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然
【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步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熱點。然而,至今學術界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界定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為更好地發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必須從基礎問題出發,因此,厘清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探析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網絡在我國運用的普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我們來說已不再陌生。早在21世紀初,我國學者便開始關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這一領域。對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主要從最初的工具說發展到價值說、擴展說。然而時至今日,學術界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還沒有達成一致的觀點。為了更好地發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我們首先面臨的基礎問題就是如何界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1、思想政治教育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因此深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是探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早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就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上了日程。因此,學術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有了較為統一的觀點。概括地說,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1]
2、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科學界定
早在1999年6月張在松就在《發揮校園網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一文提出了“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他認為“網絡思想政治工作,通俗地說,就是利用校園網絡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工作。”[2]隨后,劉梅發展性地提出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這也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概念在學術界的首次現身,她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據傳播學和思想宣傳的理論,利用計算機網絡所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3]這就是第一種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代表觀點,即“工具說”。除此之外,著名學者曾令輝也較為認同該觀點,在此基礎上,他指出“所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一定階級、政黨、社會團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通過現代傳媒計算機網絡對其受眾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4]該觀點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視為一種載體和手段,實則他割裂了網絡和人的關系,忽略了網絡帶來的正負面影響。
第二種,“價值說”,即從對人的存在和網絡的本質的視角,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進行界定。韋吉鋒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抓住網絡的本質,針對網絡對社會和人們的影響,利用網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網民施加的關于思想觀念、政治意識、道德規范和信息素養等教育方面的影響,使他們能夠形成符合一定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信息素養的網上網下雙向互動的虛擬實踐活動。”[5]該觀點試圖突破“工具說”但它并沒有完全脫離網絡的工具性,忽略了網絡的主體性的存在。
第三種代表觀點為擴展說。學者馮長春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和創新的一種新趨勢。”“從廣義上講,我們提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指網上思想政治教育,還指網下針對網絡影響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它不僅指網絡的思想政治教育,還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化。”[6]該觀點較為全面的概括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從網上到網下,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某個環境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趨勢。
筆者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非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趨勢,如若僅僅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趨勢,則混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化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這是因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化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一回事。
綜上所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依托網絡及計算機技術,教育者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通過網上的實踐活動對受教育者施加的有目的,有計劃的影響,該影響是由網上與網下共同產生交互作用,其最終目的依然是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一定社會階級的思想品德。
參考文獻:
[1]張耀山,徐志遠.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5~8.
[2]張建松.發揮校園網絡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J].空軍政治學院學報,1999,(6).
[3]劉梅.論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方式[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0,(2).
[4]韋吉鋒.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科學審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3(2).
[5]馮春芳,成長春.理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涵義的新視角[J].江淮論壇,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