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挺丹
摘 要: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可是由于文言文自身的抽象性、時間性、歷史性等,學生往往不能體會到文言文的美感,所以提出文言文啟蒙教學這一概念,試圖探索這樣一條教學途徑:在小學文言文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學會學習為宗旨,以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目標,在給學生愉快的感受和體驗的教學過程中實現學生自學、合作、創新能力和整體素質的共同提高。
關鍵詞:文言文;感知教材;情境創設;感悟拓展
在文言文教學中,有很多老師會把文言文教學變成背誦教學。小學高段是文言文學習的啟蒙時期,教師應增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信心。筆者在小學高段文言文教學中,提出“感知教材—創設情境—感悟拓展”的文言文啟蒙課堂教學模式,并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一定的成效,現在講講具體步驟:
第一環節:感知教材階段
1.利用直觀的多媒體去引導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有經驗的老師都十分注意每節課的開始。其目的是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調動起來,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創設一種使學生覺得非學不可,而又能夠學好的情境。如:教六下的《兩小兒辯日》文言文課文。課始,我及時打開投影儀,讓一幅剛出升的太陽和一幅日中時的太陽同時出現在屏幕上。“同學們,你們能說說什么時候的太陽離我們近嗎?”“你們是以什么依據來判斷呢?”老師抓住契機,提出學生感興趣的有關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課堂上來。
2.利用有趣的歷史故事去引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不用教師多說,孩子自然會想學了。故事是孩子最喜歡的一種題材。在文言文教學的啟蒙階段,教師要善于抓住這兩點,讓孩子在最短的時間里充分感知教材。
3.利用課題開門見山去引導
課例《楊氏之子》
師:第一次見面,自我介紹一下,我姓張,同學們喊我——
生:張老師
師:喊得這么熱情,仿佛我們是認識了很久的老朋友了。我認識一位飽讀詩書的老先生,他特別有意思,向別人介紹我的時候,說我是“張氏之女”,知道什么意思嗎?
生:張家的女兒(眾笑)
師:對,氏,指的是姓,“之”就是——
生:“之”就是“的”。
師:誰能用老先生的方法做自我介紹?
生1:我姓李,是“李氏之女”。
生2:我是高氏之女(指一男生)
師:你姓什么?
生3:我也姓高。
師:也是高氏之女?(眾笑)
生:不是,是高氏之子。
師:“兒子”用“子”,你很會變通。讓我們把掌聲送給這位會變通的高氏之子。
上面這一課例就在課題上下工夫,開門見山地引導孩子去學習文言文。課的開始就如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亦如此,談話的相互介紹,看似無意,實則從相互了解、介紹開始,學生輕松愉快中走近了文言,不知不覺中走進了“楊氏之子”。
第二環節:情境創設階段
由于小學文言文的課型不同,可以對情境創設環節進行相應的變化,在教學策略上也可有所側重,形成以下若干個變式:
1.情境體驗式
小學階段的文言文雖然篇幅短小,但大都人物言行具體生動、以啟發學生感悟某一道理。如:《楊氏之子》《伯牙絕弦》等。教師提供道具,讓學生分角色表演文章內容,帶領學生親臨其境,親自體驗,引導學生深刻感悟課文的藝術形象,寓教于樂、寓教于趣。
2.情境延伸式
此變式能很好地拓展延伸課文。如學好了《楊氏之子》,教師讓孩子拿起自己的筆,通過自己的想象,把文章補充得豐滿一些。
3.情境現代式
此變式適用于內容簡單,注釋較完整,學生容易讀懂的文章。在教學中,教師以白話文的形式設計問題,要求學生以文中的文言詞句準確回答問題,并以加分形式獎勵優勝者,旨在檢驗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自主性。
4.情境再現式
即教師根據課文的需要,運用多媒體手段,化靜為動、化遠為近、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獲得形、聲、色的直觀感覺;而小學生對具體、形象、鮮明的內容感興趣,因此,多媒體教學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心理規律,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三環節:感悟拓展階段
1.利用文言文的音韻美,讓孩子熟讀成誦記于心
學習文言文朗讀甚至背誦必不可少。文言文文字凝練簡短,節奏抑揚頓挫,多讀文言文不但能增強文學功底,而且讓孩子學會揣摩句意,學會作文做人。多背文言文可以培養孩子的語感,陶冶孩子的情操,啟迪孩子的心靈。
2.利用課外閱讀的平臺,讓孩子享受古文的樂趣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個道理不言自明。學習文言文可以和課外閱讀相結合,讓孩子多讀課外書,多積累和增長文史知識。因為文史知識的廣博對于學習、理解文言文非常有好處。推薦孩子看四大名著的原著,可選擇簡注本。閱讀淺顯的文言文,為孩子的終身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
想讓孩子飛得更高,教師只有松開手中的線。總之,在文言文啟蒙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主動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自主感悟,傾心陶醉,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率。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