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印山
摘 要:小說閱讀,無論是以怎樣的方式設題,解題都離不開對小說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環境以及主題的把握。所以,只要練就了把握小說這四要素的本領,也就拿到了一串打開小說閱讀寶庫的鑰匙,當然,要想快速精準地找到與題目配對的鑰匙,這本領還得從平時練起。
關鍵詞:小說四要素;閱讀;概括;探究;運用
根據高考考綱要求可知,小說是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考查的重點文體,從近幾年福建省語文高考小說考題設題情況分析,無論是五選二的選擇題還是簡答題,考查的內容都離不開小說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環境,外加小說的主題,所以閱讀一篇小說,只要把握了這四要素的相關內容,小說閱讀的能力就會不斷提高;只要弄清了這四要素的設題形式,小說閱讀訓練就有了方向;只要明確了這四要素的相關答題思路,小說閱讀就不會無章可循。那怎樣才能練就把握小說四要素的本領?現把具體做法歸納
如下。
一、通讀全文,落實“四要素”
平時學生閱讀小說往往是無意識的閱讀,看小說就看情節好看不好看,結局怎么樣。這樣的閱讀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但效率不高。從高一開始,老師就應該及時給學生引導,教會學生有意識地閱讀小說。
1.要教學生選擇小說文本
教師要倡導學生有選擇地閱讀小說,看短篇就選擇一些有現實意義的微型小說,或者魯迅、歐亨利、契科夫等人寫的短篇小說;看長篇得首選經典的,特別要強調看高考要考的那些名著,如《三國演義》《紅樓夢》《巴黎圣母院》《復活》等,這樣就可以一舉
兩得。
2.教學生如何看小說,即每看一篇小說都得歸結一下小說的四要素
看短篇的,如看《孔乙己》時要讓學生考慮以下幾個問題:孔乙己是個怎樣的人?孔乙己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小說寫了哪幾件事?小說表現的主題是什么?看長篇的,如看《三國演義》時要讓學生整體閱讀,逐章把握。即先通讀小說,把握大概的情節,再分章閱讀,逐章解讀人物、分析環境、概述情節、探究主旨。剛開始時教師可以利用閱讀課跟學生一起閱讀,一起解決這些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在課外閱讀,可每周布置一些課外閱讀任務,然后再利用閱讀課的時間進行交流。
二、人物解讀,突顯特征
人物解讀主要指的是解讀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格。方法如下:(1)通過主人公的語言、動作、衣著等直接描寫主人公的角度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如,孔乙己的“竊書不算偷”的語言就體現了孔乙己迂腐可笑的性格特征。(2)從發生在主人公身上的故事情節來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如,孔乙己把難得的茴香豆分給小孩吃,又可見其善良的一面。(3)在對比襯托中突顯人物的性格,如曹操的兇殘與劉備的仁慈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對比當中,人物的性格越發鮮明。
三、情節概述,分清主次
概述情節不僅是高考考查的內容,也是訓練學生概括能力的重要方式。如果一篇小說只有一個故事,那概括就簡單了,只要找出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起因、經過、結果等要素,把它們連綴起來,就是故事的情節。如果是長篇的,如《三國演義》就要分章概括,列出情節,連綴成一個完整的情節鏈。也可根據不同的人物分別概括,如,可根據時間的先后,把發生在諸葛亮身上的情節一一概括,連成諸葛亮鏈;再把有關張飛的情節分別概括,連成張飛鏈,以此類推,小說的情節也就一目了然了。
四、環境分析,明確作用
環境是人物活動的背景,也是故事發生的背景。無論是自然環境描寫還是社會環境的暗示,都有它的作用。但在閱讀過程中分析環境的作用,不必像做小說閱讀題那樣那么深入地分析,只要能找出環境描寫的段落或句子,能從一個方面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也就夠了。比如魯迅《故鄉》中開頭部分的環境描寫,既是自然環境的描寫,也暗示了社會背景,在如此蕭條的環境下,閏土和楊二嫂的變化也就成了必然。只要了解到這一點,再經過小說閱讀的專題訓練,此處環境描寫的作用就顯而易見了:渲染了氛圍,為下文埋下伏筆,暗示了小說的主旨等。如果在閱讀的過程過分注重這方面的規范訓練,那會降低了學生閱讀小說的興趣。
五、主題探究,挖掘內涵
任何一篇小說,無論是人物的塑造、環境的描寫,還是情節的設置都是緊緊圍繞主題展開的,所以在閱讀的環節中,就要培養學生挖掘主題的習慣。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1)小說刻畫的主人公具有怎樣的典型性?你對主人公有怎樣的看法?(2)環境描寫是否暗示了某一主題?(3)從小說的情節中你發現了哪些問題?只要設題是開放性的,只要學生有一點感悟也就達到了閱讀的目的。
六、分類設題,反復訓練
經過半學期的小說閱讀指導,接下來就是做適當的專題訓練。
專題訓練重在質量而不是數量,這就要求教師既要選擇典型的文章,即不同風格的小說,又要分類設題,還要選擇不同的設題方式。分類訓練可以從學生最喜歡的情節開始。要充分利用學生閱讀過的資源,有效運用學生閱讀時做的筆記,這樣既提高了效率,又讓學生充分體驗了做筆記的成就感。以開放式的、探究式的方式進行,切忌教師包辦,要在探討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總結答題的思路和技巧。
1.概括情節
(1)從半年以來閱讀過的小說中選擇不同類型的文章作為文本,分別設置問題,訓練概括情節的能力。
(2)選擇新的小說,即學生沒有接觸過的小說作為文本,設置問題,訓練概括情節的能力。
(3)在概括情節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某段在文中的作用。
(4)歸結答題技巧。
2.人物解讀
(1)讓學生在以上的小說中,選擇較喜歡的人物分組分析。
(2)教師給不同組以不同的提問方式,小組代表分別發言,教師引導學生規范答題。
(3)師生共同歸結答題技巧。
(4)教師提供新的小說閱讀文本,訓練學生的運用能力。
3.環境分析
(1)選擇課內小說,分析小說中相關環境描寫的作用。
(2)以課外閱讀過的小說為文本,分組探究其環境描寫的
作用。
(3)教師以不同方式設題,小組代表發言。
(4)師生共同歸結答題技巧。
4.探究主題
(1)讓學生在閱讀過的小說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分組探究。
(2)教師設題,學生代表發言。
(3)師生共同探討,明確答案。
(4)教師提供新的小說閱讀文本,師生共同研讀。
(5)學生發言,教師引導,師生共同歸結答題技巧。
5.綜合訓練
(1)提供經典的短篇小說作為閱讀文本,分別從四要素的角度設題,訓練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要求答題規范。
(2)提供有代表性的最新的短篇小說作為閱讀文本,進一步訓練學生閱讀小說的能力。要求答題規范。
以上內容的訓練要分階段,合理有序地進行,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時間,有效選擇閱讀文本。如果從高一時就開始訓練學生把握小說四要素的能力,并循序漸進地訓練學生的解題技巧,那無論高考考查的題型怎樣,學生解答小說閱讀題的能力都不用質疑。
(作者單位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學)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