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偉 石敏香 洪震聲
摘 要:針對布依族石頭村寨的現狀,通過問巻調查、訪談和圖形分析方法,獲取觀察者對布依族石頭村寨建筑群與環境的視覺整體意象和稻耕文化心理認同的整體意象,嘗試提煉其美學特征,并由此給岀一些布依族石頭村寨的設計策略。
關鍵詞:布依族;石頭村寨;整體意象;頁巖片石;設計策略
1 問題的提出
散布于貴州中西部的布依族石頭村寨是一群特殊的少數民族文明聚落。每一個布依族村落,都是古老文明的物質載體。歲月留痕,它們以自身這樣一個特殊的存在,默默地講述著歷史,傳達來自遠古的神秘信息,可以追溯到已經消失的水城人、牂柯、夜郎國文明。這些建筑生存還是湮沒已不是要討論的問題了。提升的經濟能力、自由流行的建筑形式、材料以及旅游的趨利傾向,加上人們改善居住條件的渴望,正使得它們加速地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許多從事民族文化研究的學者,己經從人類學、民族學的角度,詮釋了這些建筑的文化內涵[1~2],但面對它們日漸消亡的形骸,卻束手無策;一些建筑工作者,已開始從建筑學的角度研究它們的特點[3~6],并且在地方政府的主導下,將這些研究成果部分融進沿旅游線路的新農村建設之中,但大規模的快速村寨改造建設,也可能不經意地抹去了傳統布依族村寨的某些建筑學特征,留下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因此本文嘗試討論布依族村寨的美學特征,希望尋求較合理的設計策略。布依族村寨建筑有兩大類:木結構建筑和石頭建筑,本文只探討布依族石頭村寨。
2 布衣族村寨意象
村寨形象是觀察者與他所觀察的村寨之間雙向過程的產物,村寨提示了特征和關系,觀察者以其適應能力和目的進行選擇、組織然后賦予所見物一定的意義,從而建立印象。布依族石頭村寨使觀察者產生印象,觀察者群體大多數人的印象,反映了布依族石頭村寨的美學特征。這些特征一旦正確地提取岀來,在任何時候都能被人理解和感知。
2.1 布衣族村寨意象的獲取方法
獲取布衣族村寨意象釆集使用了兩種方法:第一,按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及其要素》[6]建議的方法在旅游者群體中進行調研,即問巻調查和訪談,采集大量的數據樣本,進行統計分析;第二,收集大量關于布衣族石頭村寨的圖片,包括私人釆集和網絡圖片釆集,然后進行圖形分析。這里的圖形分析一般是指景點的重復率等,深入一點的是構成布依石頭村寨圖形各元素的面積分析,各色塊的比例等。我們還想了解觀察者的文化背景、職業、區域對布衣族村寨意象影響的相關性,但這一工作樣本釆集存在很大困難,且對最終布衣族村寨一般觀察者意象的提取影響不大,因而暫時放棄了。從目前掌握的文獻看,第二種方法首次應用于建筑群及環境調研,將另文詳述。
所有這些資料最終都進行了綜合分析,形成統計圖表,從而提取岀布依族村寨觀察者群體的基本意象,包括整體視覺效果,關鍵性元素以及元素間的相互關聯,在此基礎上,我們給岀了對布衣族村寨視覺形式的意象描述。
以下是布依石頭村寨意象的文字描述,是由筆者整理,在訪談中得到觀察者群體中的大多數人認可的,同時也得到圖片印證。
2.2 布依族石頭建筑群與環境的視覺整體意象
從較大尺度觀察的視覺效果看,布依村寨作為一個建筑群體,它與自然環境、季節和氣候聯系在一起,與長期經營的稻耕田園環境相互呼應;聚落建筑群整體的淺灰色調,晴天與山野、田園與河流的色彩組合成稻耕文化圖景;雨天,聚落整體色調與其周圍自然環境色調邊界模糊,相互洇染,構成田園朦朧的詩意畫面。陰晴雨雪,四季流轉。
產生這種視覺效果的原因:布依村寨依山環水,每棟單體建筑均是二到三層,無封閉庭園,尺度變化不大,可被綠樹部份掩映,村寨建筑群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頁巖片石的淺灰色調,為中性色彩,與其它自然景觀色彩相容。田園、小河溪流處于較低處拱衛村寨,視野開闊,突出了建筑群及其自然環境的背景。
布依族石頭建筑群與環境的視覺整體性是不能用抵近觀察建筑細部的真實性所替代的。
2.3 布依族石頭村寨與稻耕文化心理認同的整體意象
世界各地都有石頭建筑。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中古的拜占廷,印度,都曾經建造過規模宏大、布局復雜的紀念性巨石建筑,這些建筑帶有強烈的宗教色彩并孕育著藝術的萌芽,在構圖和比例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藏、羌地區的石頭碉樓,在蒼茫的高原背景下,是凝固的戰爭史詩。離開了它們原生地,形體的勻稱、尺度的變換和光影的對比等等便都被從整體中剝離出來。設想將它們移置到布依村寨所處的亞熱帶高原濕潤季風氣候的田園、流水的自然環境中來,會有怎樣的視覺效果呢?布依族村寨依山而建,遠看是層層疊疊,形成了視覺豐富的景觀。由于大量的頁巖片石重復和尺度變換而形成特殊韻律,頁巖片石能與粗曠、自然的環境取得呼應,且具有微妙的紋理和色彩,能產生一種返璞歸真的裝飾效果,從而產生了視覺上的震撼力。由于稻耕文化典型環境的存在,弱化了一系列蒼涼的空間效果和明暗對比后的尖銳感覺,突出了建筑與周圍元素的協同性。布依村寨稻耕文化典型環境包含哪些主要元素呢?①環繞村寨的大片農田,主要裁種水稻和油菜,為視覺提供了交替出現的大片的金黃和綠色,長期精耕細作,使田地形成緊湊鑲嵌的自然的幾何圖案。②為土地灌溉用水的溪河,以及將水輸送到每一塊田土的縱橫溝渠,它們的標識是河畔的水車、垂柳、小橋和跳磴,以及不時隱現的波光。③布依村寨都以山為背景,山上通常遍植桃、李、杏,它們開花時與油菜花相輝映,所以有金海雪山的贊譽。以上典型環境三個元素以及它們所形成的緊密結合的圖形被識別,能夠喚起人們對稻耕文化心理的整體性認同。事實上,南方幾個省都有這樣的農耕心理圖像——但都各有特色,這個心理認同的整體性是不能割裂的。
3 布依族石頭村寨的美學特征及設計策略思考
綜上所述,能夠被大多數人感知的布依族石頭村寨的主要美學特征為:
3.1 布依族石頭村寨的美學特征
布依族石頭村寨建筑特征:單體建筑房頂覆蓋屋瓦為頁巖片石、屋瓦不經加工,保持開釆的自然形態,幾何形狀不規則;墻身由木材或石材構成;檐口、勒腳和門窗與其他地區相同;寨墻和院墻由石材砌成,多雜以片石,形成橫向線段構成的圖案;道路以塊石或卵石鋪就。所有這些構成了大片灰色層層疊疊的光影韻律,在斑駁田野中給觀察者造成新奇的視覺感受。
布依族石頭村寨環境特征:山地長期經營而形成一定幾何形狀的農田,是一種按地貌高低起伏展開的空間分布,依作物品種和季節變化呈現不同色塊;村寨依山而建,作為村寨背景的山,一直保持自然生態,常年蔥翠;除少數缺水地區而外,絕大部份布依族石頭村寨都傍水而建,典型的如貴定巴音寨、花溪鎮山村,與水對應的是相應的稻耕文化道具水車、水碾、小橋等。
前者源于地質構造氣候環境,彰顯了特色;后者置根于稻耕文化,反映共性卻又體現差異。布依族石頭村寨從實用到審美逐步演進,向人們呈現岀上述美學特征。
3.2 布依族石頭村寨的設計策略思考
一個好的布依族石頭村寨規劃設計作品,應該得到大多數觀察者的認可,而不僅僅囿于專家的論證。對現存基本上保持完整的布依族石頭村寨觀察者的問卷調查、訪談,旅游者的圖片分析,就是希望獲得較客觀的美學特征。從目前調研結果看,焦點集中在布依族石頭建筑群與環境的視覺整體意象和布依族石頭村寨與稻耕文化心理認同的整體意象。
布依族石頭村寨是一個由上述元素自然構成的統一整體,整體對于部分來說是具有邏輯上優先的重要性。其中任何一個組成部分的性質都不可能孤立地被理解,而只能把它放在一個整體的關系網絡中,即把它與其它部分聯系起來才能被合理理解。在這個整體中,人、空間、時間是控制可感知的靜態自然表象的主要因素。上述美學特征是生活在這個空間中的人與環境長期互動產生的結果,而觀察者對布依族石頭村寨自然氣候變化的體驗就是對大自然生命過程的體驗。即空間生命形態在時間中的變化,人參與自然并將自己融入自然時空的生命律動,產生空間變化的主觀體驗。
顯然,形成布依族石頭村寨整體的美學特征離不開土地及其生殖性。因此,首要的設計策略應該考慮山地、田園和村寨用地的比例,這可以通過釆集村寨不同視覺的圖片,由計算圖片中各部分的比例得到統計意義上的范圍值。其次,調研該片土地上四季輪種的作物,環境在時間序列中和不同氣候條件下色塊的變化對觀察者的色彩意象,以及地貌改變對布依族石頭村寨具有彩色浮雕效果的影響。最后,調查布依族石頭村寨建設所需主要材料,木材來源和頁巖片石的蘊藏量,開釆后者會不會造成較大的生態破壞。做了這些工作后,剩下專業技術活是不難完成的。
4 結束語
布依族石頭村寨作為高原埧子少數民族稻耕文化的遺跡,不僅是旅游者所感知的對象,而且也是根據原住居民自身需要不斷被改造的產物。對已存在的村寨在其總輪廓相對穩定時,小的局部變化應該不會休止,新建的單體民居一定要與傳統基本一致。對新建的村寨,應該把握布依族石頭村寨的整本美學特征,對村寨的發展和它的形式一般做整體控制,細節傳承和改造,不僅要與周圍環境、前后序列和以往經驗相聯系,而且應該盡可能引入科學的調查和分析方法。不要僅為旅游功利復制、克隆,仿造的非原生態的傳統民居,就象離開了本土的村寨建筑失去了魂魄,剩下的只是兀突的鄉土形骸。
參考文獻
[1]勒依·王偉布依族石頭建筑及其文化意蘊[J].城建檔案,2006年04期.
[2]周國炎.布依族民居建筑及其歷史演變與發展[J].貴州民族研究,2002年01期.
[3]覃敬念.城鎮化背景下的布依族文化生態村建設思考[A].環球人文地理·理論版,2011.08下[C].2010年.
[4]白一凡呂愛民布依族石板房的生態分析[J].華中建筑第27卷11/2009.
[5](美)凱文林奇.城市意象及其要素[M].
[6](美)斯蒂芬·R·凱勒特.朱強,劉英,俞來雷,俞孔堅譯.生命的棲居——設計并理解人與自然地聯系[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