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
【摘要】高校管理是涵蓋多方主體的復雜系統的工程,其首要管理的對象是“人”,是由教師管理和學生管理構成的管理體系,因此要達到高校管理運行的高效化,必須從新的視角出發,以人本觀念為指導,不斷提高高校管理層次。本文以現階段高校管理現實需要出發,著眼于諸多管理問題的解決,把人本管理理念應用到高校管理中,將對其內涵及如何在高校管理中構建“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進行論述。
【關鍵詞】以人為本;高校管理;人本管理
高校管理有著多維度的類型劃分,其劃分的基準都是以“人”為中心,在教育改革的新時期,傳統的以“事”和以“物”為中心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已經使高校發展無法適應新時期的改革需要,缺乏管理的高效性、科學性和人本性。因此在當今學習型社會大背景下,在高校中實行人本管理,讓“以人為本”的理念滲透到高校管理的各個環節中,使人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在高校管理中,要注意處理好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關系,管理者要注重激發被管理者的才能,喚醒他們自身的主體意識,提升被管理者的能力,以此使被管理者得到全面發展,推動高校教育事業與兩者的協同發展。
一、“以人為本”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詮釋
“以人為本”源于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哲學,而它作為一種管理思想可追溯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是在綜合研究管理科學、人文科學以及行為科學等現代管理理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通過對人的心理規律的把握和運用,以順應人性、講究人情、提倡人和、求得人心的人本管理,激發被管理者奮發向上的工作熱情和自覺行動的積極性。[1]“以人為本”管理思想的本質就是在尊重人的自我需要以及理解人本性的基礎上,將人置于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之上,通過自我發展平臺的構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不斷發生著重大的變革,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以人為本”正在作為高校的教育和管理理念逐步凸顯出來。
“以人為本”的管理又可以稱為所謂的人本管理,它是在進行管理和組織活動時將“人”作為中心和重要的資源,著重于如何合理的組織開發人力資源才能更好的滿足人們自身的需求,同時以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積極調動為核心,以此能夠同時實現組織的最終目標以及成員個人自我目標的管理理論和實踐活動的總稱。
(一)對“以人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內涵的領悟
清華大學王大中校長對“以人為本”高校管理管理理念內涵的理解是:首先是要在高校的各項工作中要認真審視人的因素,對人的價值要有合理的認識,要最大限度的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其次是學校教育的本質是是一個以教師和學生為中心的過程;再次是人才是所有資源中最重要;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專家與教授既要在學術上發揮的積極作用,也要重視其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總的來說,高校的人本管理要求高校內部一切與管理相關的活動都必須圍繞著如何選拔人才、教育人才和利用人才而展開,高校最核心的資源是人才,資金、技術、設備等高校的其他資源都應基于應該怎樣充分的利用“人”和如何服務于人而展開。[2]
簡而言之,高校的人本管理就是指在高校管理中把“人”作為開展一切管理活動的核心資源,并重視學校人力資源的合理利用,著眼于高校學生和教師的個人發展,保證學校目標和師生目標的順利實現。
(二)在高校管理中滲透“以人為本”理念的意義
我國高校基于我國現階段國情創造性將人本管理的理論運用于學校管理中,使符合我國國情的高校人本管理模式初具雛形,大大發展了我國高校管理理論以及實踐,對社會發展和高校自身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首先,從社會發展層面來看,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高素質的人才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因此,我們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尊重人才的創造性。
另外,從高校的自身發展來看,高校教師的工作水平可以說是高校的核心競爭力,貫徹“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重視教育改革過程中高校教師管理模式的改革,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育質量以及高校的管理層次水平。[3]
二、“以人為本”理念在中國高校管理實踐中的缺失
(一)在高校的外部環境方面,“以人為本”的環境和氛圍缺失
現階段我國的高校的管理者多是偏重于權威性和規范性,刻板而缺少活力,使個人的個性、創造力等難以發揮其在高校管理中的隱性作用。在管理手段方面,限制了教職工和學生能動性以及積極性的發揮;教學管理方面,教學規定過于標準化、程序化,教師個性得不到有效發揮;在管理方式方面,過多的使用量化的處理,把復雜多樣的教育教學管理機械化同時教師的教學負擔也會加重,創造性受到壓抑。
(二)在高校的內部指導思想上,“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缺失
我國高校管理有著明顯的中國特征即管理行為的政府化、管理模式的科層化、普遍存在的管理的上下級關系、利益優先最大化等,這是一種違背教育發展規律的教育管理、“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只會是一紙空文。[4]
(三)在高等教育管理學術研究上,理論的“人本性”缺失
一般來說,新的管理理念的提出,一定會有多樣化的理論來推動更為完善的理論體系的誕生,以更好的服務于管理實踐。但是,根據有關的統計分析,與我國“以人為本”高校管理理念相關的理論的研究大多沒有創新性,而且缺失“以人為本”管理理念推行的本土化的相關探索研究。
三、重鑄高校管理的新思路,構建高校“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高校管理復雜而繁多,有多重的劃分標準,但不管從哪方面來劃分的管理,其管理的對象都可以歸結“人”。高校管理中的“人”是指教職工和學生兩方面。因此“以人為本”高校管理理念的構建就需要從教師管理和學生管理兩方面入手。
(一)構建“以人為本”的教師管理
在高校管理中,教師的管理必須做到知人善任、任人唯賢,用人之長、容人之短,滿足教師的自我需求,發揮教師管理的自主性,讓所有的教師在各方面都得到良好的發展。
總的來說,高校管理者要理解和尊重教職工,使教師在完成教書育人的同時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追求,教師由被動轉為主動,積極的推動學校各項事業的發展。
(二)構建“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
在學生管理中貫徹人本觀念,就是要在高校管理中以學生為主體,堅持學生本位,將學生全面發展作為學校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高校對學生的態度要由管理轉變為服務,同時要加強學生的自我管理。
參考文獻:
[1]桑成德.政治時代下的利益爭端[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吳艷.論以人為本的大學管理理念[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5(3).
[3]宋新揚.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在學校發展中的運用[J].江西教育科研,2001,(6).
[4]汪懌.大學管理研究的幾點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