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艷麗 覃曉春 王進忠 張民照
【摘要】本文從昆蟲分類學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內容的優化和教學方法的改進等方面,闡述了昆蟲分類學教學過程中,融入多媒體教學手段、加強實踐教學、將課程教學融入科研和制定合理的考核評分標準等措施對提高昆蟲分類學教學效果的促進作用,并對其進行了探討與分析。
【關鍵詞】昆蟲分類學 實踐教學 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科技計劃項目(KZ201210020019)。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221-02
昆蟲分類學是昆蟲學和動物分類學的分支學科,主要在于研究昆蟲的鑒定、分類、命名和闡述各階元間的譜系關系和進化途徑等。昆蟲分類學是農科類高等院校植物保護專業的專業課,部分高校根據實際情況對該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改革等進行了探討(段亞妮等,2009)。昆蟲分類學課程的主要教學任務是讓學生掌握昆蟲標本的采集、整理、制作和保存,以及常見目和科的分類鑒定,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創造性人才,本文對我校昆蟲分類學教學過程中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進行了總結和分析。
1.教學目標的確定
由于《普通昆蟲學》課程學時數的大量壓縮,有關昆蟲分類學的內容在普通昆蟲學課程中的涉及較少,可以說是蜻蜓點水,而對于植物保護專業的學生而言,學好昆蟲分類學是學生進行昆蟲學其他分支學科學習和研究的基礎,是植保工作者對害蟲進行準確鑒定和采取針對性的綜合防治措施的前提和保障。因此,我們對植物保護專業的學生開設了昆蟲分類學這門課程,并將教學目標設定為:掌握一定的昆蟲分類學原理和方法,尤其是六足總綱中一些重要目和科的識別特征及分類依據等。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尤其是能獨立解決生產實踐問題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
2.教學內容的優化
結合普通昆蟲學所講內容,我們在昆蟲分類學課程內容的安排上強調既全面系統,又能突出重點和難點。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我們的課程內容共分三大部分:1)昆蟲分類學原理與方法,主要講述學習昆蟲分類學的重要意義和分類學的研究內容、方法,以及常見專業詞匯等;2)六足總綱系統發育關系,主要講述六足總綱的分類系統、分目依據與特征等;3)六足總綱各目常見科的分類特征,結合北京都市農業與北方農業昆蟲種類,重點講述常見農業害蟲和資源昆蟲所在的目和科的分類識別特征。
3.教學方法的改進
3.1 現代教學手段與傳統方法相結合
過去,我們僅在理論課上使用多媒體教學,而實驗課多用板書的教學方法。后來發現,實驗課本來時間就比較有限,若頻頻板書,不但浪費時間,且由于教學手段過于單一,容易使學生倦怠,影響教學效果(申建梅等,2011)。而理論課上單純使用多媒體,會使學生感覺疲勞,影響教學質量(劉鵬輝等,2006)。因此,我們理論課和實驗課均采用多媒體和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多媒體技術顯示主要教學內容,把文字、聲音、圖像等多種形式的媒體信息有機結合;而對于重點、難點內容則以板書形式詳細講解,提高了教學效率。
3.2 結合都市農業需要,加強實踐教學
對學生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方法的指導和自學能力的培養(李亦松等,2011)。在講授內容上始終結合都市農業對植保專業的需求和北方地區常見農業害蟲種類,增加了實驗和實習學時。其中,實驗內容主要根據理論課的教學進度,向學生展示昆蟲綱主要目和科,尤其是常見害蟲的生活史標本等。而實習則由教師集中帶領學生在學校周圍、植物園,以及郊區的一定生境內觀察和拍攝植物被害狀,并將造成此危害狀的昆蟲采集、帶回實驗室,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分類鑒定和形態特征觀察,最后以實習報告的形式寫出至少20個種的采集記錄和鑒定結果,并詳細記錄3-5種害蟲的寄主植物、危害狀和外部形態特征描述。經過實驗課和實習課的實踐訓練,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將理論課上所學的知識通過觀察實物標本進行初步消化;另一方面通過實習,使學生進一步鞏固了理論課知識,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另外,在本學院學生口管理工作的支持下,結合學生課外活動,在每年的5-10月份,組織大學生昆蟲標本采集、制作與鑒定比賽,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昆蟲分類學的興趣;另一方面,將比賽時間安排在昆蟲發生/危害的季節,便于學生采集大量昆蟲標本,增加研究素材,也有利于學生掌握更多昆蟲物種的識別與鑒定;同時,時間跨度大,學生可以利用課外時間,尤其是暑假這一昆蟲多發季節,多方采集昆蟲標本,了解不同生境下的昆蟲物種多樣性。
3.3 課程教學與科研相結合
昆蟲學課程教學應與科研課題緊密結合,結合我校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和本科生畢業論文的開展,將課程教學與老師的科研課題緊密結合。對昆蟲分類學感興趣的同學,既可以積極申請市級或校級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科研項目;也可以參與老師的科研課題,跟著指導教師外出采集和制作標本,甚至在實驗室進行解剖和鑒定等。
通過將課程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我們收到了兩方面效果:第一,學生參加到教師的科研課題中,承擔部分科研工作,如開展“北京地區某類群昆蟲多樣性調查”,“某種作物/果樹節肢動物群落調查”等。通過參加科研課題,不僅使學生懂得了如何開展科學研究,而且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學好昆蟲分類學是害蟲防治和天敵昆蟲保護與利用的前提和基礎,同時,也協助教師完成了部分科研任務。第二,本科畢業生的畢業論文是全面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一個重要實踐教學環節,是所學專業課程內容的延伸。通過畢業論文的選題、查閱文獻與撰寫綜述、設計實驗與提交開題報告、調查研究、整理數據和撰寫論文這一系列過程,既提高了學生組織與實施科研的能力,培養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素質,也培養了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加深了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際應用。
3.4 制定合理的考核評分標準
考試評分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學習起著導向作用,以往的課程評分標準參照期末筆試和平時成績兩部分,平時成績主要考查學生的出勤率和實驗課成績,而實驗課成績又多以實驗報告作為評定依據,這使學生過分注重實驗報告的完成,忽視實驗的操作和觀察,達不到實驗課的教學目的。
經改革后,我們在增加實驗課和實習課學時的基礎上,將教學實習成績計入總成績,即實驗課平時成績占20%,教學實習占20%,期末考試占60%。如此以來,實驗課主要考查學生對各種常用儀器設備(如光學顯微鏡等)的使用、檢索表的編制和使用等,讓學生在觀察各種常見農業昆蟲標本的基礎上,總結分類識別特征,編寫檢索表,上交實驗報告。在實習過程中,安排學生將采集到的標本通過觀察昆蟲形態特征和查閱圖書資料來自行鑒定,并上交采集標本和鑒定結果,教師在統計標本采集數量、評價標本制作規范程度和核對物種鑒定結果準確率的基礎上,根據實習期間的表現給出實習成績。這種考試評分制度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克服了學生“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端,提高了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結語
通過對昆蟲分類學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將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通過完成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和本科畢業論文,將課程教學與教師科研相結合;通過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通過改進考試測評比例和評分制度,將平時學習積累與考試成績相結合。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昆蟲分類學的主觀能動性,解決了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和動手操作的能力,為后續課程學習和日后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段亞妮, 李桂亭. 研究生昆蟲分類學課程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 安徽農業科學, 2009(27): 13358-13359.
[2]李亦松, 王俊剛, 張建華. 昆蟲學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探討[J]. 安徽農業科學, 2011(2): 1252-1253.
[3]劉鵬輝, 李乃乾. 互動式多媒體課堂教學研究[J]. 教育探索, 2006(8): 46-17.
[4]申建梅, 胡黎明, 賓淑英, 等. 多媒體技術在普通昆蟲學教學中的應用[J]. 現代農業科技, 2011(12): 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