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胡貴勇 汪先平
【摘要】本文根據貴州省遵義師范學院南白分院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實踐經驗:以《學前兒童音樂教學法》為課程改革突破口,結合先進幼教理論與優秀音樂教育思想——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擬探索一條學前教育音樂課程改革之路。
【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 課程改革 奧爾夫音樂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章為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資助項目《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解讀及其貴州本土化實踐研究》編號(106)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197-02
2006年11月16日國家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強調“工學結合”,并以此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在深入學習并結合自身學院的特點,經過反復論證,遵義師范學院南白分院(以下簡稱南白分院)從2010年起開始實行“2+1”教學改革(即3年制高職高專學生的在校系統學習時間為2年,參加頂崗實習和就業創業嘗試時間為1年)。由于學生在校系統學習時間由原來的三年,縮短為兩年,在其后一年的頂崗實習中,要求學生在沒有“指導老師”隨時指導的情況下“實習”,并且這種實習需要學生一進學校就能把教學“崗位”頂起來,獨立從事教學、班級管理,組織學生活動。因此學生必須熟悉學校教學各個環節及其管理。這一切,都意味著我們的學生在出校門之前必須要具備這些方面的能力,否則,將很難繼續其“頂崗”的任務。學前教育專業是南白分院學生主要組成部分,而音樂教育又是其課程中主要部分,因此學前教育音樂課程改革就成為整個學院課程改革的的要點。為此我們認真總結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中的突出問題,配合學院整體工作布局,對此進行了初步的嘗試探索。
一、確立改革指導思想,積極調整課程內容,構建重點課程。
根據南白分院“2+1”教學改革確定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積極進取,技能嫻熟,身心健康,誠實守信,吃苦耐勞,敬業感恩的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的高質量??茖嵱眯腿瞬??!蔽覀円魳废捣e極調整??茖哟蔚膶W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培養目標,以培養“能從事幼兒園教育教學管理和幼兒音樂教學工作,具備指導群眾文化藝術活動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即培養“理論+ 專業技能+ 文藝特長”的實用型復合師資為目標。這就要求音樂課程必須以培養學生能力為核心,唯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的高質量??茖嵱眯腿瞬?。
從以上圖表可以看出,課程設置較為簡單,并且課時量較小。怎樣在最少時間內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使學生學有所用。這必須要求打破以往課程之間的界限,確定一個目標,一個方向,而這必須要求有一門課程可以使各科課程能夠綜合調和。在所有音樂相關課程中,《幼兒音樂教育》(以下簡稱幼音教)雖然所占課時量較小,但是在整個音樂課程中卻是核心課程。不管開設任何一種音樂相關課程,培養的任何技能,都是為最后能在學前兒童音樂教學中得以綜合運用?!队滓艚獭沸枰渌魳废嚓P課程知識與技能的支持,沒有這些支持《幼音教》將成為空殼,而沒有《幼音教》的綜合,各門課程就得不到檢驗,并像一盤散沙,沒有凝聚,難以形成合力?!队滓艚獭肪拖褚粔K試金石,檢驗其他各課所學,又像一個萬能膠,把各門學科緊密聯系在一起。在認真分析,全部工作反復討論后,我們決定以《幼音教》為重點科目,做實踐試行。
二、認真研究幼兒園藝術領域課程,以一種優秀教學法為主,進行深度研究,指導全學科課程。
要增強學前教育專業的所學內容實用性,我們就必須了解幼兒園藝術領域課程的真實情況,為此做了深入的調查。根據對多所城市的幼兒園反饋情況及幼教發展前沿信息,我們選擇了“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作為本次課改的主要研究對象,進行深度學習及應用。
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的創建者卡爾·奧爾夫(1895-1982) 是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由他創立的奧爾夫教學法是當代世界著名的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其最核心理論就為“原本性”。在上個世紀80年代由我國音樂教育家廖乃雄先生引進國內后,其以“最自然的方式,使兒童進入音樂世界的一切領域并從中獲得最完整、最全面的音樂體驗”,迅速的引起了廣大音樂教師的關注。尤其在幼教領域,可以說是一片燎原之勢。其教學思想中非常強調音樂不是單純的音樂(音響),而是和動作,舞蹈,音樂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是一種人們必須自己參與的音樂,即人們不是作為聽眾,而是作為演奏者參與其間;音樂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機體的、能為每個人學會和體驗的。因此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是世界上公認的“最適合開端的音樂教育手段之一”。
在具體課程中,我們以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體系為主,就它的教育思想原理、具體操作形式,結合幼兒音樂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及各種音樂活動形式,展開詳細介紹。這樣就使學生較為全貌的學習、掌握到具體的幼兒音樂教學法,而不只是泛泛其談。在進行這次音樂教學改革之前,筆者曾經在學前專業的幼兒音樂教法課中,也曾介紹了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具體操作等,但是,在之后的試講活動和頂崗實習中,出現了一個問題,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只是僵硬的照搬曾經示范的一些例子,講課的思路、方式還是傳統的上課模式。甚至于,有些學生只記得上課挺有意思,卻忘了教師具體怎么操作的,對于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真正的“精髓”可以說并未領略。細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學生在長達十幾年的學習生涯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根深蒂固的植根于學生的思維模式中,僅僅依靠一周一節的音樂教法課,來轉變觀念,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必須要有其他的課程共同進行,更加深入,細致、系統的全方位的對學生施以影響?;谝陨显颍覀兺瑫r將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引進學前教育聲樂、幼兒歌曲鑒賞、視唱樂理、鋼琴、舞蹈等其他課程。以奧爾夫教學思想為指導,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使學生更加深入完整、系統的理解掌握該教育思想,更重要的是學生自身的音樂素質也得到了極大地提高。
在課程改革中不僅打破在音樂相關課程,以一種精神為統領,做到相互融合,還要在《幼音教》的實際操作中加入了相當多的幼兒心理學方面的內容。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的獨到之處就是在于其所追求的并不是音樂本身,它從不把音樂作為一門專業,而是借音樂去尋找人類已經遺失或將要喪失的本質的,心靈中最可貴的東西。因為不管哪種教學,所面對的都是鮮活具體的人,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考慮到施教對象的心理特征。這樣一來,學生更加明白教師所設計演示的音樂活動的意圖,同時對將來從事的工作認識也更深刻了。
三、“教、學、做” 合一
以往《幼音教》課程都是按照“幼兒音樂教理論基礎知識——各種音樂形式的教法——學生實踐”這樣排列順序,教師也按照這樣的順序講。這樣做就會使教學內容始終擺脫不了以“學科知識為中心”。教師的講授,學生的學習都是以“書本”為主,這必然導致理論與實踐的脫節,難以實現我們的培養目標。陶行知先生在其教育理論中提到“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師在做上教,學生在做上學”。教師在做的過程中教,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學,其中“做”為中心,變書本知識為“應用知識”,這從根本上克服了教與學、學與用分離的弊端。
因此,從第一節課開始,我們就直接進入模擬情境,展示幼兒園教師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師與學生也就有了多種身份:教師——即是幼兒音樂教法課老師,又是幼兒園教師;學生既是大專院校學生,又是幼兒,有時又轉變為幼兒園教師。教師在模擬幼兒園教學中的做中教,學生在模擬幼兒身份的做中學。教師把知識應用在做中,使原本干澀的、抽象的理論變得生動活潑,學生在游戲似的做中,了解到理論的真諦。18節課不再是被動生硬的分割,理論、應用、實踐在每一節課都有體驗。理論在每一次的實踐中生動地應用中消化,消化了的理論的實踐,使得每一次都更明白其“所以然”。
同時,由于在校時間縮短,我們必須教給學生最實用、最有效的技能。因此,我們也可以根據《幼音教》上能用得上的技能就教,用得少就教得少,或者不教。這樣其他相關學科,也可以根據在《幼音教》上反饋的信息,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例如:聲樂、琴法和兒童舞蹈課就根據《幼音教》需要的幼兒園教師基本技能,重新調整了授課內容。由原來的一直沿用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學內容,改為更為適用的兒歌、幼兒歌曲伴奏、兒童舞蹈創編等內容。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內容更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不再是依附于音樂教育專業的“附屬品”。
四、構建新型考核評價體系, 加大藝術實踐教學及學生能力成績比重
在新的考核評價中,加大了能力分值的所占比例,把平時的考勤成績縮小為5%,增加表演故事、兒童律動、兒歌彈唱等能力考核內容,并且通過調整內容,變平時成績所考核的內容方為期末考核內容的準備。例如,平時考核的“表演故事”一項。在期末考核中的說課、講課時,用的語言往往成人化,給人感覺不親切,不生動,缺少兒童特點。為改變這一狀況,在課中,有意加上兒童故事表演這一內容的考核,加強學生在這一方面的訓練。學生通過認真揣摩故事中各種人物、動物形象的特點,用兒童化的語言和動作表演出來,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表現力、親和力等,克服了語言過于“成人化”的缺點。
教學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種新型的教育管理、教育觀念,還需要我們繼續堅持貫徹下去,傳統教育觀念的徹底轉變還需時間。但是我們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通過三年的課程改革實踐,學生對幼兒園藝術領域課程的重視得到極大提高。在情景“教、學、做”中,學生自身的音樂能力,如:節奏感、表現力、視唱水平等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們的就業信心也隨之提高,并更加深刻的認識到了幼兒教育——作為“人”的培養的意義。對于教師自身而言,不僅改變了傳統教育觀念、各方面能力也得到極大提高,在每次集體教研中,大家群策群力,極大地增強了集體凝聚力。讓我們認識到只有大家同心同德,才能最終完成這件有利于學生、教師成長,有利于學校發展,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大事。
參考文獻:
[1]《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 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編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
[2]《陶行知全集》 方明主編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作者簡介:
張麗(1976.02.10-),性別:女,籍貫:山東,職稱:副教授,學位: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學法、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