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
[摘 要]馬克思主義的勞動異化理論對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的異化現象進行了批判和反思,在我國的現代教育中也存在著異化現象,尤其是師生關系的異化現象尤為嚴重,應該得到重視。師生關系的異化主要表現在:師生之間成為一種金錢關系,占有關系,情感淡漠化。新時期師生關系的改善需要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和尊師重道的教育理念,這將有助于克服教育中師生關系的異化,從而構建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勞動異化;師生關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G63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6 — 0132 — 03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到“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1〕。由此可見黨和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尤其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時期下,針對當前我國教育中的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繼續大力推進教育改革,關注教育事業,促進教育事業的進步和發展,著力提升國民素質。要搞好教育事業,首先要解決和面對的問題便是師生關系問題。師生關系作為學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的效果。只有妥善處理好這一關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尤其是當前師生關系嚴重的異化問題,成為我們必須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因此,重新審視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對我國當前教育中的師生關系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 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
馬克思在吸收前人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勞動異化理論。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運用異化概念對資本主義進行分析,揭示了異化的表現形式。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首先是勞動發生了異化,勞動不再屬于工人本身,更具有了摧毀性的一面。馬克思主要從兩個方面論述了勞動異化理論。“一方面,工人同勞動產品這個異己的、統治著他的對象的關系。另一方面,在勞動過程中勞動同生產行為的關系。從而,推出人與人相異化。”〔2〕由此,馬克思論述了異化勞動的四個規定:
第一,勞動產品與勞動者相異化。在馬克思看來,勞動者通過勞動創造的勞動產品本該屬于勞動者自身,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的勞動作為一種與他相異的東西不依賴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為同他對立的獨立力量。“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生產的影響和規模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3〕從而得出勞動產品與勞動者相異化,工人生產出的產品被資本家所占有,而不是歸自己所有,工人則只能獲得維持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
第二,勞動行為本身與勞動者相異化。馬克思指出,“如果勞動的產品是外化,那么生產本身必然是能動的外化,活動的外化,外化的活動。在勞動對象的異化中不過總結了勞動活動本身的異化、外化。”〔4〕由此可以看出,勞動產品的異化是勞動者的生產勞動本身與勞動者相異化的結果。因此,馬克思得出勞動異化的結論。他指出,勞動本來是人的本質,是一種自由自覺的活動。而由于異化勞動,勞動不再屬于勞動者,對于工人來說成為了外在于人的東西,不屬于他的本質。工人在勞動中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工人感受不到勞動的幸福和快樂。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的一種需要,但是由于異化,使得工人勞動的目的是為了生存。工人的勞動成了出賣自己勞動力的唯一方式,來滿足勞動需要以外的需要的手段。工人勞動不屬于勞動者自己,而是屬于資本家。勞動行為本身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與勞動者相對立,發生了異化。
第三,人的類本質與人相異化。馬克思認為由于異化勞動使人的本質成了僅僅維持自己生存的手段。“這樣一來, 異化勞動導致人的類本質——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的精神的類能力——都變成了對人來說是異己的本質,變成了維持他的個人生存的手段。異化勞動使人自己的身體同人相異化,同樣也使在人之外的自然界同人相異化,使他的精神本質、他的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5〕人的身體不僅同人相異化,而且人與自然界也發生了異化更為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本質乃至于人的本質也發生了異化,因此馬克思得出異化勞動使人的類本質發生異化的結論。
第四,人與人相異化。馬克思指出:“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凡是適用于人對自己的勞動、對自己的勞動產品和對自身的關系的東西,也都適用于人對他人、同他人的勞動和勞動對象的關系。”〔6〕這樣,馬克思就通過人與物的關系看到了人與人的關系,看到了階級的對立,并把資本家和勞動者之間的關系歸結為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經濟關系。〔7〕馬克思從異化勞動的前三個規定性中得出異化的最后結果是人與人之間的異化,這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下勞動異化的必然結果。
馬克思對于異化勞動的闡述無疑是深刻的,他以其獨到的見解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無情的抨擊。縱觀我們的歷史長河就會發現異化現象不僅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在我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不發達階段依然存在,而且異化現象不會馬上消除。馬克思認為只有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使人獲得自由,才有可能消除異化。今天,當運用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反思現代教育時就會發現,教育當中的異化現象和人樂于求知的本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尤其是師生關系已經越來越表現為脫離其教育的本質,割裂了師生關系的本意,離應有的和諧的師生關系之路越來越遠,向著異己的方向發展。
二、教育中師生關系的異化現象
師生關系是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形成的一種相互關系,包括師生間的地位、作用和相互之間的態度等。根據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我們可以反思我們當前的教育現狀,在教育當中存在著嚴重的異化現象,尤其是師生關系的異化尤為嚴重。教育中師生關系的異化主要是指在實際教育教學中師生間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間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失去了其應有的本質,向著異己的方向發展,脫離了其應有的內涵而出現扭曲的現象。在現階段師生關系的異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師生關系表現為金錢關系
所謂“金錢關系”是指教師與學生之前無私奉獻的關系變為一種以經濟利益的索取為目的的世俗關系。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社會中,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階段,商品已經成了主宰人的命運的重要力量,人與人的關系已經變成了實際上的商品關系和利益關系。教育者通過教育活動出賣自己的勞動,來獲取自己需要的東西;受教育者同樣也必須進行教育活動,因為教育可以為自己換來文憑,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文憑和能力都可以在社會上換的相應的利益,文憑不再是一張普通的紙,更成了獲取利益的重要手段。教育日益成為獲取利益的工具,師生關系也就日益脫離了其本質內涵,出現異化現象。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應當具有較高的道德水平和職業道德。“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教師責任最根本的體現。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教師是受到尊重的,是德高望重受人敬仰的,固有了“高山仰止,景行景止”。可見,教師的地位和作用非同一般。隨著我國社會改革的發展,市場經濟向縱深進行,一些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也逐漸滲透到教育當中,尤其是影響了良好的師生關系,銅臭的味道日益泛濫其中。在以升學為目的的功利主義教育觀的影響下,一些教師不甘清貧,在物質和精神上承受了巨大的壓力,逐漸為學生提供有償服務。甚至一些教師在校外的輔導機構任職,賺取額外收入。更有甚者,一些教師把重難點留在課外輔導班上去講,課堂上只將一些皮毛,使學生不得不上輔導班,承受更多的學業負擔。另外,一些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理嚴重,希望孩子在學校得到教師的特殊照顧,向教師送禮,以求得關照。教師則根據家長送禮的程度不同而對學生區別對待。這種外在的誘惑使得教師安貧樂道的信念發生動搖。各種因素的影響使當前的師生關系變成一種金錢式的占有關系。以前師生之間毫無利益的單純關系變得日益復雜。
2.師生關系表現為占有關系
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可是當前一些教師卻將教育變成了對象式的教育。這種對象式的教育觀是死板的,毫無生機與活力的,是以知識的灌輸為手段的僵化的教育方式。師生之間變成了以單純的知識傳授為目的,似乎只有有用的知識成了溝通師生之間的橋梁。教師以傳授知識為自己的主要責任,學生以學習知識為自己的主要目的,學生只在乎自己學到了多少知識,這些知識對自己有沒有用,有用的即學習,無用的根本就沒有興趣。功利化的學習目的使得學生變的急功近利,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導致我們的社會培養出的一些知識豐富但道德行為低下的人,教育的初衷出現了異化。教師和學生之間地位應當是平等的,但是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這種有目的式的灌輸教育方式,極大地壓抑了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個性的發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工具。升學、考試、名譽、地位等各種現實的追求滲透到教育當中。這種占有式的教育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學生一味的追求分數,學位,文憑等,真正的學已不復存在。中國學生大多都很會考試,卻缺乏創造力,這跟我們的教育目的的功利化是分不開的。學生的學不是為了知,而是將學習知識作為自己獲得文憑的手段,來交換自己同社會相對應的價值追求。這必然培養不出具有高素質的人才,這就是“錢學森之問”出現的根源,學之為學的意義已經不再存在。
3.師生關系表現為情感的淡化
師生關系應當是和諧的、自然的、良好互動關系,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師生關系一再受到挑戰,兩者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也有所顯現,突出表現為師生關系情感的淡漠化。隨著主體性的張揚,學生的個性增強,自我表現意識強烈,一方面挑戰著教師的權威,另一方面也影響了師生關系的良好發展。尊師重道的和諧師生關系成為歷史,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度下降,越來越希望擺脫教師的管理,教師對學生逐漸失去耐心。隨著網絡的普及,微博、微信、qq等聊天工具的發展,思想文化日益多元化,學生很容易受到多重思想的影響,造成師生之間的代溝依舊存在,教師的權威受到挑戰,學生對教師的尊重減少,師生間的情感共鳴成為一種虛無。而教師的愛生之情也日益淡化,更多的變現為一種庸俗的社會關系,教師對學生的幫助、關心、教育并不是出于真心,而是為了滿足家長的某些需要。學生體會不到真正的師長之愛,感受不到來自教師的溫暖,由于學生的不信任造成師生之間真誠的、良好互動交流的缺乏。師生間情感的淡化更加造成了師生關系的緊張,這種缺乏信任與愛的師生關系是我們堅決否認的。
三、師生關系的構建
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異化問題的解決最根本的還在于社會生產力的提高,馬克思認為,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條件下,異化現象才能消除,因此,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從而使教育中的異化現象得到有效緩解。師生關系出現異化的原因跟當前的社會大背景有關,因此要轉變師生關系當中的某些不良風氣,要下大力氣既要從宏觀環境出發,又要致力于學校內部師生關系的培養與改善,但這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師生關系涉及到一個應然的問題,理想的師生關系是和諧的、自然的、融洽的良好互動關系。然而師生關系卻是一個實然的存在,當前師生關系的改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1.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改善“金錢關系”
師生之間的“金錢關系”嚴重影響了師生關系的良好發展,使學校教育社會化,學校簡單的關系日益變得復雜,家長提出我們教育怎么了的反問。學校作為社會上的最后一片凈土的存在,我們怎么可以忍心讓這種情況愈演愈烈!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凈化社會風氣,從而改善社會大背景。要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全國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理想基礎,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8〕從國家層面看,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從社會層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從公民個人層面看,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只有大力倡導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會扭轉不良的社會風氣,還校園一個純凈的環境。只有國家、社會、公民共同努力才能抵制社會上的不正之風。
2.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觀,破除占有式的教育方法
占有式教育是一種功利主義教育觀。教育是非功利的,其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其各方面都得到提升,從而培養社會的合格人才。教育之所以為教育的本質在于其能夠使我們成長為一個有良知的人,在于使其素質得到提升的前提下,更能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然而,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競爭壓力的增大,教育變的日益功利化。教師為了滿足升學的壓力,不得不對學生實行灌輸式和填鴨式的教育,雖然教育改革一直在進行,但是成效不大。很多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依舊承擔著巨大的學業壓力。教師以占有學生的成績為目的,而學生認識不到學習的意義究竟何在。將學習作為一種手段,作為獲得自己某種價值的方式,這種以占有為目的的學習自然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學生的素質,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還原教育的本質。我們不需要高分低能的片面發展的“人才”,功利式的教育培養的必然是片面發展的人。“以人為本”的教育觀,把尊重人、關心人、教育人貫穿在教育的全過程,體現在教育的方方面面。
3.堅持“尊師重道”的傳統文化教育理念,改善師生之間的淡漠關系
“尊師重道”的教育理念體現了我國社會尊重文化的優良傳統。“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教師責任最根本的體現。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教師是受到尊重的,是德高望重的,固有了“高山仰止,景行景止”。師者,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以自己淵博的知識贏得學生的尊重,并以自己的言行教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樹立教師的非理性權威。讓學生發自內心的熱愛學習,力爭達到“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崇高境界。有了高尚的追求,才能破除庸俗的師生關系。教師應轉變思想,除了以身作則影響學生以外,還應當發自內心地關愛學生,把自己的師長之愛無私的獻給每一位學生。師生之間的真誠交往是師生關系良好發展的前提,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的內心想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從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尊敬師長一直是我們社會的優良傳統,建立師生之間的信任體系。只有學生尊重教師,教師關愛學生,和諧共生的師生關系才得以構建。“尊師重道”教育理念的確立有助于緩解當前學生不尊重教師的現狀,利用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改善師生之間的淡漠關系。
新時期師生關系的改善,任重道遠,除了師生的共同努力以外,更要認真落實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要求,最根本的在于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有效的改善教育中的師生關系的異化。
〔參 考 文 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5.
〔2〕呂悠,左唯.從勞動異化論中國當代教育存在的異化現象〔J〕.學理論,2012,(29):49.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6.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9.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
〔7〕付巍.淺談馬克思的異化理論〔J〕.學理論,2010(10):72.
〔8〕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5.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