提出了
明確的目標,如七年級學生的目標是“愛讀”,八年級的目標是“多讀”,九年級的目標是“深讀”。有了目標,教師可以在相應的目標下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有效指導。下面我就如何指導不同學年段學生有效進行課外閱讀談談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三、不同學年段閱讀指導的具體做法
七年級:培養學生興趣,使學生愛讀好書
剛剛進校的初一學生,其中很多孩子的認知還停留在小學階段,我認為此時教師指導的重點應該放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上,讓孩子愛上閱讀,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幾點感受。
(一)在合適的時間選擇適合的書來看
(二)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
身為教師首先要以閱讀為樂,起到榜樣的作用。另外,除了老師的榜樣、家長的參與作用外,班級讀書氛圍的營造也很重要,可以成立讀書俱樂部,由愛讀書的孩子來介紹自己喜歡的書,利用相對集中的時間如自習課或者班會課等。
(三)開展適當的讀書活動,增強閱讀興趣
在這方面語文老師可以充分利用時間,采取多種方式,激發學生興趣。
八年級:形式多樣進行引導,讓學生多讀好書
對于初二年級學生而言,學習任務還不算太重,所以可以在初一讀書興趣養成的基礎上適時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是多讀各類好書,具體做法如下:
1.老師向學生推薦好書。
2.學生向學生推薦好文。老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如每堂課的課前五分鐘請一位同學向全班推薦一篇美文,這樣的形式既不會給學生增加什么負擔,也讓他們的閱讀量積沙成塔,集腋成裘。
九年級:蹲下身子傾聽,共同深讀好書
關于初三學年段的課外閱讀指導,我想結合去年11月份開設的市級公開課《共讀齊賞——<目送>》重點來談談自己的感想。對于這節課,我從開學之初就著手準備,前期準備工作就是師生人手一本《目送》進行自主閱讀,每周的積累就是讀書,寫閱讀感受。學生們從一開始的抱怨到不用布置就很快完成全書的閱讀,而且邊讀邊寫批注,閱讀心理發生了巨變。翻開他們的《目送》,密密麻麻地寫滿了自己的疑惑和感受,確實令人感動。課前我設計了預習學案:
1.在《目送》這本書中,你最喜歡的篇目有哪些?(請寫出前十名,排名分先后)
2.在《目送》這本書里,到底“目送”了什么?
3.當你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是如何開始閱讀的?這樣讀對你有何幫助?(例如:從目錄開始,等等)
4.在《目送》這本書中,你讀到了什么?
5.在《目送》這本書中,你讀懂了什么?
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整理分析上交的學案,制成“《目送》排行榜”:
TOP10
學生愛讀篇目:《母親節》《目送》《寂寞》《山路》《十七歲》《跌倒——寄K》《阿拉伯芥》《幸?!贰豆怖稀贰堆┌椎牟肌?/p>
老師愛讀篇目:《目送》《跌倒——寄K》《兩本存折》《山路》《1964》《幸?!贰豆怖稀贰叮ú唬┫嘈拧贰峨僦贰都拍?/p>
整節課就以“排行榜”貫穿始終,師生交流讀書方法和閱讀感受,并布置下一輪共讀的書籍,受到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環節一,走近《目送》;環節二,分享讀法;環節三,交流感受;環節四,師生互薦;環節五,傳遞感悟;環節六,共讀推薦。接下來我想就其中的環節二、三和五的設計來做一些分析。
環節二,分享讀法。首先在排行榜中找差異,分析原因,由讀書習慣談起,引領學生和老師一起回顧初讀《目送》的讀法。在這一環節師生共同研討出初讀一本書時,可以先看封面、腰封、扉頁、封底的相關介紹,看目錄,看序言,甚至關注書中插圖與文字的關系,讀完后能大致了解整本書的內容,揣摩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還可以通過查閱作者的生平經歷來了解作家的風格,更進一步的做法應該是,了解作者寫這本書時的年齡、寫作之前的人生境遇等等,分析寫作緣起。這一環節回顧初讀方法離我們“深讀”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因此我又設計了環節三,交流感受。
這一環節同樣以排行榜為綱,首先與學生深入研讀了師生都愛讀的篇目《目送》和《幸?!罚唤又治鰩熒判邪竦呐琶樞?,最后還研讀了學生愛讀、老師不太關注的篇目《十七歲》;老師愛讀、學生不愛讀的《1964》。研讀的形式多樣,有學生分組討論、代表發言,還有個人展示閱讀成果、組內教師代表發言。通過這樣幾個層次的閱讀交流,加深對《目送》的理解,效果不錯。交流到此,我又問學生:在《目送》里,作者到底“目送”了什么?
生1:目送親人的遠去。
生2:時間跨度很大,目送過去的時光和歲月。
生3:目送了自己的青澀,總結自己人生的經驗并寫下來。
孩子們說得都很好,龍應臺在《目送》代序中說道:“整本書,也就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一本好書讀完,是否意味著閱讀的結束呢?在這節課上我想告訴學生的答案當然不是這樣,在課上我還引導學生讀出自我的生活,所以設計了環節五,傳遞感悟。我給出了這樣的情境:“你覺得這本書可能會對誰有幫助,你會對他(她)說些什么?下面我挑選了幾位學生的感悟和大家分享:
張×:這本蘊含了生命的思索、人生的參悟和濃濃親情的書對我的父親最有幫助。父親只是周末回家一次,以后因到外地工作可能一年才回家幾次。這本書就可以讓他感受到情的暖意。
許×:應該對我哥哥有幫助。我哥哥在日本留學,常年不主動與父母聯系。這本書飽含三代之情,能讓他有所啟發,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親情雖然隔著深藍大海,也不應變質。
李×:我認為這本書適合所有熱愛思考卻不能被周遭理解的人。因為你將在這本書中尋覓到你的知音。你將會產生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對于世界的使命感將給予目前可能正處于挫敗中的你源源不竭的動力。
這些話語說明好書是一面鏡子,善于思考的學生能從書中讀出生活中的周邊人在書中的映射。
這節師生共讀課其實就是給學生一個展示他們閱讀成果的舞臺,所以我的設計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以教師的講解為主體的閱讀課,而是在“師生共讀”的大前提下,老師和學生以平等的姿態交流各自讀書的感悟和心得,教師更多的是以一個傾聽者的姿態出現,所以整堂課中我用到頻率最高的字眼是“分享”和“交流”,總體課堂氣氛活躍,粗略統計下來整堂課的發言達到40多人次,其中不乏精彩之言,博得聽課老師的陣陣掌聲。
從這節課中我深深感受到真正的課外閱讀指導其實就是教師能夠放低姿態,蹲下身子細心傾聽,與學生共同深讀好書,交流讀法,讀懂作家,讀出書中的真意和深意,讀出自我,對于積累了一定閱讀經驗的初三學生來說,是切實可行且行之有效的。而對于語文老師來說,讀書就是備課,讀一輩子書就是備一輩子課。老師能以讀書為樂,就能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在這堂課上,我與學生共同見證了閱讀的魅力,收獲了閱讀的碩果,當然我們的閱讀之旅不會就此結束,我會繼續把課外閱讀的思考和實踐做下去,根據不同學年段學生的特點進行有效指導,讓閱讀成為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體驗,真正把“閱讀”升華到“悅讀”的境界,這是我的期盼,我想也是每一位語文老師的心聲。
(作者單位 科利華中學)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