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龍
摘 要:德育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日益關注的話題。中學生因處于人格塑造期,教師有責任將德育滲透在教育和管理中,搞好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工作。
關鍵詞:德育;思想;學生
一、凈思聚德育學生
德高為師、學高為范是對教師職業道德的詮釋,德育課教師應以高尚的品質給學生巨大的感化。中學生正處于思想逐步成型的基礎教育時期,在這個時期,他們心理多變、情緒不穩、思想活躍,既容易接受良好思想道德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丑惡現象的侵蝕和危害。因此,要采取多種多樣、易于為學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方法,把傳授知識同陶冶情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把個人成才同國家前途、社會需要結合起來,把思想道德教育同歷史教育和形勢教育結合起來,使學生身受感動,在家庭、學校、社會的良好教育環境中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
二、用心關愛學生
教育是人和人心靈中最微妙的相互接觸,將心比心在很多時候都是愛的催化劑,都是愛的發源地。用愛心溫暖學生,用真心去引導學生自覺地學習。在學生眼中,應是進取精神的化身,教師在教育學生時,要表現出師長的愛撫和關切,目光要充滿熱情和希望,面孔要慈祥,態度要誠a懇,表情要溫和,情緒要穩定,給學生一種和藹可親的感覺,從心眼里喜歡老師,樂意接受老師的教化。重視學生的每一步發展,時刻關注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
三、用誠相待學生
教師的人格對學生有著最具體、最直接、最深刻的影響。陶行知說:“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叫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美好人生是由無數個感人的細節構成的。作為老師,應該善于捕捉學生細微的情感表現,對學生的成長更有效的往往是感性的呵護,而不是理性的說教。對待學生要多溝通少挑刺,通過談心了解學生的愛好和苦樂憂愁,同時拉近師生感情,可以體驗到師生彼此坦誠相待的愉悅。教師的愛就像火種,它能點燃學生的愛,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
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開拓創新思維
每學期都應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形式有:走進福利院,慰問孤寡老人;走進蔬菜大棚,接受勞動教育;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祭掃烈士陵園,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義務植樹活動,體驗勞動熱情。這些活動能拓展德育空間,深化德育的內涵,增強班級凝聚力。將學校與家庭、社會緊密地聯系起來,充分發揮德育網絡的教育功能。
(作者單位 河北省康保縣第一中學)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