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娜
摘 要:綜述了國外嬰幼兒課程研究情況,內容涉及課程理論進展、課程標準、課程方案等方面。據此提出本土0~3歲嬰幼兒課程研究的設想。
關鍵詞:嬰幼兒;課程研究;嬰幼兒教育
世界學前教育組織對課程現狀進行了調查,并倡導國與國之間關于0~3歲教育的交流合作研究,提高教保水平。世界學前教育組織“0~3歲兒童優質教育”項目調查結果指出,有近50%的國家有針對0~3歲兒童的國家項目或課程,其中大多為歐洲國家,也有一些拉美國家。
《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年)》提出,要發展0~3歲兒童早期教育,國家、地方層級要不斷針對0~3歲嬰幼兒教育進行科研立項,在此大背景下國外嬰幼兒課程研究受到關注。過去,0~3歲嬰幼兒教育更多的是家庭責任,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結構的改變,女性就業的增加,育兒越來越傾向于國家和家庭共同承擔,為提高嬰幼兒教育質量,課程是不可繞過的一環。
本研究通過外文文獻以及CNKI中我國關于國外嬰幼兒課程的研究及部分國外早教機構的課程,系統梳理國外0~3歲早期教育課程的研究現狀。
一、國外嬰幼兒課程研究述評
1.課程理論研究
文獻分析發現,嬰幼兒教育課程的理論基礎涉及兒童心理發展、腦科學、學習理論等,在為幼兒設計的課程時也要較多考慮到家庭、文化、幼兒個性的需求,與教育評價緊密結合。
《教育和照料年幼的孩子:嬰幼兒課程》一書中,該課程的理論基礎包括有兒童發展的理論和腦科學,相關的個案研究描述了嬰幼兒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應該受到尊重和照料。該課程鼓勵照料者去設計回應性(應答性)的課程與環境,以便達到體貼的、個性化的教育目標。書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學習經驗的必要要素及給予嬰幼兒健康成長的環境要素。第二部分提供了20個0~3歲嬰幼兒的案例研究,鼓勵讀者在設計嬰幼兒課程和環境時怎樣考慮個性化的因素。課程依據三個方面制訂:知識的建構、社會關系建構、在玩中發展。第三部分將嬰幼兒放在生活中的社會、文化、家庭背景下的考察以及這些因素怎樣作用于嬰幼兒的發展,此外還包括了嬰幼兒課程和環境的評價。書中的每一部分結尾都包含討論的問題。附加部分內容包括附加資源、課程標準、嬰幼兒機構項目計劃。
全美幼教協會的文章《嬰幼兒的獨特性要求一種回應性的照料和關愛》將嬰幼兒教育與課程相聯系論述,指出生命早年大腦的迅速發展并不意味著這是嬰幼兒生活中最重要的時期,生命的每一時期都是重要的。對嬰幼兒發展的最適宜關注有助于他們變得有潛力,但不是一種接種疫苗能夠抵制后來時期的消極經驗。幼年無疑是重要的,這是一段獨特的時期,要求成年人應給予獨特的照顧。作者建議學校有準備地照料嬰幼兒,應體現在課程內容的選擇、周圍環境和學習的關系、教師與嬰幼兒的關系上。愛、關心是學習的一種重要的基礎,但不是全部。簡言之,在美國對嬰幼兒的關心,實踐中反映在課程上是兩個極端的畫
面,一是傾向于建議對十分年幼的孩子僅僅需要安全、溫暖的環境以及愛和關心,對具體學習領域的注意是不適當的;另一傾向是對于成長和發展的他們必須受到刺激,然后才是智力的成長。事實上,這兩者都未看到嬰幼兒的需要,作者認為,嬰幼兒課程應創設計安全及有趣的學習場所,選擇合適的材料,以滿足嬰幼兒的需要和興趣;在小組中組織學習和照顧他們;制定管理政策,盡量在照顧中發展他們的安全意識,及與照顧者的連續性;尋找如何優化計劃與他們家庭間聯系的方式,使照料者在嬰幼兒感興趣的認知、社交和情感方面培養嬰幼兒。嬰幼兒是我們提供服務的主要對象,如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將能培養動機強、有能力、能干、情緒健康和好奇的孩子。此外,還有相關文章從文化等角度進行論述如何照顧嬰幼兒。
《為嬰兒、學步兒設計的創意型課程》一書從理論研究、嬰幼兒反應性的環境、嬰幼兒學習什么、保育和教育、父母和家庭、常規性工作和經驗等方面來論述嬰幼兒課程。理論和實驗研究是基石,剩余方面構成一個五菱形的模型為本書的主要構架。此課程設計考慮到了嬰幼兒學習的特點,用一種整合的方式來設計嬰幼兒的課程,實現嬰幼兒教育。另外,此課程也為創設一個應答性的環境提供了可操作性建議;將課程與評價相結合;具體描述了語言、文學、數學和科學,及為特殊兒童的教育提供指導。此課程設計的理論依據主要有腦科學、心理學中馬斯洛、埃里克森、皮亞杰等的理論。
《美麗開端:嬰兒和學步兒的發展適宜性課程》,此課程設計將出生到3歲這段時間分成六個階段,并且提供給父母和專業人員350個建立在兒童自然成熟和興趣之上的活動。這些活動幫助幼兒表達交流、動機和智力技巧同時發展個性。書中的量表包括目標,與前書相比此課程設計特點在于實用性。
2.課程標準制定
美國幼教協會學前教育機構標準與質量認定委員會在2003年7月向協會提交了明確的0~6歲兒童教育機構的一般性標準,并根據每一條標準制定了質量認定的執行標準。美國學前教育機構質量標準中有關ITP階段課程標準,從課程的一般要求到適合各個年齡階段(0~1歲、1~2歲、3~5歲、6歲)的具體標準,從課程目標、材料、環境創設等方面進行了規定,促進以下各領域的學習與發展:藝術、認知、情感、語言、身體與社會性的發展。
芬蘭、挪威及瑞典的幼教課程規范了所有學齡前教育,包括嬰幼兒課程。芬蘭、挪威的課程同時包含價值教育;瑞典強調市民責任和民主精神。
3.課程方案設計
國外嬰幼兒課程研究在逐步深入,由單一理念為基礎轉向綜合的課程設計。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FPG兒童發展研究中心設計的0~3歲幼兒學習活動指導手冊提供了完整的保教指南、聽說活動、身體發展活動、創造性活動和從周圍世界學習活動這五部分,共有1100多個早教活動方案,具有操作實用性。英國兩大課程模式,一是麥克米倫姐妹保育學校課程,以歐文、馬克思、裴斯泰洛齊、福祿貝爾、蒙臺梭利等理論為基礎,保育是課程計劃的中心;重視環境對幼兒的影響;注重活動和教具的多樣性;重視游戲的作用。二是學前游戲小組協會的課程(PPA)、玩具館,以福祿貝爾的理論為基礎,課程內容注重滿足幼兒個體、生活和情感發展的需求;注重語言與閱讀能力的發展;加深對世界的認識與理解;認識和鍛煉自己的身體。瑞典無統一的課程模式,以盧梭、皮亞杰、福利貝爾等理論為基礎,強調嬰兒生來具有學習的權利。丹麥無統一的課程模式,課程理論基礎重視自身文化價值觀影響,重視身體及情緒上的照顧,以培養自信;社交技巧及幼兒發展;了解丹麥文化及其他存在于丹麥的文化,體驗大自然環境;游戲和觀察是主要方法之一。
二、進一步研究設想
嬰幼兒教養工作是一項關乎國家、地方、家庭的系統工作,國家有政策、地方有計劃、家庭有參與才能實現0~3歲科學育兒目標,而課程作為有效的媒介加強其理論建設與研究迫在眉睫。
1.大力開展理論研究
應加強對國外嬰幼兒課程的系統、整體研究,可從課程的理論基礎、課程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角度進行系統介紹,能夠“善射者師弓不師羿;善舟者師舟不師奡”。
2.實地開展調查研究
依托社區開展調查,以期了解0~3歲嬰幼兒的公共教育需求、現狀等。
3.拓寬思路開展借鑒研究
課程管理是一個層面是政府職能部門的課程管理(在弱化);另一層面是幼兒(早教)教育機構自身的課程管理。近年來我國政府在管理上權限下放,幼教機構自身難以執行與監督兩重職能,因此嬰幼兒課程如何良性發展,減少在各機構在課程執行過程中偏差應該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美國幼兒教育協會通過制定相應的課程標準來實現課程的監督值得我們思考。
參考文獻:
王磊.南京市0~3歲嬰幼兒教養機構運營模式研究:基于四個機構的考察[D].南京師范大學,2008.
(作者單位 寧波教育學院)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