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雪蓮
摘 要:在實施新課標的背景下,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有所轉變。雖然在學習的每個階段,師生的轉變不同,但是從主線上來說都是向著自主、應用、活躍、實際應用的層面轉變。小學數學具有啟蒙的性質,所以無論從學習內容方面,還是學科地位方面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怎樣實施更有效的教學策略,采用怎樣的教學手段,制訂怎樣的教學目標,轉換成怎樣的教學方式都是值得小學數學教師思考的問題。針對這些疑問,提出適應新課標要求的新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數學實驗教學法。通過列舉其教學優勢和幾個教學案例來突出其適應新時代教學的優勢所在。
關鍵詞:數學實驗;小學數學;學習興趣;積極活躍;自主探究
一、數學實驗為小學數學教學增加趣味性
小學數學是數學學習的基礎,是小學生第一次接觸真正的數學。一些數學概念和數學應用對于他們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但是這些卻是日后他們繼續學習數學的保證。
從數學學習的興趣上來說,如果單調無味的學習是數學給同學們的第一印象,那么日后的數學學習也會變得沒有動力,無法發現其中的樂趣。相反,如果數學給同學們的是有趣、有用、有意義,那么日后的學習興趣自然會被充分調動起來。使用數學實驗的教學方法,用有趣的數學實驗吸引同學們的眼光,給他們留下“快樂數學”的印象。例如,在對圖形的數學教學中,老師可以使用“七巧板”進行教學。教同學們認識每個圖形,并自我發現每個圖形的特征。然后按照要求創造出新的圖案,經過動手,同學們會發現圖案組合的樂趣。除了能夠擺出各種圖形、圖案之外,同學們對圖形的面積和特征也會有更深一步的理解。這就是數學實驗的魔力。
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小學數學是數學學習的基礎,如果只是單純地記住數學定理,卻不了解數學定理的來源就會造成數學基礎不牢固,數學原理不清晰的現象,也不利于進一步的數學學習。在上面的教案中,同學們使用七巧板進行數學實驗,會自然地發現各種圖形的組合:兩個相同的三角形可以組合成一個矩形(這就是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基本原理),類似的還有角的組合(直角、45°的角、30°的角、60°的角等等)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通過實際動手,學生更加能夠掌握和記牢相關的數學定理,明白數學規律的來源,這樣才能更好地應用這些數學知識。
二、數學實驗幫助小學生形成探究思維,利于數學知識的學習
數學實驗除了鍛煉動手能力之外,還對數學思維的形成和探究精神的培養有一定的幫助。數學規律從何而來,不是草稿紙上的大量演算,也不是腦中的靜思,而是通過大量的實踐和檢驗得來的。對于一些數學規律,我們不能僅僅去了解表面,而是要深入內在,從規律的最低端出發。這是對數學的一種探究精神,也是科學研究必不可少的品質。
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時期,他們有著良好的記憶力。如果要他們單純地記憶這些知識也許難不倒他們,但是卻不能夠讓他們自由地運用這些知識。這樣的教學也會讓學生對課本和定理產生依賴,可是“盡信書不如無書”,真理的探究還需要實際的動手和思考。
在小學教學中采用實驗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多種器官,使學生產生親近感,促進學生親身探究,自己發現和驗證數學知識,加深認識,從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隨著認識的深化,逐漸上升到理論高度,從而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學習方法。例如,在教學長方體體積時,因為長方體的長、寬、高相對來說比較抽象,體積的計算公式雖然簡單,但是卻難以理解。這樣教師可以在教學時采用實驗教學的方法,讓學生親手用12個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擺出不同形狀的長方體,并對長寬高和體積做好記錄,這樣通過多種排列方式得出長方體的計算公式,同學們既能夠很好地理解,也能夠更深地記憶,更重要的是養成了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三、數學實驗活躍小學數學課堂氛圍,增強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
傳統的教學課堂是老師講、同學們聽的單向課堂。老師判斷同學們的掌握程度往往是通過同學們課堂的活躍程度,但是這樣往往會被一些活躍的學生給予錯誤的反饋信息。老師認為同學們已經掌握,但是除了幾個學生明白之外,還有一大部分學生處在迷惑的狀態。
通過數學實驗,老師可以在操作實驗的同時向同學們詢問原理,如果大部分的同學能夠很輕松地回答老師的問題,就說明這個原理已經基本掌握。之后老師再通過布置一些啟發性的數學小實驗來了解同學們學習的靈活性,每個同學都能夠參與其中,所以老師能夠做到全方位的了解。
例如,在教學“面積和周長的比較”時,老師可以使用一個鐵絲自制一個長方形框,并放置到一張白紙上面,勾畫出輪廓。很自然就能夠得出鐵絲的長度就是長方形的周長,而畫出的紙張的面積就是長方形的面積。對照模型,對比面和線,同學們很容易就區分開面積和周長的不同含義。之后可以啟發同學們分別制作出圓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長和面積,如果同學們能夠很容易地完成任務就說明大家已經對這兩個概念有了基本的認識。這樣的教學效果才是真正合理的,教學質量才能夠得到最真實的體現。
四、數學實驗幫助學生解決數學問題,培養數學思維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學科,我們學習數學也是為了能夠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傳統的教學讓數學變成了“死知識”,只存在于課本中,應用在試卷上,沒有實際意義。通過實驗教學,同學們能夠看到數學的另一面——有趣、有用、真實。使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也是一種能力,培養數學思維也是一門課程。
例如,在“雞兔同籠”問題中,教會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而不是以嘗試的方法帶入。老師可以將這個問題用火柴棒表示,用四個火柴棒表示兔子,兩個綁在一起的火柴棒表示雞,然后讓同學們進行數學實驗,嘗試表示二者之間的關系,得出規律,解決問題。
數學實驗是數學學習的一種方法,也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途徑。將數學實驗應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培養,也是基本數學學習方法的培養。老師要更加重視這方面的教學,幫助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數學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
[1]王林.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研究與實踐[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12.
[2]成尚榮.教學的再定義及其變革走向[J].人民教育,2012(18).
編輯 李建軍