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種理念給我們的數學課指出了方向,也為我們的教師備課理清了思路。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精心的設計。老師的備課不僅要備“教師的教法”,而且要備“學生的學法”;不僅要組織好學生的學習活動,而且要考慮到怎樣去指導學生;不僅要有調控課堂的能力,而且要不斷地進行教學反思。只有這樣,才能精心設計好每節課,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礎。小學是初步了解相關知識和打基礎的時期,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體現和落實好這一理念,增強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對于培養和打好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156-01
《數學課標》指出的一個基本理念: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要想使學生達到這個目的就應當遵循兒童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新課標理念來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
小學是初步了解相關知識和打基礎的時期,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體現和落實好這一理念,增強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對于培養和打好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根據《數學課標》的要求,結合自己多年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踐,我有幾點體會: 1.掌握并要牢記各年級以及各階段課程的目標體系
明確的目標才能激發出強大的動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也是一樣,明確的目標才能激發出學生學習的動力,有了增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標,也就有了增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動力,這是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才不會出現數學課堂教學的 “心中無數”、工作上“出力不出心”,工作態度上“應付差事”以及“一團亂麻”、“費力不討好”的現象。這樣從整體上把握整個教學目標,就容易協調、加強、局部環節中出現的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根據學生的生理特點和成長規律明確好適合的教學方式
《數學課標》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的理解。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這就明確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教學實踐中,要考慮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這一特點,也就是有較強的基礎性、邏輯性、抽象性、工具性的特點,要反復強化和訓練才能事半功倍。同時要注重小學生的另一特點:大都是從感性的角度來認識世界和事物,具有多動性和興趣持續時間較短,興趣轉移較快的心理規律和成長規律。學習有不可替代性,只有從他們已經感知了的事物和知識進行引導才會進一步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嚴格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進行教學
“循序漸進”的規律,我認為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生的成長規律,這個時期是成長和大腦逐漸發育的時期,就是說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量”上要適當,一步一步的逐漸增加,否則出現“因咽廢食”,“消化不良”的現象,從而影響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二是把握學習數學知識的規律。在教學中,要認真把握好 “了解”、“理解”、“應用”這三個層次。不能隨意將“了解”的層次提高到“理解”的層次,把“理解”的層次提高到“應用”的層次,不然的話,學生初次接觸就會感到數學抽象難懂,高深莫測,從而導致他們喪失信心,從而影響數學教學課堂有效性的提高。
4.利用生活中的原形進行教學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也只有讓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小學教學的學習內容大部分都能從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學這些內容時,如果能充分利用這些原型,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喜歡學習數學。如我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先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小紙箱,講清“表面積”的含義后,就讓學生自己測量,計算所準備小紙箱的表面積,交流計算方法后,又領著學生去測量,計算學校的一個空水池的表面積,通過實際操作,學生很快就掌握了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方法,整節課學生都興趣高漲,下課鈴響了都沒聽到。而在教學四年級數學中的“位置與方向”時,我先讓學生確定出教學樓、門衛、操場、辦公樓、教師宿舍各自的方向,再讓學生分析它們分別在哪個場所的哪個方向,在圖上應該怎樣畫等,本來這部分內容是一個學習的難點,但學生卻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中很快就掌握了。這些教學實踐使我深深地體會到:數學一旦“回到”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會張開飛翔的翅膀,躍入學生渴求知識的腦海中。
綜上所述。這幾個方面是密切聯系的,相互作用和影響的。經我多年來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證明,把握好以上幾個方面的協調和綜合運用,加上其它的相適應的教學手段和方式配合,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而且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教學質量會得到較大的提高。
作者簡介:
張秀清(1974-),女,內蒙古豐鎮人,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