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清
【摘要】傳統的的文言文教學壓抑了學生的個性,民族的思想文化被逐漸肢解,空洞的抽象教學脫離了主體的生活,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了畏難情緒和厭惡感。探尋有效的文言文教學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一項緊迫任務。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主體;民族化;生活化
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各學科改革之中,最受爭議的莫過于語文教學,而語文教學中改革起來困難大,進展小,變化緩的是文言文教學。提到它,其現狀令廣大師生堪憂,存在的弊端已日益明顯。
一、文言文教學的弊端
1、忽視個性差異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同整個語文教學一樣,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講、灌充斥課堂。課堂惟聽見教師逐字逐句進行“精確”的分析,學生做筆記的沙沙聲,學生則成了被動吸收知識的容器。教師講的文言知識多而全面,拼命的想讓學生都知道,卻不太關心學生是否愿意學,是否學得輕松愉快。主體精神失落的文言教學抹殺了學生個體的特殊性和創造性。這種無個性,無情感的教學,學生學得吃力,教師講得辛苦。
2、消解民族文化
葉圣陶說:“我們應認真對待文言文教學,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卻在里面。”文言文教學傳承著民族的文化遺產。而現在,文言文教學大都停留在對艱深字句的理解,文章的機械背誦上,甚至有學生把它當作是快餐文學。教學忽視了對古人良好的個性品質、理想人格和文化視野的學習吸收。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己任的古文教學,學生卻難以體會傳統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生命意識、家國意識,其傳統文化素養和文化品質并未得到真正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一步步降低。
3、隔絕現實生活
可以這么說,古文是通過字詞句等語言材料以及語言規則展現過去時空的一套話語符號體系。受應試的壓力,教學變得急功近利,教師上課局限于教材,立足于課內,學習變成了對符號的抽象記憶和理解。煩瑣的講解使有血有肉的作品變得支離破碎,里面蘊涵的鮮活生命和豐富哲理卻怎么也找不到了。空洞的教學內容肢解著學生的個性與情感。
在這些弊端下面,許多學生對文言文學習有很大程度的畏難情緒和厭惡感。教師的辛勤耕耘和艱辛的付出換回的是學生對古文的冷漠。探尋有效的文言文教學,迫在眉睫。
二、文言文有效教學的提出
有效教學是指對教學主體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而進行信息交流和情感的互動,是協調發揮能力與水平的程度的反映,是對學生在課堂內受到有效教育以及發展程度的提示。一言以蔽之,文言文的有效教學是指為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能力,塑造民族心理,促進個性發展的對話的教學活動過程。
(一)實現文言文教學主體的回歸
王尚文在《新語文讀本序》里道:“在我們看來,語文不只是交際與思維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間、生存條件與生存方式。語文活動就是人的一種生命活動。”同樣,文言文教學是一種生命活動,傳遞的是生命的氣息,發展的是學生的個性。那種無視個性差異,教學主體失落的教學將不利于人個性的培養,創造性的發揮。尼克松在《領袖們》中談到:“中國的教育制度可以為群眾提供良好的教育,卻失去了中國的達爾文和愛因斯坦。”
1、確立民主、平等的伙伴關系
長期以來,師道尊嚴觀念普遍存在,教師在不自覺的行動中利用角色優勢壓迫學生,學生僅是一個知識的接受者和復制者。確立民主、平等的伙伴關系將有利于學生主體的解放,共同建構起充滿活力,洋溢靈性,情感滌蕩的課堂。多給予學生提問題的機會,多傾聽他們的認識,努力拓展學生個性發展的空間。掙脫無形枷鎖的學生會釋放久違的熱情,從容提出個性見解,投入自由、熱烈的討論,心與心的對話,思想間的碰撞,解讀著千古文章下的人生世界。在文章里,在課堂上,每個人都被作者、詩人的人生體驗感動著,自己努力詮釋生命、自然、社會的真諦,獲得了一次次人文品質的提升。
2 加強學生自學能力
葉圣陶提出的“教是為了不教”,給我們教育留下了許多啟示。教育的效果最終要落實到受教育者身上,是以受教育者的發展變化為轉移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在加強學生文言知識積累的同時,要讓他們明白功夫在課外,大量的課外閱讀是必要的。平時的教學里,教師應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訓練,注重學習策略的培養,增強教學的有效性。這里,誦讀便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通過誦讀,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文言文的語感,整體把握全文,加深理解,體悟心靈,陶冶思想情操。
3 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很大程度上,學生對文言文的畏難情緒和恐懼心理是由于經歷太多失敗而不夠自信造成的。在學習文言文的道路上,教師多給予他們寬容,鼓勵,幫助他們找回信心,增強自我效能感,這無疑對文言文教學有益的。馬斯洛說過,當在心靈安全自由時人最富有創造力。在一個充滿寬容、鼓勵的環境中,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了興趣,就會努力去感受凝練典雅、簡潔雋永的語言藝術,用心靈開展與文本、作者間的對話,體驗文字后面的深深意蘊。“對話中隱含的控制是對話雙方對世界的控制,對話是為了人類的解放而征服世界。”[1]從這個意義說,只有把教育看作是對話的時候,主體的價值才得以彰顯[2]。
(二)實現文言文教學的民族化
文化是指一個民族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3]。文化的喪失,一個民族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而語文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中有一個重要因子——文言作品,它是古代傳統文化的結晶,記錄了一個民族生命的發展歷程,熔鑄了整個民族的守望、歡樂、痛苦、求索、記憶,反映著這個民族獨特思維方式。于漪說:“漢語文負載著幾千年的中華民族文化,是文化的地質層,滲進了民族的個性,民族的睿智,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極其輝煌的人文精神。”入選教材的文言文作品大都文質兼美,積淀厚重的傳統文化,蘊涵深邃的古人思想。文言文是民族的。
文言文教學重在塑造學生的民族文化心理,培養有中國心的人。教師要善于通過教學讓學生體悟民族個性,民族氣質,民族情感,民族意志,增強學生民族認同感。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忽略這一點是可怕的。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中借助文言作品努力為學生呈現古人的生存世界,啟發學生領悟先人對自然、宇宙、生命深沉思索和叩問,感受知識分子那獨立特行人生風范,在學習中形成民族文化的無意識。講授《陋室銘》,體味中國文人精神的棲息地——一丈方陋室;用詩人理想、痛苦、熱情和生命書寫的《離騷》,更是士人獨立不遷,獻身理想的高尚人格和愛國情懷的縮影。那種單純對字詞句的理解落實而不去挖掘蘊涵作品中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教學,實在是本末倒置。如朱自清所言:“經典訓練的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
探尋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業已成了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讓學生成了教學活動的主體,實現教學的民族化,生活化,挖掘文言作品的文化內涵,引導學生對生活的體驗,這樣才能夠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學水平,復興中華民族。
參考文獻:
[1]弗來雷著、顧建榮譯,被壓迫者教育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7
[2]鐘啟泉,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4
[3]黃濟,教育哲學通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